高职院校“课证融通”专业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积极探索“课证融通”专业课程建设的新路径。
一、高职院校“课证融通”专业课程建设的内涵要义
高职院校“课证融通”专业课程建设是以院校为教学改革的主体,以专业课程建设为目标任务,通过跨界融通的方式整合资源,以服务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职院校“课证融通”专业课程建设中“课”指课程,“证”指证书,两者都是融通的对象。
“融通”在《辞海》中的词意为融会贯通,融会是指融合领会,贯通是指贯穿前后。融会贯通意指有机融入,将各方面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
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课程通常指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证书通常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1+X证书制度下主要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行业企业较为关注的是职业资格证书,两证书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目的不同证书对象也不同。双证书制度下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目的,证书对象是职业资格证书,1+X证书制度下的证书对象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融会的是“课”“证”的具体内容,贯通的是“课”“证”的本质属性,融会是呈现结果,贯通是内在要求。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为“课证融通”明确了内在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课证融通”专业课程建设意指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地融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建设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和专业课程基本知识于一体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以学习认知规律为基本线索,注重课程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机整合融会贯通,有效提升学习者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
二、高职院校“课证融通”专业课程的建设路径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高职院校“课证融通”专业课程建设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专业课程建设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定位,应当契合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特色,培养既具有高等教育学历、又具有高水平技术技能的复合人才。高职院校“课证融通”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当以专业课程内容组织为核心,以服务高职学历教育学习者和职业技能培训学习者为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以“确定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评价课程内容”为课程建设推进路径,充分体现课程服务于职业技能培训的特色,具体路径如下:
(一)基于“工作场”确定专业课程内容
1.明确工作任务标准以确定专业课程内容范围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受教育者能适应岗位工作任务的需要,岗位工作任务是连接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重要纽带。以岗位工作任务为核心开发专业课程内容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特征。因此,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于“工作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内容也应源自“工作场”。
通过对目标岗位企业进行调研,并对岗位(群)工作任务筛选后归纳出岗位工作任务清单,任务清单中的每项典型工作任务对应不同的专业课程,每门专业课程提升不同的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职专业课程建设应针对不同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特定的专业课程针对性提升学习者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故能提升学习者某项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内容都应当纳入特定的专业课程。
2.明确职业技能标准以确定专业课程内容深度
职业能力是胜任岗位工作的条件,是课程内容确立的基本要素,也是课程深度的决定依据。因此,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容深度并非随意设置,而应根据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应服务于岗位职业技能的提升。
《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已明确要求健全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体系,并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健全技能岗位等级设置、完善职业标准体系、促进职业发展贯通。高职专业课程建设内容深度应回归“工作场”,从目标岗位和发展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技能等级来确定专业课程的内容深度。一方面,应明确目标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要求,参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明晰完成岗位工作所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依照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确定专业课程内容深度,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以职业技能等级为标准,分阶梯、分步骤地开发专业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职业技能等级的学习者进行技能学习。另一方面,工作任务难度等级提升要求职业能力同步提升,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也应逐步提升,则应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深度,形成与职业技能等级相匹配的动态调整机制,以满足具备上一级职业技能学习者进一步技能提升的需要。
(二)基于“学习场”组织专业课程内容
1.将岗位工作任务集合转化为专业课程学习项目序列
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而专业课程学习项目内容序列体系优化是职业教育“课堂改革”的重点。因此,如何回归“工作场”,将岗位工作任务序化为“学习场”专业课程学习的项目内容体系是职业教育“课堂改革”的关键。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包括课程项目任务内容和项目任务序化两方面内容。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回归“工作场”确定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也就确定了“学习场”项目任务内容,需要进一步对项目任务内容进行序化,以构建课程学习项目的内容体系。“课证融通”背景下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和证书标准要求确定“学习场”项目任务内容,以岗位任务行动领域和职业技能证书工作领域为参考对项目任务进行序化,构建课程学习项目内容体系。课程学习项目序化主要是将职业工作过程抽象整合的过程。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工作情境,对多个职业工作过程归纳抽象整合后形成职业工作顺序,即按照岗位工作任务行动先后顺序序化专业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并综合考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关于职业技能标准进阶要求,遵循工作任务先后有序,技能等级标准先低标准后高标准的顺序来确定专业课程内容体系。
2.按知识、技能、素养三个维度重构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
职业教育应当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职业教育“学习场”应充分体现类型特点,贴近职业,服务就业。因此,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就是提升受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素养,需要按知识、技能、素养三个维度重构学习任务。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内容是职业能力和工作知识,通过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者的职业素养。因此,应通过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明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核心专业技能,以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提升学习者的核心专业技能,拓展其专业知识,提升其专业素养。首先,高职专业课程建设应充分发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核心作用,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技能标准界定的职业技能标准体系来重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专业课程内容,删减冗余的理论知识,重视专业技能的实践与提升,注重培养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其次,须构建职业技能等级发展体系,基于不同专业技能建立与职业知识和素养相配套的职业技能等级发展体系,以助力学习者建立职业发展体系,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生涯发展潜力。
(三)基于“证书场”评价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
“课证融通”背景下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应基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构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构建“课证融通”专业课程评价与诊改机制,提升专业课程教学水平。高职专业课程兼具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双重功能,专业课程考核则也应符合学历教育和证书考核要求。
1.基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构建“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的评价方式
从评价方式维度而言,通过改进结果评价方式,强化过程评价方式,建立“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的评价方式,从专业课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两个维度对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通过对学习者专业课学习进行过程性考核,引导学生重视和参与专业课的学习过程,尤其是运用教学信息化手段对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跟踪评价,对专业课技能学习过程进行阶段性考核,促进学习者技能学习能学有所得,使其保持技能学习的热情。通过对学习者专业课学习进行终结性考核,引导学生关注和反思专业课的学习结果,尤其是对专业课技能学习结果进行终结性考核,使学习者聚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实现课程学习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有效对接,并促使其进行反思,针对性地提升专业技能。同时“课证融通”课程考核成绩应能“相互转换”,探索构建“学分银行”专业课程考核学分转化机制,学习者完成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后可直接参与证书鉴定,证书鉴定结果直接或通过公式间接转换为本门课程成绩,同样课程考核结果也可以作为免除证书部分鉴定的依据。
2.基于学生个体与社会发展维度构建“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的评价方式
从评价范围而言,通过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的评价方式,从技能学习使学生个体能力增值和社会发展综合贡献两个维度对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通过参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技能标准,对学习者参加专业课程学习前后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进行纵向对比;通过参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横向对比,分析专业课程对学习者专业水平提升的贡献和影响。通过健全专业教师、行业企业、学习者对专业课程技能学习效果综合评价机制,从专业课程学习对技能型社会发展综合贡献的宏观维度形成全面客观的课程评价报告,有效评估课程社会价值。
3.基于考核结果诊改以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
从评价作用而言,课程考核评价并非最终目的。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在于反思专业课程建设的优势与不足,教学诊断改进,以提升专业课程建设水平。专业课程建设应不断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以专业课程建设以提升学习者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为目标,以专业课程建设进度为准绳,制定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案,并明确课程建设评价的主体、对象、内容、方法、标准、时机等要素。按照上述标准要素对专业课程建设结果进行诊断评价,通过对比课程建设预期情况和实际状况,分析专业课程建设的优势和不足,并诊断分析课程建设优势和不足的原因,根据结果来制定和执行专业课程建设优化方案,提高专业课程建设质量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来源:节选自《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