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书证融通的重要价值与实践意义
强化书证融通:1+X证书制度的核心需求与多元效益
一、增强人才适应性的制度设计
当前,职业教育在对接科技发展新趋势、生产服务一线关键岗位及就业市场方面存在不足。为适应社会经济与大智移云等技术发展、企业技术服务及管理能力升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需求,必须打破职业院校相对封闭的办学形态。为此,深入推进书证融通不仅是1+X证书制度设计的核心要求,也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降低教育成本、避免个体重复学习的关键路径。通过实施书证融通,职业院校能依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将证书培训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优化课程设置,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深化教学改革,从而显著提升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二、服务终身学习的社会价值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体不断成长的需要,服务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统筹推进国家资历框架、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与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建立学历证书和X证书衔接制度,以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成果统一的目标。1+X证书制度是学分银行的基础,相互融通的学习成果是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认证、存储、积累、转换的实验样本和主要内容。
在同一资历框架下,按照统一的认定和存储规则,学习者可将学历证书或X证书的零星学习成果存入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根据个体终身学习的需要,按照统一的积累规则,将学习成果取出;按照统一转换规则,兑换相应的学历证书或X证书,服务个体职业生涯发展。以书证融通为关键环节的1+X证书制度不仅促进教育模式改革,也为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提供学习成果和实践基础,有利于培养终身学习者,对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有重要价值。
三、降低办学成本的内在动力
关于在试点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的经费来源,《关于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是由财政资金、社会资源和自有资金组成。在试点阶段,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设立专项奖补资金对各方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给予经费支持。而随着1+X证书制度的全面推行,用于试点工作的中央奖补资金势必会减少,甚至是取消,各职业院校只有依靠社会资源和自有资金来继续推动1+X证书制度工作开展。摆在各职业院校面前的首要难题是如何在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的过程中降低办学成本。职业院校必须统筹处理好专业人才培养与X证书培训的关系,系统谋划书证融通工作,将X证书培训内容融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以降低办学成本。
四、满足学习者避免重复学习的需求
1+X证书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励学生同时获取学历证书与多种X证书,旨在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拓宽其技能领域,强化就业创业能力,从而缓解结构性就业难题。为实现这一制度目标,当前多数试点院校采取了在既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外,额外增设专业领域X证书培训课程的直接方式。然而,由于专业教学标准与X证书等级标准在制定时缺乏统一且明确的指导框架,导致专业课程与X证书培训内容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普遍出现内容重叠的现象。
在《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了高职教育总学时数不少于2500的硬性要求。在此背景下,简单叠加多类X证书培训课程,不仅无法有效推进1+X证书制度,反而可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因此,职业院校与培训评价组织需紧密围绕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对X证书课程与专业教学课程进行整体性设计,通过深化书证融通,消除学习内容的重复,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满足其避免重复学习的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