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育人功效及其实施策略

0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一、“三全育人”框架内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育人意义


(一)全员育人维度下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产业导师角色


在全员育人的理念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产业导师们构成了“三全育人”体系中的关键一环。他们无论专职还是兼职,均隶属于学校教职员工体系,自然肩负着育人的崇高使命,是这一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的角度来看,他们是行业领域的佼佼者,技艺超群,是企业技术的领军人物,更是德艺双馨的工匠典范。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规定,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通常需具备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水平,不仅技能出众,技艺精湛,还需具备强大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或是在挖掘和传承传统工艺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而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成员则主要由职业院校的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构成,辅以企业兼职教师。职业院校的骨干教师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师德修养、专业素质,早已成为教书育人的中流砥柱;青年教师则以其蓬勃的活力和无限的创造力,成为引领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力量;企业兼职教师作为来自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和技术精英,他们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综上所述,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和成员均具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所需的素质与能力,他们既是技艺高超的工匠大师,又是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传承与传播大国技能文化的重要使命。在“全员育人”的实践中,他们既是“经师”,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更是“人师”,以身作则,塑造学生的品格与价值观。因此,他们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领头雁”的作用,是学校推进“三全育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从全过程育人看,技能大师工作室产训项目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


技能大师工作室承载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人才培养是其主体功能和核心任务。从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学方式来看,相较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工匠大师、产业导师通过大师讲座、导师带徒、技能展示、竞赛指导、技术攻关、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以培训、训练、体验、竞赛、研创等“产训结合”项目(产训项目)为载体,将自己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团队意识、工匠精神等言传身教传授给青年学生,引导学生把践行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自觉融入价值追求和职业操守,树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崇高理想信念。技能大师工作室产训项目是职业院校常规教育教学活动的拓展和延伸,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落实“三全育人”过程中价值不可低估的重要环节。


(三)从全方位育人看,技能大师工作室工学场域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空间


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校内有固定场所,一般设置在实训(研发)中心或工作坊集中区域,开展的是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师带徒制”工学实践。一方面,在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工学场域中,教师和学生是更亲密的“师徒”关系。工匠大师以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以行为习惯言传身教,学生在融心践行、潜移默化中感受、体悟“德技并修”,传承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品质。另一方面,技能大师工作室环境具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浓郁的匠文化氛围。如技术技能类大师工作室的文化建设融合了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工匠文化和学校文化,非遗大师工作室的文化建设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非遗文化、工匠文化和学校文化。工作室从硬件软件的匠心设计,到整体文化氛围的精心营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景化、浸润式的文化育人场所,以文育德、以文化人,使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树立“尚技崇德”的价值观,传承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由此可见,技能大师工作室导师带徒、工学一体、产训结合、文化交融,是工匠精神涵育的重要场域,是学校在持续深化“三全育人”改革过程中亟待充分利用的重要空间。


二、技能大师工作室育人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技能大师工作室育人支撑


有效推动技能大师工作室“三全育人”需要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首先,加强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统筹管理。职业院校要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对各类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统筹谋划,将技能大师工作室育人纳入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并将其作为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出台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育人工作的有关实施办法或指导意见,明确工作目标、责任主体和实施细则,促进技能大师工作室育人与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和组织育人等深度融合、同向发力。


其次,出台相关激励措施,激发企业参与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出台激励企业参与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校企共同体建设的制度;切实采取措施帮助合作企业获得政府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科研经费、荣誉称号等政策支持,调动企业主动参与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的积极性;激励企业增加更多更好的产业导师、产训项目和企业文化的输入,从企业方支持和鼓励产业导师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推动技能大师工作室“校企育人”作用的发挥。


最后,加大建设经费投入,强化技能大师工作室育人资源支撑。要加强技能大师工作室队伍建设的投入,高薪聘请行业企业技能大师、优秀产业导师加入学校技能大师工作室并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加大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经费的投入,设立育人工作专项资金,在技能大师指导学生技能竞赛、科研项目、创新创业等方面按照与学校专任教师同样待遇给予经费支持和绩效奖励;加大场地、设施设备、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按照每个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功能定位、建设要求和自身特点,配给固定场所,配足设施设备,个性化定制文化建设,将产业文化、校企文化、工匠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等内涵深度融合,以硬件和软件方式融入环境氛围营造,达到“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完善运行机制,激发技能大师工作室育人效能


完善的运行机制是激发技能大师工作室育人效能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完善责任机制,强化相关人员(育人主体)的育人职责。基于全员育人视角,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链条上的相关部门和人员要各司其职,担负起相应的育人责任。从学校层面来说,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导机构要承担育人领导责任,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管理部门要担负起统筹规划以及从立项、过程管理到验收考核等方面的组织管理责任。从技能大师工作室自身层面来说,除了技能大师工作室所在部门要承担日常管理责任之外,主持人和成员要担负起直接育人的职责,特别是要明确产业导师的职责定位,即产业导师作为兼职教师的精英,不仅要担负传技授艺的职责,更要担负起传递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技能报国理念的立德树人使命。


其次,要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增强技能大师工作室育人合力。校企协同育人是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天然属性。要在技能大师人才培养、技能培训、产业导师、项目开展、技术研发等方面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定期进行沟通交流,推进合作规划事项的落实,真正形成技能与教育资源共享共创的命运共同体。此外,还要加强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之间以及技能大师工作室与校内其他机构的协同,整合共享育人资源,形成校内外、各部门、各要素间协同配合、全程贯通的育人链条,实现育人力量的同频共振。


最后,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推动技能大师工作室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针对当前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中存在的“重硬件、轻软件”“重技能、轻育人”等倾向,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固定场所、设施设备、教育教学资源等硬件要素,更应关注产业导师、项目开展、技术研发等软件要素;对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成效和育人工作的评价,不仅要考察项目承接、师生获奖、教学科研成果等显性育人成效,更要注重考察学生的两劳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隐性育人成效;对技能大师育人主体如产业导师的评价,也要聚焦于其厚德、精技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导师”作用,而非仅考察其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


(三)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技能大师工作室育人水平


技能大师工作室育人的关键是教师,育人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


首先,组建跨界多元的结构化团队,促进育人共同体的形成。要针对技能大师工作室普遍存在的“重技能、轻素养”难题,组建“产业导师+专业教师+思政教师”的“三师”团队,促进成员之间在专业知识、技能、经验上的互学互补,形成工作室育人共同体,整体推进全员育人的实施。


其次,加强产业导师育人培训,激发育人内生动力。针对工作室产业导师育人意识不强的问题,要加强其在职业教育、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等方面的专项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自身参与育人的责任;设置产业导师特聘岗,根据产业导师的能力、水平及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业绩,将产业导师特聘到相应层级,给予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和业绩奖励,激发其育人内生动力,提升其育人意识。


最终,通过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战略举措,全面增强工作室教师的育人能力。具体而言,将安排工作室教师前往省内外优秀的技能大师工作室进行参观学习与交流,以此拓宽他们的视野,并更新其育人理念。他们将深入学习育人项目的策划、育人情境的设计以及现代化的育人教学方式,从而提升自身的育人理论素养。同时,邀请在育人实践方面经验丰富且成效显著的名师名匠来校,为教师们提供手把手的指导。这些专家将从育人资源的挖掘、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制定、育人元素在教学中的融入,到言传身教的方法与技巧,进行全面的现场示范和一对一的实操点评。此外,还将组织工作室内部的产训项目教学竞赛,将育人课堂的展示、观摩、研讨、交流与学习融为一体。通过树立育人工作的典型示范,全面激发并提升工作室全体成员的育人能力,增强育人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在此过程中,工匠精神将得以默默传承,润物无声地影响着每一位师生,最终实现“德技并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宏伟目标。


发布于:2025年01月02日 10:47:3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