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高校思政课变得“引人入胜”?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它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媒介,更是价值引领的主战场与主平台,还深刻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及道德认知。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如何精准捕捉学生的关注点、需求所在及兴趣热点,重塑话语表达体系,使思政课成为真正“引人入胜”的精品课程,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正视并深入探索的关键课题。
“引”:善用课堂导入技巧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 “ 课的开始, 其导入语好比提琴家上弦, 歌唱家定调, 第一个音定准了, 那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 第一锤就敲在学生 的心灵上, 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大量实践证明, 课堂教学的引入技巧 至关重要。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网络平台传播的负面信息、个别媒体的恶意引导 等, 引起了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怀疑, 认为上思政课就是来听说教, 抱着“ 摸鱼 ”混课时的心态或者抵触心理而来, 课堂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精彩的课堂导入 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动机, 也就能为后续课程的讲授奠定 良好基础。
关于导入的方法, 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已有大量研究, 比如故事导入、质疑 导入、复习导入、联系导入、悬念导入等, 但这些方法是否可以直接运用于高校思政 课中有待商榷。思政课大多是公共基础课, 教师面对的是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 知识基础、兴趣需求、学习习惯等均不相同。在课前导入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 学科背景、关注点、话语体系等, 结合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切不可千篇一律, 万年不变, 打击学生的求知欲。
“人”:关注学生主体地位
马克思认为, 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应是 主体, 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但长期以来, 思政课教学因采用大课制而多以教师单方面 的知识传授为主。如何将学生跑偏的思绪重新拉回到课堂中呢? 这还应回到学生群体 本身, 要完全紧扣“ 人 ”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 受特点的研究, 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对知识充满自信, 对课程充满热忱, 对学生满怀关爱, 建立良 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轻松的教育气氛。其次, 要勇于打破“满堂灌 ” ,创新教学 方式方法, 适度让渡话语权, 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 让学生适度表达, 增加学生课堂的参与, 增加师生互动, 启发学生思考。最后, 要研 究学生喜爱的叙事方式、话语体系, 创新话语表达方式, 以小切口讲好大道理, 实现 从掌握“ 话语权 ”到提升“ 话语力 ”的转变, 做好理论知识内容解构的同时, 以学生 喜闻乐见的方式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入”:丰富课堂在场体验
“ 入 ”就是在特定的场所, 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场景, 营造特有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拥有丰富的在场体验, 沉浸于教学情境中, 并有所感、有所悟, 进而增进情感认 同, 提升价值认可。近年来, 国内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在探索突破系统讲授的单 一维度, 增加专题教学、实践教学, 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思政课实践教学以移 动的思政课堂的形式, 带领学生走进各类教育基地, 通过讲解、朗诵、话剧等开展现 场教学, 增强了学习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同时, 邀请专家学者现场授课, 开展交流研 讨, 近距离感受教师的情绪表达, 深化了现场体验。
数字赋能思政课使得学生进入特定教学情境成为可能。例如, 借助虚拟仿真技术 构建的“ 大思政课 ”体验中心, 师生可以与历史人物跨时空对话, 深度体验历史场景, 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式 ”和“ 沉浸式 ”课堂的乐趣。此外, 抖音、 B站直播也 为创新思政课的网络教学提供了平台和载体, 学生可以实时通过刷弹幕、刷礼物等形 式分享自己的感悟, 在这种互动中寻求群体感, 增进学习的动力。由此可见, 伴随着 互联网、 5G、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 思政课的授课场域也被不断拓宽, 实现了线 上线下、课堂内外的联动, 而思政课教师也应利用新技术为课程建设赋能提效。

“胜”:实现师生双向奔赴
从教学实践来看, 思政课本质上是一个“ 共情 ”的过程。思政课教学既可以引导 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也可以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丰厚自身 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 达到师生的共促共进。那么, 如何能达到这样令人向往的胜 境呢? 抛开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的使用, 必须聚焦到课堂的另一个主体——思政 课教师。如果仅有先进的教学技术、前沿的教学方法, 但缺乏信仰坚定、学识渊博、 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赋予这些手段和方法以灵魂, 那么这样的思政课依旧索然无味。
一位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定然能将 思政课讲得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让学生口服心服; 定然能在授课 过程中将正能量传递给学生, 在学生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记, 在学生群体中引起广泛的 共鸣; 定然能找到与学生情感交流的碰撞点、价值融通的契合点, 用温度和情怀感染 学生。
“引人入胜”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的深入探索。其中,“引”涵盖了课堂教学的巧妙导入技巧,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则强调关注课堂教学的核心主体——学生,确保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入”意味着要丰富课堂教学的参与体验,让师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助力深度互动;“胜”则代表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即师生双方积极投入,相互启发,共同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升华。
通过“引人入胜”的创新变革,可以引导学生从低头族转变为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抬头族,进而点头认同教学内容,从而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同时,思政课教师凭借自身的学识魅力、高尚人格、深厚情怀以及坚定信仰,不仅能够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还能在成就学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与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