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思政课”建设要从三方面下功夫
在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纷纷聚焦“大思政课”建设,强调其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他们呼吁,在持续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的基础上,需进一步加大在价值认识、内容构建和方法创新方面的投入,以建设高质量的“大思政课”,从而培养出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加强 “ 大思政课 ” 建设要在“大 ”价值上下功夫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关键要入脑入心。全社会各级组织要更深刻认识“大思政课 ” 的时代价值。从当前形势来看, 一些学校在“大思政课 ” 建设的价值认识高度和价值转化能力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价值认识高度上, 还需在三方 面继续下大功夫, 一要深刻意识到“大思政课 ” 的站位高, 其不仅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部署, 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二要更加明晰“大思政课 ” 的立意远, 其不仅是面向教育、科技、人才,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也是面向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全社会达成共识, 才能发挥铸魂育人的主动 自觉性, 增强协同育人使命感。三要更加明确“大思政课 ” 的影响深, 其不仅要深入每个学 生的心灵深处, 更要变成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心灵归宿。在价值转化能力上, 还需在三个 方面继续努力, 一要强化专业指导, 明晰“大思政课 ” 的价值方向、内容取向和方法路向;二要重视价值践行, 夯实“大思政课”从理想课程变成体验课程的行动自觉; 三要落实督促 检查, 以评促建化解“大思政课”建设主体多元所带来的盲区, 强化协同发力、相向而行。
加强 “ 大思政课 ” 建设要在“活 ” 内容上下功夫
“大思政课 ”立足于民族复兴的长远大计和社会全域参与的时代格局, 来培养人、塑造 人、成就人。“大思政课”不同于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学分的刚性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 基于大课堂、大资源、大平台和大师资的“活”教育和“活”课程, 更加强调实践活动、更加 关注切身体验、更加重视灵魂碰撞。要做好“大思政课 ” 内容的生活化。祖国幅员辽阔、历 史悠久、文化深厚, 我们要让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处山川, 每一座博物馆、纪念馆、 陈列馆、展览馆都发挥教育效力, 教育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 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 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要做好“大思政课 ” 内容的活动化。“大思政 课”是行走的课程, 既是实践活动课程, 也是经验体验课程, 强调学生主体参与, 重在体 验、感悟。我们要强化课程设计, 明晰课程价值目标, 重视课程实施策略, 强调课程评 价, 既要避免走马观花式的“形式活动 ” ,也要避免刻板授受式的“教条活动 ” ,真正落实从 活动到课程的育人实效。

加强 “ 大思政课 ” 建设要在“用 ”方法上下功夫
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坚持开门办 思政课, 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 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 ”。该工作方案强调 在“用”上下功夫, 突出“大课堂、大师资、大平台 ” 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目前情况来看, 部分学校借势而为的“真用”显得不够,顺势而为的“善用 ” 尚有不足, 因势 而新的“用好”较为欠缺。为进一步加强“大思政课”建设, 大中小学首先要落实“真用 ” 。一 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有责任在大时代、大趋势、大格局下,参与到铸魂育人工作中来; 另一方面, 学校要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 守初心、担使命, 把名家大师请进来、 让历史文化融进去、让遗迹场馆活起来,体现“真用 ” 的行动自觉。其次要强调“善用 ” 。“大 思政课”是大格局、大情怀、大视野下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基础课程。“善用”是新时代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根铸魂目标的重要前提。大中小学要系 统谋划用的方法、策略、路径, 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用足社会大资源、用满社会大平台。最后要强调“用好 ” 。“大思政课”是学校思政课的时空延伸、内涵延展、意蕴延长,衡 量“大思政课”真用、善用的唯一标准是用好。而用好“大思政课 ” ,主要体现在学生喜欢、学生受用、学生成长, 让学生精神得到洗礼、灵魂得到净化, 更加坚定地做有理想、敢担 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作者: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孙德芳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4年03月0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