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场景化传播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的赋能作用

17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我们已迈入场景化传播的新纪元。场景化传播以其跨媒介的紧密联动与全场景覆盖的传播能力为标志,展现出强大的连接力;通过交互式传播模式与沉浸式体验,赋予受众前所未有的体验力;并凭借对细分场景的精准适配与个性化内容的定制服务,彰显出卓越的服务力。[1]这一传播模式不仅依赖内容本身来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更重要的是,它通过重塑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场景,深刻地塑造着人们的行为习惯。面对这一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实践必须积极拥抱场景化传播所带来的新变化,深入理解其作用机制,主动将场景化传播的理念和方法融入自身的运作逻辑之中。然而,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应保持警醒,有效防范其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确保场景化传播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提供积极有效的赋能。

 

一、场景化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逻辑关联

对于场景化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内在关联可以从理论维度和现实维度两个层 面来分析。

 

(一) 从理论逻辑来看, 场景化传播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是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从这一 理论视角出发, 场景化传播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是这对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首 先, 场景化传播本身具有生产力属性, 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发 展进程的角度分析了技术发展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赋予技术以生产力属性, 指出 技术不仅可以将其他力量转化为生产力, 还可以通过技术成果的运用创造生产力。由移 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等技术支撑的场景化传播, 不断推动着 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场景化, 显然具有强烈的生产力属性, 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表现。(微 信公众号: 思政学者) 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是上层建筑调整的重要表 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 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观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程,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不断调整、变迁的, 它是上层 建筑调整的重要表现, 其不断调整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变化。再次, 场景化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处于相互适应的矛盾运动中。场景化传播作为 前沿生产力的代表, 势必会带来生产技术的革新, 并引起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的变化,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模式的变革。当然,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也会对场景 化传播起反作用, 稳固的价值观念体系可以推动场景化传播的创新发展, 二者统一于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之中。因此, 以场景化传播赋能思想 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是场景技术带来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观念上层建筑变革的必然趋势。


(二) 从现实逻辑来看, 场景化传播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 语发展和场景化传播正向发展的现实需要场景化传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 对于双方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 面, 场景化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的条件。时代在变化, 教育对 象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入耳入脑 入心, 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 满足教育对象的话语需求和期待。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在生产、传播环节实现创新, 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了有人听、听了传得开。场景 化传播具有强大的连接力、体验力和服务力, 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包装、传播创 新创造了新条件, 它可以通过微时空场景深耕话语生产、沉浸式场景包装话语内容、裂 变式场景促进话语传播等。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为场景化传播正向发展提 供导向。场景化传播具有工具理性, 它在应用过程中往往因人类偏见、价值偏差致使技 术过载、技术反噬主体等现象发生, 对其加以合理利用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导向 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能够通过主旋律话语、正能量话语的渗透, 影响场景设计、场景运营、场景维护等相关的从业者, 使其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遵守从业规则, 进而维护场景技术运用的良性秩序, 引导场景化传播正向发展。

 

二、场景化传播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作用机理

场景化传播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遵循“话语生产——话语连接——话语体验—— 话语扩散——话语认同 ” 的内在运行机理。具体表现在: 通过微时空场景深耕话语内容 生产, 通过全媒体场景连接话语对象需求, 以沉浸式场景触发话语意义融通, 以裂变式 场景促进话语价值传递, 以共生化场景强化话语价值认同。

(一) 以微时空场景深耕话语内容生产

当前, 移动设备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时空观。人们的生活空间被不断地 切割, 也不断地在各种移动空间中切换、穿梭, 体验不同空间的生活乐趣。 “暂住 ”空间 的变化往往会给人们带来即时需求的变化, 持有移动终端设备的人们则可以在变化的时 空针对变化的需求进行自由的信息选择。场景化传播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首个 环节是对人们生活中的移动碎片场域进行场景化建构, 使细分、切割的空间变成场景, 把原本抽象化的、理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场景化叙事, 使其通过大量细分且能 适配的时空场景得以及时传播, 让人们在场景切换中可以直观感知、自由选择蕴含思想 政治教育元素的场景信息。

基于微时空场景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生产不同于传统的内容生产方式, 它内在地 包含两个方面的要素: 一是内容之“精 ” ,人们在碎片化场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欣 赏长篇大论, 场景叙事通过对人们的审美心理进行画像, 以打造短小精悍的精品为重点, 满足人们对精致化内容的审美需求; 二是表达之“巧 ” ,场景叙事以“文字 +语音 ”、“文字 +图片 ” 、“ 图片 +语音 ” 、“ 图片 +视频 ”等表达方式融入各种变换的生活场景之中,并通过各种虚拟场景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氛围, 引发人们对场景内容的深度思考, 领悟场 景信息的内在意义。

 

(二) 以全媒体场景连接话语对象需求

场景化传播具有强大的连接效应。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产之后, 在话语内容传播环 节, 场景化传播将以全媒体场景连接话语对象需求, 提高话语对象参与话语实践的热情。全媒体是融合了多种媒介形态的信息生产方式。它一方面通过多种媒介形态的整合 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呈现效果最优,另一方面通过借助不同信息发布渠道, 给人 们提供不同的话语内容接收体验。场景化传播可以从人们所处的时空场景中辨识人们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个性化的场景化信息服务。在快速的场景切换中, 人们将把场景化的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当成一种视觉消费方式来对待, 而不会因其是外在灌输而抵触、排斥。不仅如此,场景化传播还可以通过全媒体场景获取人们关于标签添加、持续学习、关注更新、动态跟踪、转发分享等行为数据, 形成对话语对象行为需求的持续性、跟踪性感知, 进而调整话语内容生产和场景化信息适配。


内容图片  


(三) 以沉浸式场景触发话语意义融通

场景化传播具有强大的沉浸效应。在话语传播环节, 话语内容迎合了话语对象的需求后, 场景化传播将以沉浸式场景触发话语意义融通, 增强话语对象的黏性。首先, 场景 化传播可以通过“连接一切 ” 的功能把话语资源有效地组合起来, 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 息有进阶地呈现给话语对象, 使信息传播与话语对象的认知水平和接受水平充分适配, 为话语对象理解话语意义奠定基础。(微 信公众号: 思政学者) 其次, 场景化传播融合 图像传感、动态建模、跨媒体分析、三维立体显示等技术优势, 可将平面的叙事场景直 观呈现为三维立体场景, 使话语对象沉浸于视觉、听觉、触觉等全部感知系统, 利用全 部感知系统的整合功能解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领悟话语意义。再次, 场景化传播 可以通过场景技术突破时空界限,让话语对象能够自由“穿梭时空 ” ,实现沉浸式话语实 践体验。话语对象在沉浸式话语实践体验中具有较强的在场感受和代入情绪,容易产生 与话语传播者感同身受的共情与共振, 从而实现话语对象与话语传播者之间的意义融通, 为后续环节话语意义的持续传递提供前提条件。

 

(四) 以裂变式场景促进话语价值传递

场景化传播具有强大的扩散效应。在话语传播环节, 当话语对象与话语传播者实现意义 融通, 对其产生信赖感后, 会产生持续传递话语意义的动机。场景化传播恰恰使这种动 机成为可能, 它以裂变式场景实现话语价值在短时间内在更大范围内的传递。场景化传 播通过算法推荐技术吸引用户进入某一特定场景传播平台, 并通过建构虚拟交往场景促 进平台成员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情感互动。内部成员可以把自己认为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分享给其他有相同爱好的个体或群体, 依托这种强连接的关系进行分享和互动, 吸引更 多个体或群体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 并不断把圈子扩大, 产生圈内向圈外的话语 辐射效应。在这种传播中, 人与人的关系连接是核心, 场景化传播通过社群网络中人与 人连接的裂变进一步放大了圈层传播的作用,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快速传播、话 语意义快速扩散。

 

(五) 以共生化场景强化话语价值认同

场景化传播具有强大的聚集效应。在裂变式传播中,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目标是要 获得各圈层成员的共同认同。在“弱关系 ” 的圈层中,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传播可能 激荡不起“涟漪 ” ,还有可能面临群体沉默。场景化传播通过发挥其集聚效应, 把用户之间的“弱关系 ”变成“强关系 ” ,“强关系 ”变成“更强关系 ” , 以共生化场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价值认同。在各级社群中, 人们通过信息分享、情感交流、意义融通等形成一定归 属感, 其核心是情感连接。共生化场景的营造就是以社群的情感连接为基点, 给社群成 员描绘共同的愿景, 为达到共同愿景设置基本的任务, 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兑换符号消费 体验, 营造场景化学习氛围, 强化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具体而言, 场景化传播可以 通过设置打卡活动促使社群成员完成硬性指标任务; 通过营造互助小组、角色扮演等多 样化的共生学习场景促使社群成员完成挑战性指标任务; 通过推出消费体验专区, 即用 学习、转发、评论获得的积分去积分商城兑换具有价值符码意义的奖品, 如具有符号意 义的特定称谓、电影、故事、书籍等, 满足成员符号消费体验。总之, 共生化学习场景 具有极强的群体感染效应, 社群成员在激励、互助、竞争等社群 交往方式下, 能深化对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认知, 激发情感共鸣, 进而强化话语价值认同。

 

三、场景化传播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突出效能与潜在风险

场景化传播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提供个性化、精准化、全息化的服务。但任何 技术都具有两面性, 场景化传播也将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带来风险。因此, 我们必 须辩证地分析场景化传播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效能与风险。

 

内容图片


(一) 场景化传播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突出效能

场景化传播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是将场景化传播的技术逻辑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话 语生产、话语供给、话语体验等环节, 从而实现话语实践模式创新。具体说来, 它有以 下几方面的突出效能:

 

1.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共通性

场景化传播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共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话语共 通意义空间的建构。场景技术依托社交媒体、大数据和传感器建构起虚拟社群空间, 把 具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或文化背景 ” 的用户聚集在空间里,在这样的话语空间里,用户的个性化特征相对减弱, 同质性特征会不断增强,而且成员的思想观念接受度 大致相同, 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成员因思想观念接受度不一致而游离于话语空间之外的 现象, 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全员覆盖。二是话语共通意义的符号体系的 建构。从传播学角度来看, 社会成员互动是通过符号实现的, 符号是互动的前提和基础。场景技术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景观化 ”呈现, 在共通的话语空间中建构具有共同意义的符号体系,如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象征性符号,每个符号的流动都传递 着一定的价值意义, 在某些情境下指引用户用同一种符号进行互动交流,由此增强用户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共通理解, 形成同频共振、价值共识。

 

2.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供给的适配性

适配性是场景化传播区别于其他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显著效能, 有利 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从“大众浇灌 ”转向“个性服务 ” 的真实落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 个方面: 一是话语对象的适配。场景化传播通过大数据捕捉、分析用户内在需求, 并通 过数字画像找到内容适配的话语对象。二是话语内容的适配。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 过程中, 话语对象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 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只有匹配对象需求和期待 的话语实践,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场景化传播在找到目标人群并把他们聚集在同一个 场景后, 能够凭借传感器、大数据技术有效地把控话语对象的实时状态, 根据他们的实 时需求调整传播内容, 积极为话语对象解决思想问题, 提供符合他们心理期待的服务, 进而引导话语对象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是话语场景的适配。场景化传播建构了集学 习、社交、娱乐等多种体验于一体的应用场景,是对现实场景中寓教于乐、从生活中学、从做中学模式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满足人们对不同场景的需求。此外, 从传播的方 式和特点来看,场景化传播既有线性的播放流程, 保证传播的时长和规律性, 可以满足 时间充足的话语对象的学习需求; 又可以搜索、回看, 或播放传播内容的独立讲解片段, 时间不太充足的话语对象可以随时进入平台点击感兴趣的内容观看。场景化传播整 体线性与碎片化相结合的传播模式能够充分满足话语对象线上线下不同时间盈余状态下 的场景需求。

 

3.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验的沉浸性

“在场景时代, 体验是决定用户消费意愿、消费动机乃至最后转化环节的核心。 ”[2] 场景 化传播赋能营造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教育场景, 让话语对象置身于其中, 使其在整个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过程中实现沉浸式的感官体验, 进而把解锁的场景信息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系统。 一是全息化的一次沉浸。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主要是以单维的平面叙事为主, 场景化传播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为三维的、全息化的虚拟仿真场景, 学生通过人机界面入口实现视觉、听觉、触觉等全部感知系统的全面沉浸, 在全息化沉浸中主动捕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领悟其话语意义, 进而强化学习效果。(微 信公众号: 思政学者) 二是延伸化的二次沉浸。在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叙事过程中, 往往通过设置与话语议题相关的精品栏目, 以“链接 ” 的形式实现场景价值的延伸。精品栏目以话  语议题为焦点, 以不同的栏目呈现为发散, 以直观的可视化视角为手段, 结合主议题的  场景画面将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经过后台解码变得生动形象的叙事小场景, 形成让话语对象能够理解的认知, 引发话语对象的“二次沉浸 ”。话语对象在“场景之场景 ” 引发的“二次沉浸 ”效应中,重构碎片化的理论知识、学习资源, 在一次沉浸的基础上强化了学习效 果, 并通过栏目互动实现思想理论知识的“再传播 ”与“再创造 ”。

内容图片


(二) 场景化传播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潜在风险

场景化传播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运用中具有突出的赋能效应, 但它也不可避免地 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带来一些风险。

1.“ 内爆式 ”场景弱化话语主体的主体性

场景化传播在营造多元拟态场景、让话语对象在真实情境中领悟、内化思想政治教育话 语意义方面有着突出的效能, 但“ 内爆式 ”场景不断弱化话语主体的能力也是一个不争的 事实。所谓“ 内爆式 ”场景, 是由拟态场景逼真程度不断增高而带来虚拟与真实的界限消 失的现象。 “ 内爆式 ”场景的显著特点是时空概念的消失, 人们容易出现“超真实 ” 的幻境, 沉溺于拟态场景。话语主体长期沉溺在拟态场景中, 自身的主体性将逐渐弱化。其 一, 对于教育者而言, 容易失去话语生产的主动性。场景化传播的适配性可以为教育者 提供个性化的话语文案, 解决话语生产难题。 “ 内爆式 ”场景会加剧教育者对话语文案适 配的依赖, 沉浸在场景化传播的“适配效应 ” 中, 久而久之, 教育者由于自身对话语议题 的思考较少, 话语生产的主体性逐渐丧失。其二, 对于教育对象而言, 容易失去话语批 判和选择的自主性。场景化传播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以景观式呈现, 这种呈现方式 给教育对象带来强烈的视觉体验的同时, 也挤压了教育对象的想象空间, 因为拟态场景 具象化破坏了教育对象丰富的想象力, 导致教育对象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退化, 长此以 往, 教育对象既无法自主甄别多元场景的纷杂信息, 也无法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选择 信息, 主体性逐渐减弱。

 

2.“依附式 ”场景阻碍话语价值的抵达

场景的本质是连接一切, 连接是场景化传播整合碎片化资源的重要方式。连接在打造场 景延伸价值,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再传播、再创造的同时, 受资本逻辑的影响也可能 带来阻碍话语价值抵达的风险。其一 ,“依附视觉包装 ”遮蔽话语的价值内核。场景化传 播在情境营造方面注重视觉刺激体验, 无疑, 适度的视觉刺激能够有效地增强思想政治 教育话语实践的效果。但是, 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下, 为了吸引流量、获得经济利益, 一 些场景化传播平台在话语生产环节容易形成“依附视觉包装 ”现象, 即通过人为和技术建 构视觉化奇观, 营造具有诱导性和虚假性的传播场景。这种场景片面注重情境创设、视 觉包装, 忽视价值塑造, 降低甚至是遮蔽话语的价值内核。话语对象在应接不暇的虚拟 场景中充分体验了视觉的快 感, 但没有收获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没有实现视域融通、情感升华, 终究是一场“无意义 ” 的体验。其二, “依附利益连接 ” 阻碍话语价值 的传递。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景化传播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具象情境有效地传递话语价值, 让话语对象在具象情境中体验话语价值、认同话语意义。在这一过程中, 受“流量就 是金钱、眼球就是效益 ” 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容易形成“依附利益连接 ”现象,

把能够带来经济利益、具有眼球效应的信息进行优先推送, 而真正具有价值意义的信息 则被智能算法排除在场景适配的优先序列之外, 形成依附式的聚合和互动关系。这种聚 合和互动关系依赖利益连接, 以赚取高额流量、获取经济价值为主要目的, 严重阻碍了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价值的传递。

3.“标签式 ”场景引发话语空间的离散

场景化传播的“标签化聚类 ”在建构话语共通意义空间方面有着突出的效能, 能够把兴趣 一致、文化背景一致的用户聚集在共通空间进行集中学习, 但同时也将带来离散思想政 治教育话语空间的风险。场景化传播过程中, 话语对象的场景是流动的, 为了能够精准 地适配话语信息, 往往运用大数据、算法技术对话语对象所处的场景进行专业细分。细 分的每一类场景背后都是基于算法聚类形成的存在某种价值认同的空间标签, 在信息适 配的过程中, 话语对象在细分场景中形成标签化聚类。其一, 标签化场景加剧不同群体 之间的话语阻隔。标签化聚类让兴趣相投的群体迅速拉近距离, 形成就某一话题聚集的 小圈子。智能算法的“精准投喂 ”加剧了聚类群体同质化信息的吸收和固有价值观的偏执, 难以与群体之外成员进行观点交流, 不同聚类群体之间价值区隔日趋明显, 这为实 现话语空间融通带来了挑战, 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名义在场、实质阻隔。其二, 标签化 场景挤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不同“标签 ” 的场景, 因兴趣爱好、价值理念不同, 拥  有不同的话语场域和话语体系。这些话语场域和话语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不断 进行冲突和博弈。在博弈过程中, “标签式 ”场景很容易产生用户感兴趣的话语主题与思  想政治教育话语议题不一致的现象, 滋生一系列非主流文化元素, 挤压思想政治教育话 语空间, 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部分“在场 ”。其三, 标签化场景解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  间。在场景化传播过程中, 受“算法黑箱 ” 的影响, 聚类群体容易发生群体极化效应, 对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集体排斥 ” ,戏谑权威, 对庸俗化信息进行“点赞 ”和“好评 ” ,思想 政治教育话语空间被海量的标签化场景解构,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标签化场景中从部分 “在场 ”走向“空场 ”。

4.“监督式 ”场景消解话语交往的真实性

话语交往是话语实践的重要环节, 话语共识的形成离不开广泛的、真实的话语交往。 一 方面, 场景化传播, 作为一种基于位置的传播和服务, 可以把位置定位纳入不断变化的关系流中, 这样人们可以轻易地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 可以不断对空间关系进行变  化和重组, 使话语空间的社交性极大增强, 话语内容得到广泛传播。另一方面, 场景化  传播下的大数据监视——超级全场景监视不断消解人们话语交往的真实性。场景化传播 依托五大技术的支撑, 即“场景五力 ” ,分别是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  定位系统。 [3] 在“场景五力 ” 的作用下, 场景化传播对人的监视是“超级全场景 ” 的——大 数据和定位系统可以获得个体的生活习惯和空间场景, 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可  以获得用户的行为场景和心理场景。 [4]   这些场景覆盖了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以实 现对个体行为的全方位把握, 为话语传播者提供精准的智能画像。对于话语对象而言,这种延伸和触及生活每一个角落的监视会促使他们在不同的场景进行“场景化表演 ” ,掩 饰自己的个性, 短暂呈现出社会期望的人格, 从而降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的真实   性, 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场景化传播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实现策略

发挥场景化传播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的应用效能, 规避风险,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 强化价值引领, 保障场景化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同向同行场景化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深度融合关涉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张力问题。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必须明晰价值目标, 强化价值引领, 保障场景化传播与思想政治教 育话语实践的同向发力。首先, 明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主流意识 形态话语影响话语对象的知、情、意、信、行, 使其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素质, 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在这一过程中, 场景技术的嵌入始终是服务于育人目标 的, 不能偏离这一目的, 否则会陷入工具理性主义泥潭, 削弱育人效果。其次, 强化主 流价值对场景化传播的引领。在技术研发环节, 要将主流价值观念融入场景技术研发的 各个环节, 让技术的研发始终不偏离主流价值的指向; 在信息分发环节, 要充分发挥主 流价值对信息分发的前置把关作用, 让信息的分发不脱离主流价值的约束; 在信息传播 环节, 要让主流价值话语占领优质的场景化传播平台, 提升主流价值话语场景化传播的实效性。

 

(二) 聚力素养跟进, 提升话语主体在场景化传播过程中的话语能力场景化传播背景下, 话语主体的素养缺位, 将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效能的 发挥。场景化传播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的应用, 需要话语主体的场景素养协 同跟进。首先, 在议题设置环节, 话语主体要提升数据敏感度和数据分析能力, 在海量数据基础上准确感知和追踪网络热点, 精准设置话语议题, 为聚焦话语对象的交流视野 提供前提条件。(微 信公众号: 思政学者) 其次, 在话语生产环节, 话语主体要提升话 语包装能力, 充分利用场景元素转换话语内容的叙事方式, 提升话语内容的趣味性和吸 引力。再次, 在话语传播环节, 话语主体要提升场景化构建和推送能力, 能够根据话语 内容和话语对象的特点, 借助场景技术搭建个性化教育场景, 推送符合话语对象期待的 信息。不仅如此, 话语主体还要有较强的话语调适能力, 敏锐地分析多元话语意图、洞 察异质信息的侵入, 利用场景技术阻隔话语传播过程中的不利诱导, 剔除异质话语的干 扰, 及时调适话语走向。


内容图片  


(三) 塑造仪式情境, 强化话语受众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情感连接场景化传播效能发挥的关键在于强化话语主体和话语受众之间的连接。随着仪式化交往 在社交场景中的价值日益凸显, 仪式情境也日益在强化话语主体和话语受众之间的连接 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因此, 场景化传播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的应用, 需 要关注仪式情境的塑造, 以此强化话语主体和话语受众之间的情感连接。具体而言, 仪 式情境的塑造要抓住特定节日、突发事件、重大事件等构建教育场景。首先, 在特定节 日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 对场景元素和服务赋予特定的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 赋予话语 传播仪式感, 满足话语受众对仪式的追求, 促进群体的团结。其次, 在突发事件发生之 时, 迅速构建教育场景, 不仅能够真实展现事件原委, 还能通过场景传播中极具感染力、冲击力的镜头对话语受众进行舆论引导, 促使他们用理性的态度看待整个突发事件, 理性地发表言论。再次, 在重大事件发生时, 及时借助场景技术构建教育场景, 不 仅能够突破话语传播的时空局限, 还可以使话语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具体细节和现场氛 围, 更加细致地去分析事件发生的始末, 建立全面且准确的认知, 避免人云亦云。总而 言之, 仪式情境有助于话语实践双方的深度连接、深层互动, 场景化传播背景下, 思想 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要注重利用特定时间节点、象征符号制造仪式情境, 进行价值的传递 和情感的沟通, 凝聚话语主体和话语受众之间的情感。

 

(四) 规范关系场域, 健全场景化传播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相关制度场景化传播过程中的各种“连接 ”形成形形色色的关系, 话语信息在这些关系场域中流动, 随着关系场域的勾连、重组和再造而不断推送和适配。在松散的、易碎的、不确定 性的空间中, 规范关系场域, 强化平台和传播者的行为管理, 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 要明晰场景技术运用的边界, 出台场景技术应用的若干行为守则和法律规范, 规范数字 平台、用户、服务机构等主体的场景化传播行为, 如场景信息筛查与分析制度、场景信 息适配制度等, 避免因场景技术运用不合理带来的风险。其次, 加强场景化传播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动态监管, 及时发现异质话语的入侵, 避免不良信息的干扰, 惩戒违背伦理道德的传播行为, 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正常运行。再次,建立健全  主体责任制度。话语传播者要构建合法规范的教育场景, 警惕泛娱乐化现象; 数字平台要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落实主体责任,自觉维护平台的良好秩序; 话语对象也应承担相应责任,理性发声,真诚交往, 避免场景沉溺。


参考文献:

[1]黄冬霞.场景化传播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时代价值和实践策略[J].思想理论教 育,2022(11).

[2]吴声.场景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72.

[3][美]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译者:赵乾坤,周宝曜.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1.

[4]梁旭艳.空间视角下的场景传播研究——以社会化媒体为切入点[M].北京: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19:132-133.


来源: 选自《思想理论教育》 2024年1期

发布于:2024年12月14日 10:40:0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