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竞赛:透视异化现象下的深层隐忧
所谓异化,简而言之,即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偏离其本质意义的现象或行为,这种变化与主体自身的健康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在教育领域中,同样存在着“异化”的现象。高职教师教学竞赛的理想状态,应当是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致力于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并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研”的原则,充分发挥竞赛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这一活动的核心与宗旨,无疑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工作。然而,当高职教师教学竞赛发生异化时,便意味着在竞赛的参与过程中,出现了与竞赛初衷相悖的现象或行为,这些现象与行为导致竞赛偏离了其应有的“教育”轨道。这些偏离本质的行为,反过来又会对主体产生制约,进而限制了竞赛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参与主体的自主、自由发展。
一、教学竞赛的高速发展,攫取了高职教师正常教学的时间
当前,高职教师可以参加的全国性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可谓是遍地开花,教学竞赛正呈现出全面铺开并深入高职教学各个领域的状态。
其一,从高职教师可以参加的教学竞赛类型和数量而言,正呈现出种类多、数量大的发展趋势。根据有关统计,当前我国普遍得到高校和社会认可、有公开数据的全国性教师教学竞赛就有50项,这50项赛事中还不包括高职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的技能竞赛,并且类似的教学竞赛数量还在逐年增加。从参赛的主办单位而言,既有政府部门主办的竞赛,例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又有协会组织的竞赛例如全国职业院校微课大赛,还有联合主办的赛事;从参赛的内容而言包括微课类、课堂教学类、教学设计类、教学媒体素材类、教学创新类、说课类等涵盖了不同类型;从参赛人员而言,有些竞赛是针对特定高职教师群体,例如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
其二,从高职教师参加教学竞赛提交的参赛材料和参赛形式而言,正呈现出提交材料逐步复杂、全面,参赛形式多样、多元的趋势。教学竞赛所需要提交的参赛材料由相对单一向逐步复杂、全方位发展,例如有些教学竞赛需提交材料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案、教学实施报告和教材选用程序说明等文档资料,以及课堂教学实录和课堂教学片段等视频资料”。参赛形式方面由教师个人参赛向教师团队参赛发展,由学校作为主体参赛向学校、企业联合参赛发展,由单一网络评审、现场展示向线上+线下混合发展等,参赛形式逐步多样、多元。这就需要参赛教师或团队消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打磨参赛作品。
其三,从教学竞赛的周期而言,正呈现出竞赛周期长、占用时间多的趋势。以往教学能力竞赛都是阶段性的工作,现有教学竞赛往往历时半年以上,有些甚至整整1年时间。从备赛、校赛、省赛到国赛结束几乎就是1年的时间才能走完整个赛事流程。在绩效考核制度的鞭笞下,高职教师不得不选择参加各种教学竞赛,疲于在各种教学竞赛之间奔波,反而影响了日常教学。
二、竞赛结果的价值量化,窄化了教学竞赛“育人”的功能
在绩效管理、“量化崇拜”的影响下,教师竞赛获奖成绩的价值被逐渐放大,而教学竞赛本身的价值和“育人”的功能在获奖“荣誉”的光环下显得黯然无光。政府层面将教师教学竞赛的成绩与高职学校的管理与评价直接挂钩,例如全国性的教学竞赛获奖是“双高计划”院校申报的条件选项之一,又如“全国高职高专教师发展指数排行榜”,教师竞赛成绩是其中的重要指标等。高职院校层面则自上而下地对标政府绩效考核的标准,并细化各类竞赛的认定、考核及奖励,以此管理教师的教学行为。一方面,将教师的教学竞赛分类为“三六九等”,认定的依据主要综合考虑竞赛的主办单位、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知名度等,通常由国家层面政府部门主办的教学竞赛往往会被下一级政府重视,高职院校也会对标竞赛榜单,关注这些赛项的培育,而由教指委或协会类组织的竞赛,例如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全国高校多媒体课件大赛等诸多赛事则容易被忽视,高职院校也不会对此类教学竞赛设立专门的奖励机制。这就造成高职院校及教师的发展陷入了“指标陷阱”之中,有奖励的赛事得到重视,没有奖励的赛事则被忽视。另一方面,在竞赛结果“量化崇拜”的影响下,高职院校逐渐出现了“为赛而赛”的现象。“教学竞赛已经不仅仅是教师个人或团队的行为,而是一个学院乃至学校的集体行为”,高职院校花大量资金打造竞赛场地、购置参赛设备、聘请专家团队辅导等,这些投入、建设、改革的短期目标是服务参赛而不是用于日常教学。高职教师层面则以竞争——表现主义的状态投身教育活动,出现了“为竞赛而竞赛”“为竞赛而教学”“为竞赛而改革”的现象,固化了教师的思维、压抑了教师的创造性。高职教师容易将教学竞赛的成绩作为最终目标,忽视了教学竞赛的其他价值。例如,为了满足评委的喜好造假参赛材料的现象、课堂实录“表演”现象、参照竞赛规则进行逆向教学和展示的现象等。虽然教学竞赛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然而高职教师在教学竞赛中所展现出来的教学态度、教学技能和手段、精妙的教学实施过程等更需要教师投入精力移植到日常课堂教学之中。
三、功利化参赛动机凸显,有违高职教师能力培养的科学路径
时下,随着高职院校及教师对教学竞赛需求的日益增长,市场上涌现出一批专为教师教学竞赛服务的公司,它们提供从选题策划、作品精雕细琢到现场展示指导的全方位服务,业务范畴广泛,包括教学设计优化、PPT美化设计、视频录制制作、场地租赁、决赛模拟演练以及专家个性化辅导等。在这种竞赛结果过度量化评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及参赛教师的参赛动机日益趋向功利化。高职院校方面,深陷于“竞赛成绩至上”的怪圈之中,为了短期内取得竞赛佳绩,一方面不惜投入大量资源,试图通过速成的方式提升教师或团队的竞赛实力;另一方面,在竞赛团队的培养上,过于聚焦少数“精英”团队,存在过分追求效益的培育机制和以奖项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倾向。这种“赛前巨量资源快速标准化投入”的做法,违背了教师成长的自然规律,甚至可能助长教师形成自私自利的价值观,不利于构建健康的教师发展生态环境。高职教师层面,鉴于获奖所带来的诸多附加价值,完全做到“不为竞赛而竞赛”几乎成为不可能。教师们不得不高度重视竞赛成绩,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揣摩评委喜好、研究竞赛规则以及作品的反复打磨上,这无疑挤占了他们日常教研活动的时间,影响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及实施,从而偏离了教学能力竞赛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