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问题剖析与参赛策略建议
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已经结束,其作为检验教学改革成果、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平台,吸引了众多教学团队的积极参与。然而,在激烈的角逐中,一些共性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对参赛团队的教学能力和比赛表现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文详细剖析了参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参赛策略建议。

一、参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23年参赛教学团队在比赛方案的引领下, 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 学评价、教学反思等五个维度上展示出了各地各校教学改革创新的丰硕成果。比如在教 学内容上, 能够构建科学合理课程框架, 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在教学设计上, 能够创新 教学模式, 方式方法贴切恰当; 在教学实施上, 突出因材施教, 体现学生中心理念; 在 教学评价上, 能够建立具有职教特色的评价体系, 采用先进技术收集、整理、分析、使 用数据; 在教学反思上, 注重学生学习体验和效果、师生数字素养提升、科教融合有成 效。
但通过对参赛团队初赛材料和决赛展示进行专家评审, 不难发现仍有一些团队在贯 彻国家标准、落实比赛要求、规避违规风险等方面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一) 政策文件落实方面出现的问题
通过网络初评和现场决赛, 发现仍有学校未及时按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 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 》《职业教育专业简介(2022 年修订) 》(以下简称《专业简介》) 、教育部2020年及2021年印发的公共基础课国 家课程标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 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要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 修订课程标准、贯 彻国家课程标准、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等。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仍存在修订不及时或修订不到位的情况
通过对参赛团队提交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进行评审, 发现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 是修订不及时, 2022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未根据新的《专业简介》内涵要求进行修订, 中职未调整课程体系, 仍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体例格式与61号函的要求相差过 大。二是落实有关文件和标准不及时, 比如未落实国防教育、劳动教育, 计算机应用基 础未改为信息技术、高职思修课未改为思想道德与法治等。三是培养目标定位有错位, 不符合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的办学层次要求。四是教学计划表安排不合理, 未体 现全部课程, 课程分类与文字表述不一致, 或课程的衔接关系不恰当, 或学时学分计算 有错误。五是实施保障条件存在不足, 比如师资队伍结构不符合中、高职学校的生师比 要求; 教学设施明显不符合专业实训条件建设标准、岗位实习标准; 学习评价未体现过 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相关内涵。
2.课程标准还存在执行不到位或研制欠规范的情况
通过对参赛团队提交的“课程标准 ”进行评审, 发现以下问题: 一是仍有对教育部 2020年、 2021年印发的相应课程的国家课程标准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有的直接提交了 国家课程标准, 有的进行了“实施性 ”课程标准的编制, 但未提交“实施方案 ”。二是 学校编制的课程标准存在条目要素不齐全的情况, 有的课程标准使用了研发阶段的课标 结构。三是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开设学期、课时(学 分) 等不一致。四是未落实专业简介(主干课程) 、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专业实训条件 建设标准、岗位实习标准等相关要求。
3.教材管理存在机制不健全、内容不完整、程序不严谨等情况
通过对参赛团队提交的“教材选用说明 ”进行评审, 发现有的参赛团队没有按照要 求进行说明。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未提供本校教材选用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及职责。二是 本校教材选用程序和要求不符合《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三是本校教材的选用过程说明不具体。四是缺少本校教材选用结果公示证据。五是缺少向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教材选用结果备案佐证。六是缺少实际使用教材证据、向教育 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的教材核查情况报告佐证。

(二) 参赛团队存在的违规问题
2023年比赛方案继续对匿名、授课班级学生人数和视频录制等方式进行明确规定, 仍有一些参赛团队出现泄露信息、非全班学生授课或视频剪辑等情况。
1.文档和视频资料泄露信息
比赛方案明确“参赛材料(含文件名及其属性) 及决赛现场的展示答辩不得泄露地 区、学校名称及个人信息, 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 ” ,在提交的文档和视频资料中依然 存在明显泄露地区、院校信息的情况, 也是评委提出质疑较多的内容。 一是有些作品进 行了地区和学校信息的匿名处理但不彻底, 还存在个别地方有遗漏的情况; 二是匿名不 够准确或者扩大匿名范围, 有些参赛资料对地区和学校的公章没有匿名; 三是依然存在 极个别的参赛团队没有对参赛的文档资料和视频资料做任何方式的匿名处理, 相关学校 和代表队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检查。
2.教学视频中非全班同学参与
方案中要求“课堂教学应在实际教学场所, 班级全体学生参加(实施分班教学需有 说明) ”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两段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视频录制 ” ,参赛视频 中依然存在学生数不足的情况。 一是在教案或实施报告中未明确班级人数; 二是参赛学 生数明显非全班学生, 在教案中也未明确实施分班教学; 三是第2、 3机位覆盖了教室全 景但无法数清参赛学生数。
3.教学视频存在后期编辑情况
方案明确“课堂实录视频须采用3机位全程连续录制, 镜头固定 ”“所有机位拍摄的 视频须保证音轨连续, 不另行剪辑及配音 ” ,但提交的教学视频依然存在后期剪辑或镜 头不固定等情况。 一是视频中画面出现多次切换镜头; 二是视频中画面有跳变; 三是视 频音视频不同步, 多处口型对不上; 四是音轨信号不连续, 出现声音消失; 五是3机位视频音视频不同步。
(三) 参赛不符合具体要求的问题
1.参赛内容不符合比赛要求
方案中要求“参赛的模块、单元、专题、项目或任务等应为有关课程中连续、完整 的教学内容 ”“参赛内容名称应为课程标准中具体、明确的模块、单元、任务名称或名 称组合 ”“教学团队按照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 ”“专业课程二组至少有2个视频呈现 教师实操演示与教学指导 ”“依据教学实施报告进行介绍 ” ,但依然存在参赛的教学内 容不符合要求的情况。 一是教案与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和班级授课计划表对不上。二 是参赛内容的名称与课程标准中的模块、单元、任务名称不一致, 也不是相应名称的组 合。三是教案中的教学内容不清晰、活动安排太笼统; 授课视频的内容与教案的环节、 内容、活动、时间分配等明显对不上, 教学存在随意性。四是专业二组提交的视频, 误 把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当作教师示教, 或教师规范示教的时间太短, 或教师的实操 未聚焦学生应掌握的操作技能(不被专家认可) 。五是教学实施报告介绍的内容与提交 的教学实施报告文档资料内容差异过大, 存在后期“重新凝练 ”的情况。
2.教学视频不符合比赛要求
方案中要求“ 自主选定教案中的展示内容(初赛视频已呈现的相关内容除外) ”“提交的视频从拍摄人员离场开始到拍摄人员停机为止”“3机位须同步录制, 保证音 视频准确同步 ”“班级全体学生参加(实施分班教学需有说明) ”“教学展示视频文件 以‘教案序号 +教案页码 +教学环节名称 ’(其中教案页码以教案PDF文件顶部显示的页 码为准) 来命名 ” ,参赛视频依然存在不符合比赛要求的情况。 一是决赛时的教学展示 视频属于初赛视频的一部分, 违反了参赛内容的要求; 二是有的团队提交的3机位视频 未做到同步录制; 三是明显非全班学生参赛; 四是个别视频文件命名中的页码非PDF阅 读器工具栏显示的页码, 或教学环节名称不规范或不具体等。
3.教案学时不符合比赛要求
比赛方案中要求“原则上每份教案的教学时长不超过2学时, 有场地设备特殊要求的 实训教学内容可连续安排3~4学时 ” ,个别专业课程一组的参赛团队提交了全部是4课 时的教案, 仔细分析其教学, 既不是专周实习实训、岗位实习, 也不是有场地设备特殊 要求的实训教学内容, 连续排课不符合教学基本规律。
4.其他不符合参赛要求的情况
方案中要求文档材料“禁用以装饰为目的的图片或照片 ” ,教学实施报告中“插入 的图表应有针对性、有效性, 图表尺寸合适、文字清晰可见 ” ,课程标准中“另附参赛班级授课计划进度表(注明授课日期、学时) ” ,依然有一些教学团队没有完全落实这 些比赛要求, 存在不符合要求的情况。

二、对参赛教学团队的建议
比赛是抓手, 引导参赛教学团队潜心教学本身、注重协作教研、解决教学难题; 比 赛也是推力, 促进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师资培养、提高育人成 效。所以参赛教学团队要深刻领会大赛的引领作用, 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最新 要求, 积极投身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持 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在育人模式上下功夫, 呈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显著成果
落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 通过主持或深度参与市域产 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落实以产定教、以产改教、以产引教、以产促教, 形 成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规划、人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 共商培养方案、共组教学团队、共建教学资源, 共同实施学业考核评价的良好局面, 推进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对标产业 发展前沿, 通过校企实践中心开展学生实习实训, 产品中试、工艺改进、技术研发等, 助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深层次改革。
2.在类型教育上下功夫, 体现公共基础课程与职业场景融合
打造职业教育类型特色, 离不开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职业情境任务创设, 实现公 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通、衔接和配合, 让学生学习和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本专 业相关的职业情境以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倡导开展任务驱动、问题导向教学, 有机融 入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 培育学生职业精神, 提高职业素养, 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可度。
3.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 呈现学校关键能力建设成果和成效
职业教育的新生态建设, 离不开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要呈现学校在专业教学资 源库、在线精品课程、虚拟仿真系统、新型数字教材等方面的成果和应用; 要体现“双 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成果, 呈现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呈现校企双师协 同育人, 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到校工作; 要体现校企共同开发典型生产实践项目, 项目来自企业真实生产过程, 融入行业最新技术和标 准, 充分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及深度运用数字技术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
4.在科教融汇上下功夫, 展现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深入实施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推进科教融 汇,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积 极探索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职强调培育学生创新意识, 高职强调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 呈现通过教学帮助企业新品开发、流程再造、工艺革新、效能提升的创 新方案和成果落地, 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良好局面。
5.在技术应用上下功夫, 引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创新发展
比赛方案提出“鼓励教学团队利用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及其接入平台开展实 际教学 ” ,构建“互联网+”职业教育新生态。 一是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 共享资源; 二是展现学校智慧教室、实训环境数字化改造的成果; 三是合理运用数字资 源、学科软件、专业现代工具等推动深度学习; 四是呈现依托网络课程平台开展线上线 下混合式教学; 五是对接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引入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 六是运 用有效的评价工具和软件, 强化过程评价, 改进结果评价, 探索增值评价。
伴随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重点任务的全面实施, 2024 年教学能力比赛必将进一步呈现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成效, 呈现产教融合、校 企合作机制建设的新成果, 呈现教师提升立德树人本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能力,呈现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深度学习、实现课程教学高质量的新模式。
来源: 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第3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