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的“五戒”:提升教学实效的自我革新之道

13 阅读
1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为了提升教学实效,实现自我净化与革新,笔者经过自我诊断,总结出思政课教师需警惕的“五戒”:避免习惯性批判、埋怨外部条件、课堂表演过度、抛开课本搞创新以及固守“内容为王”的观念。以下是针对这“五戒”的具体分析与对策,旨在与同行共勉,共同推动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戒 “but” ,症状是习惯用这样的句式与人交流: “ 你讲得很好(yes) ,但是(but ) …… ”———当听到别人提出一个新想法时, 不是先去理解对方的观点, 而是基于个人 有限的经验先入为主地“ 批判 ”, 以彰显自己的“ 高明 ”。

我给的对策是“yes    and”———当听到别人提出的一个新想法时, 请用这样的句式开 头: “ 你讲得太好了(yes) ,你的想法启发了我, 我还有(and) 一个好主意 …… ” 习惯了 的语气反映的是习惯了的思维。改变思维从改变语气开始, 强制自己用新的语言模式与人交流。


二戒“ 埋怨 ” ,其症状有: 谈教改时埋怨“ 学生一届不如一届, 现在学生素质太差 …… ” ,谈 某项重要工作没有落实时埋怨“ 学校领导不重视 …… ” ,谈思政理论不好教时埋怨“ 教材编得 太差 …… ” ,谈到实践教学时埋怨“ 经费不足, 没法搞 …… ”。总之, 无论谈及什么问题, 总 能在自己之外找一个“ 对象 ”攻击一通、批判一番, 潜台词是“不是我不想干, 而是条件不  够没法干! ”

我给的对策是“ 先行动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没有行动, 就没有批判权。自 己不先行先试, 就没有权利对别人说三道四。 一个行动, 胜过一打儿的议论。分析、评价、议论, 只能证明自己有想法, 唯有行动才能证明自己有才能。有想法、有能力的教 师, 总在想“ 我怎样才能 …… ” ;有想法没能力的教师, 总在埋怨“他们为什么不能 … … ”。


内容图片


三戒“表演 ” ,其症状是在学生面前把自己“ 装 ”成万能的专家, 不愿意承认每个人的认识都 是有局限的, 总喜欢拿一些学生不知道的或教材上没有的所谓的“ 新东西 ”在课堂上“ 炫 ”,把课堂搞成了展示自己“ 才华 ” 的表演秀, 把自己搞成课堂的“ 主角 ”和“ 明星 ”, 学生成了多 一个少一个无所谓的“ 观众 ”。

我给的对策是“ 当导演 ”。平庸的教师说教, 合格的教师解释, 优秀的教师引导。把学生推 上舞台当主角, 让自己退居幕后当导演。把一节课看作自己导演的一部大片, 把功夫下在 设计流程、分配角色、制定规则上, 把功夫下在如何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上, 而 不是自己表演上。课堂上让学生忙起来, 让自己闲下来。要知道, 如果学生只看戏不上台, 永远只能是个好观众。



四戒“舍本 ”———这里的“ 本 ”指的是课本。这种病的症状是, 总想抛开课本搞自己的一  套, 动不动就说“ 思政教材编得不好! ”把照着教材讲视为没本事, 把扔掉教材“ 标新立异 ” 当成能耐。把思政课这块“ 责任田 ” 当成自己的“ 自留地 ” ,想种啥就种啥。

我给的对策是“ 照着讲 ”。冯友兰先生谈中国哲学时说: 先“ 照着讲 ” ,然后“ 接着讲 ”。这反 映了理论教学的共同规律。我认为, “ 照着讲 ”是必经阶段, 没用几年“ 照着讲 ” 的功夫, 就 想“ 接着讲 ”甚至“ 自己讲 ” ,往往会欲速不达或跑偏。强调思政课“ 照着讲 ” ,不是说要照本  宣科念课本读文件, 而是说要立足教材、吃透教材, 以教材为纲, 不过度延展, 不另搞一 套。要把思政教材作为上好思政课的基本遵循, 照着党的历史决议讲, 照着思政教材讲, 照着党在不同阶段印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学习纲要》讲, 保证理论阐述 不走样、不跑偏。


内容图片


五戒“ 内容为王 ” ,其症状是看不上搞教学方法和形式创新的教师, 动不动就拿出“ 内容为 王 ” 当作挡箭牌, 只关注“ 教什么 ”不研究“ 如何教 ” ,只关注“ 教 ”不关注“ 学 ”, 守着自己熟悉 的“ 老一套 ” ,墨守成规、不思变革。

我给的对策是“ 辩证看 ”。辩证看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和形式孰轻孰重, 要辩证看、具 体分析。脱离了具体的时间、地点、主体, 抽象地谈“ 内容比形式重要”“ 形式比内容重要 ” “ 形式和内容都重要 ” ,等等, 都不是一个科学的态度。对于那些打着“ 创新 ” 的牌子, 形式 上花里胡哨、内容上不求甚解的, 当然要强调“ 内容为王 ” ;对于那些以“ 内容为王 ” 为借口 不求方法创新的, 当然要强调“ 形式创新 ”。内容为王, 不是以教师讲了什么、讲了多少内容为“ 王 ”, 而是以学生学到了多少内容为“ 王 ”。好内容也不是天生就是“ 王 ” ,没有学生喜 欢和认可的形式, 它只能是教师自己的“ 王 ”。好的内容与好的形式结合起来入脑入心才是 真正的王道。


思政课教学创新关键在教师。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 要有一点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精 神。

 

 

本文出自《河南教育》 2020年第3期第21页

发布于:2024年12月10日 11:33:2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