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心:产教融合的桥梁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6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在当前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背景下,实践中心作为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成为产教融合的桥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通过构建以生产实践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范式,搭建弥合产教融合理念和实际操作之间落差的中间平台,以及运用二维时空交融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理论,实践中心不仅有效弥补了人才培养的实践短板,还推动了教育方式与模式的深刻变革。本文将深入探讨实践中心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角色及其意义,展示其如何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的全面发展。


一、实践逻辑: 以生产实践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范式

以生产实践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范式核心思想在于将职业教育与实际生产需求紧密结 合, 将生产实践视为人才培养的基石。该模式通过将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作为 人才培养的导向,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 和学习中实践的循环迭代过程中,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帮助学生建立理论与 实际应用的联系, 提升其技术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让学生接触真实场景, 了解产业技术和发展趋势, 使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掌握技能, 成长为适应实际工作需 要的专业人才。这种人才培养范式对于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推动 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图片


实践是人才培养的短板、软肋、弱项, 只有在实习基地、实践基地、实训基地里的 真刀实枪的干和练, 才能够培养出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践中心通过将真 实场景引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 优化“理论 +实践 ”的人才培养方案, 为学生提供 接轨实际工作环境的平台和机会, 使其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践, 与企业、研究机 构的专业人士和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与合作, 更好地理解产业运作方式、技术发展趋势, 完成技术技能学习和经验积累。因此, 实践中心的建设是对以生产实践为逻辑起点的人 才培养范式的生动实践, 能够有效弥补人才培养的实践短板, 促进了教育方式从“单向 输送 ” 向“双向互动 ”的转变, 教育模式从“传授知识 ” 向“培养能力 ”的转变。


二、现实逻辑: 搭建弥合产教融合理念和实际操作之间落差的中间平台

职业教育作为距离产业最近的教育类型, 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其基本模式, 也是 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然而, 产业和教育领域具有不同的目标、管理机制和文化特 点。因此, 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建立产业和教育之间的连接和互动机制, 搭建一个从“分隔管理 ”到“资源融通 ”的区域性产教资源互动服务的中间平台。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 建设中间平台成为连接高校、企业和其他相关利益方的重要 举措。中间平台既可以是物理空间, 如产业园区、实训中心, 也可以是虚拟平台。中间 平台能够提供一个公平、开放和合作的环境, 促进各方之间的沟通、合作和资源共享。 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虚拟平台, 中间平台应能整合高校、企业和其他参与主体的资源, 包括人才、设备、资金和信息等, 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它还应能够搭建标准化的对 接和管理机制, 促进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包括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实施人才培养 计划、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同时, 应当建立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以评估产教融合 的效果, 促进平台的持续发展和优化。实践中心建设以符合产业发展前沿为目标, 集实 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 发挥实体运行的物理平台的作用。


内容图片


三、理论逻辑: 二维时空交融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理论

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二维时空交融理论主张技能人才的成长不仅仅是一个需要经过 时间“打磨 ”的问题, 还涉及需要何种空间资源“支撑 ”的问题。该理论强调技能的形 成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相互交织, 技能的塑造是时间维度某些方面与空间维度某些 方面相互组合的产物。只有在适宜的空间环境中延长时间, 技能的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这一理论不仅深入探讨了技能人才成长的阶段性特征, 同时明确了“学校本位学习 ”与 “工作本位学习 ”全程参与的必要性, 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全面的理论框架。

实践中心的创建营造了学校与产业之间联系的空间, 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有机结 合, 积极推进了二维时空交融的过程, 促使培养主体从“学校培养 ” 向“多元培养 ”演 变。在这一空间中, 学生既可以接受学校教育, 也能够参与企业实际工作项目并接受企 业培训。密切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培训方式, 既缩短了学生掌握工作知识和技能 的时间, 又使其提前熟练掌握了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 减少了进入企业后的培训周期, 极大地提高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效率。

实践中心有效保障了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的全程参与, 改变了技术知识的 传播方式和学习的组织环境, 促进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 从单纯强调人的具 身性操作能力, 转向对技术系统及其所从事工作的整体管控能力、与工作伙伴和机器等 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 以及对背景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转变更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 实践中心的建设对于弥补人才培养实践短板、解决产教融合的现实问题、创新适应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现了实践逻辑、现 实逻辑和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



来源: 节选自《教育与职业》 2024年第1期

发布于:2024年12月09日 16:45:3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