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遵循思政规律的“课程思政”体系

1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推动课程思政发展,必须从传统的“学科本位”转向“育人本位”,从“知识本位”转变为“实践本位”。构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课程思政体系,不仅要求深入挖掘各学科专业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价值资源,更需以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为引领,确保“育人”工作形成同步前进,产生协同效应。


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宏伟目标下,我们不仅要倡导“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还应积极构建“让有专业的人也讲信仰”且“讲信仰的人具备专业素养”的“大思政”格局,从而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深度融合与辩证统一。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铸魂育人 思政元素 政治性


课程思政不仅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更是课程育人本位和教育本源的回归和 重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作为人才培养单元的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育人 ”功能 要么被弱化, 要么被理解为专业课程之外的“专人 ”之事、 “专课 ”之事而被忽略, 客 观上造成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孤岛化 ”“碎片化 ”“两张皮 ”等突出问题, 专业课教师 无意中成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旁观者 ”甚至“掣肘者 ”。这既淡化了专业课教师的 “育人 ”职责和使命, 也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课程思政的提出与实施, 既是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需要, 也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 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相统一 ” ,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深刻揭示了思政课建设的系统性和规律 性要求, 全国各级学校也掀起了课程思政改革和建设的热潮。但要科学推进课程思 政建设, 确保课程思政建设不走样并取得实效, 还需审慎思考课程思政“为何 ”与“如 何 ” 的基础性问题, 以保证课程思政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 成才规律, 真正实现课程思政“铸魂育人 ” 的功能。


内容图片


1.“课程思政 ”是课程育人的内在要求


目前对学校课程思政的认识和实践中, 有一种误区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完成专 业课程授课的同时, 找出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一些思政元素稍加拓展, 错误地认为专 业课程教学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就是落实了课程思政的要求。 殊不知, 这种“强拉硬配 ”“机械植入 ” 的方式不过是把课程思政“标签化 ”“形式化 ” ,未能打破思想政 治教育和专业教育条块分割、二元对立的格局。


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 思政 元素挖掘和案例选择上不时出现千篇一律、简单挪用照搬的现象, 同时也使得思政 元素与教学内容格格不入。这种认识和实践既破坏了专业课程教学要求的课程内容 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同时也把思政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异化为一种政治标签或 道德说教, 甚至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 抗拒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塑造和价值观 引领功能。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 指出, 要“将价值 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 ,要“ 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 养之中 ”。这就要求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衔接和融入是有机的、潜隐的, 不是简 单地把思政课的内容或相关政治要求挪到专业课程教学中, 而是从专业课程内容本 身所蕴含的思政资源中自然而然延展出来。也就是说, 思政元素源自课程本身的知 识体系, 唯有对之深入阐释才能增强专业课程的育人效果。若缺乏价值观的引导,知识和能力的增长将误入歧途, 也即赫尔巴特所说的“无教育的教学 ” 。


一门具有“批 判性思维 ” 的课程, 必须具有认知技能(cognitive skill) 和精神气质(affective disposition) 两个维度。由于科学把握到思政资源具有内生性,《纲要》进而指 出, 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 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 深入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摆在人类面 前的挑战, 便是如何令知识的增长能真正为人类的长远利益和福祉服务, 如何令追 求和发展知识的活动, 可以同时发展出足够的自我反省能力。 ”只有把课程知识内 在隐含的思政元素发掘出来, 主动引导和积极阐释, 才能真正做到以德领才、以德 蕴才、以德润才, 实现“育人 ”、“育才 ” 的辩证统一。


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有用性取决于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政治性和学 理性相统一 ”“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 ,那么它的亲和力和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教学“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


也即是说, 课程思政建设要取得实效, 不仅要求思政元素内生于专业课程知识而非外在植入, 还对融入 的教学方式、教学语言、教学组织等方面有着特别的要求。正如有论者所比喻的, 思政就像一把“盐 ” ,溶进专业教育的“汤 ” 中,“汤 ”在变得更可口的同时, 也能真正 让学生获益并达到育人功效。因此,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 需要避免专业课程“泛思政化 ”倾向, 真正把课程思政当作一种教育理念或育人思维,并切实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质量和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讲, “‘育人本位’并不是对原有‘学科本位 ’的代替 与否定, 而是对‘学科本位 ’的提质与升华”。


内容图片


2. “课程思政 ”是“三全育人 ”的必然要求

还有一种误区认为, 课程思政建设就只是挖掘课堂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 也即 是从知识本身的精神维度或价值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方案。这也使得教 师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课程思政案例的搜集上, 无形之中把课 程思政建设等同于挖掘知识体系中的价值蕴含或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当然, 我 们并不否认从专业课程知识本身出发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和典型案例的重要价值, 但 若把课程思政窄化为课堂内的思政则误解了课程思政实施的初衷。


课程思政是作为 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和“三全育人 ”格局的战略举措, 其超越“知识本位 ” 的实践指 向自不待言。如果把课程思政看作课堂教学思政的话, 易使思政育人落入传授思政 知识的窠臼。为此, 我们必须从“立德树人 ”“铸魂育人 ”“三全育人 ” 的维度并把它纳 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来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


2018年5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人才培 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 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 治工作体系。 ”《纲要》也提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 ’、课程建设‘主战场 ’、课堂教学‘主渠道 ’ ,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 守好一 段渠、种好责任田, 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 一, 形成协同效应, 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


课程思政的提出恰恰是针 对学校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实践中长期存在忽视甚至掣肘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部分教 师放弃“育人 ”本分这一“堵点 ”“痛点 ” , 强调“课程门门有思政, 教师人人讲育人 ” , 以 协同和配合好思政课教学效果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导功能。


由此可见, 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 ”之外, 课程思政建设还必须着眼于厚植 作为“主力军 ” 的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发挥其价值引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古人云: “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师也者, 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 传道或培养人之为人的德性是教师的本份, 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其他专业课 程的教师, 都应始终铭记教师的“育人 ”职责。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 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 “一个优秀的老师, 应该是‘经师’和‘人师 ’的统一, 既要精于‘授业’‘解惑 ’ ,更要以‘传道 ’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 族, 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授业 ”“解惑 ”只是教师本职工作的 一部分, 而“传道 ”即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 引路人 ”更为重要。 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 “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做 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 “ 引路人 ”恰恰是对所有教师的角色期待和教育本原的回归, 它体现在师生交往和互 动的方方面面, 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 的实践。


此外, 课程思政还需占领课程建设这个“主战场”。课程主要包含五个要素: 教师、学生、教材、教规和教艺。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立德树人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要远大于课堂教学, 课程思政建设不只限于对课堂授课环节 的要求, 还应该包括与本课程有关联的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布置、论文撰写 与指导、社会实践、实习实训活动等过程, 这些也是课程的应有环节。从思想政治 教育发展规律来看, “全程性 ”和“全方位 ” 的“ 时空闭环 ”会极大地提升课程育人的实 效性。


《纲要》也强调, 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 组织开展系列讲堂, 深 入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 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课程育人既要管好课堂, 也要管好课外。可见, 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理应在学 生的思想引导、学术引领、学业辅导、发展指导、情操陶冶和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精 准施策, 提高育人服务水平和质量。


内容图片


3.强化政治属性是“课程思政 ”的本质要求


毫无疑问, 所有课程在进行规划时, “都应该考虑如何把教授的主题和技能与 日常生活、个人成长和意义、其他学校课程、精神问题等联系起来 ”。在推进课程 思政建设过程中, 知识与教学的价值属性已被普遍意识到, 但依然存在一个误区, 即以为思政元素就是一般意义或抽象意义上的伦理价值、道德精神或人文意蕴, 在 专业课教学中植入相关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协作精神等价值元素就是落实课程 思政要求。


比如有教师在纺织类课程中提出“科学技术现代化、协作、团结、言论 自由、宽容 ” 的思政元素, 不仅思政元素的植入突兀, 有“强拉硬配 ”之感, 更体现出 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误解, 这不仅是对思政元素理解的泛化, 更罔论精准把握课程思 政的灵魂即政治性。有论者一针见血地指出, 课程思政教师存在的问题并非出在课 程思政知识和教学技能方面, 而是由于缺乏内在的政治方向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 是非观所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古今中外, 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 这深刻揭示了“教育为政治服务 ” 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 指出: “培养什么人, 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培 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从总体上看, 学校的育人工作应该坚持明确的政治方向, 把 握好教育的根本任务, 应该从服务于国家和整个社会发展的战略角度认识育人的根 本地位和重大价值, 要坚持教育的“ 四为服务 ” , 即为人民服务, 为中国共产党治国 理政服务, 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服务。


《纲要》第三部分明确指出: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 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 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 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 性也即意识形态性, 指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 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明确“培养什么人 ”“为谁培养人 ” , 内在地规定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建设。课程思 政建设所彰显的价值规定性和政治性要求决定了所有教师不能脱离课程思政建设的 基本要求“任意自由发挥 ” ,更不允许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 而是需要结合社会 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要求, 确保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 ,没有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不坚定, 精神上就会“缺钙 ” ,就会得“软骨病 ”。思 政元素就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钙”。


内容图片


“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 其他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 使各 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 ” 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课程 思政的内涵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即课程思政是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 ”有机融入教学活动之中, 不能把价值规范、政治要求抽象化, 更不能走向历史虚无主义。


如果说开展课程思政像“撒盐 ” ,把思政元素“无形 ”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使育人 工作所传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那么,“补钙 ”则是就课程思政实施的内涵建设与最终成效而言的, “补钙 ”突出的是课程思政建 设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彰显课程思政的意识形态属性。


《中共中央关于党 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 ” 的工作。 一门成功的课程思政建设, 既要把“盐 ”撒得合适, 让课程“有 滋有味 ” ,无形之中让学生深受启发和教育; 更要把“钙 ”补足, 引导学生增强“ 四个 自信 ”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 中, 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真正履行“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 的光荣使 命。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第一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213号“专业课程实施课程 思政‘1+x’模式研究 ” 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作者:


肖会舜, 绍兴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讲师。


本文选自《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2年05期。




发布于:2024年12月03日 17:29:4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