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级赛制体系框架内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探究”

7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一、国家级与省级教学能力竞赛的导向作用


(一)强化教学规律的增值与赋能效应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教学能力比赛,其指导思想和比赛要求均明确指出参赛选手需具备卓越的教学能力,这实质上是以竞赛为平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平台要求教师深入理解和应用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首先,教师需要全面掌握国家职业教育的教学标准,这包括深入理解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标准等核心教学体系文件。其次,教师应深刻领悟职业教育的独特之处,不仅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彰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并重”的职业教育特色,还要能够科学整合教学内容,实现“岗课赛证”的深度融合,确保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素质培养与品德教育同步进行。再者,教师需精通各种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够灵活运用行动导向、BOPPPS等先进教学法,并借助云端等信息化技术丰富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此外,教师还应巧妙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最后,教师应熟练掌握教学诊断与改进的方法,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实施分类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并对教学环节及成果进行科学诊断和创新评价。通过竞赛的引导,教师应始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从根本上确保教学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从而为教学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突出真实有效的衡量评价标准


“真实”是教学的基础属性,“有效”则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国家、省、市对教学能力比赛最大的责疑和担忧,莫过于参赛作品设计华美、表演漂亮但脱离实际。为真正做到竞赛服务于教学,近几年国赛方案中,“真实”一词被多次强调。各省的比赛方案同样特别要求参赛作品求真务实,2022年江苏省的教学能力比赛方案更是开门见山,“总体要求”的第一条便是必须“体现真实教学”,参赛作品要聚焦“真实教学环境、真实教学内容、真实教学过程、真实教学要求”。但受限于客观条件,比赛安排了无学生教学展示环节,定向考查教师的“学生观”。比赛中“以生为主”,“看似无生胜有生”的教学,才能达到以“教学有效果,学生有收获”为衡量标准的优质“金课”要求,最终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体现教师真实能力水平。


(三)增强教学资源的利用运用价值


以赛促学,让教学资源利用率更高。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对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投入巨大,相继建成许多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等教学资源库,与巨大投入相比,资源的利用率却相对较低。为倡导先行先试,让学习和借鉴成为习惯,使在线教育资源得到广泛充分利用,国赛方案明确鼓励教学团队可选用大赛执委会免费提供的国家职业教育专业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借助比赛促进提供者和使用者在网络平台上共享交流优质教学资源,以提高更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和支持服务的意识与能力,紧跟信息化趋势。


(四)提升获奖作品的示范引领意义


以赛促研,让好的作品更具有示范性。参赛教师为获得优异成绩,往往只重视研究国赛方案具体的“比赛要求”和“评分标准”,而忽略了其他隐含的声明。2021年国赛方案“其他”事项里写明“现场决赛比赛结束后将遴选部分优秀作品的参赛教学团队,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另行录制视频公开课”。2022年国赛方案除写明录制视频公开课外,还将组织专家对部分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分析,并将优秀作品在大赛官网和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公益展示。以现场决赛中表现优异的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程为展示对象,集合全国职业教育优秀教师资源,制作推出一批服务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精品示范课堂,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优秀的教学示范。


二、职业院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总体思路


(一)教师全员参与成为常态


教师通过研究比赛、准备比赛、深入比赛,让自己多训练、多历练、多磨练,才能实实在在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学校的发展源于每位教师的进步,职业院校需要合理设计参赛制度,扩大教师这个参赛点,通过制订适应本校实际情况的校、院两级教学竞赛规划和实施方案,分年度实现全员参与、全课程参与。同时合理安排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采取梯队、分层等方式参加省级竞赛,深层次提高全体教师能力。


(二)教学能力稳步扎实提升


模仿借鉴套用优秀参赛队伍的作品,而不真正理解作品内涵,则相当于邯郸学步,只知表面、不得其质。二级学院、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等部门需上下协同,做好培训学习、参赛锻炼、赛程反馈、经验分享等工作,在课程建设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上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职业教育理念、作品内容逻辑,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展现出扎实的效果。


(三)比赛回归实际教学本位


让教学能力比赛与课堂联结更紧密,真正立足以赛促建初心,做到回归实际教学本位。在强调“锦标主义”的基础上,职业院校还需做好赛事“后半篇文章”,更加重视成果转化。注重检验课程教学实际,促进方案整体落地,从听取口头汇报、翻阅纸面设计到眼见实际教学,帮助获奖课程展开教学诊改,推动螺旋提升,真正意义上打造具有专业价值深度的金课。


三、校、院两级教学能力提升方法对策


(一)建立延续性的比赛机制


教学能力比赛是将教学设计、课堂展示、实施报告等所有内容集中在一起同时进行。为持续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夯实课程建设根基,在常规举办校、院教学能力比赛的基础上,学校层面可以统筹考虑,尝试建立分段式的比赛体系。即在不同时间阶段,分别有序举办不同类别的教学能力提升比赛。如学院年度定期举办教学设计、教案、课堂教学比赛,借助学院内部教师专业知识的熟悉性,客观提升课程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学校每年定期举办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教学展示视频、课程实施报告、课程诊改比赛,借助学校内部评审专家职业教育理念的熟练性,客观提升课程教学的合理性。通过系列延续性的比赛,让教师持续思考一门课程的整体教学提升。


(二)实行抽测性的参赛机制


为提高参赛人员覆盖面,客观检验人才培养整体技能水平,部分省份的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已经开始实行抽测队比赛方式,即在学校选派推荐队的基础上,举办方在院校学生名单库里随机抽选学生进行组队参赛。在团队组合方面,部分省份要求团队成员中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取得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不少于1人;专业(技能)课程团队“双师型”教师占比50%以上。职业院校可以借鉴此方法,在校级比赛层面采用抽课程参赛的方式进行。即在常规学院推荐队的基础上,学校抽选正在开课的院级课程组团队参赛,以引导全体教师备赛,同时降低比赛对日常教学活动的影响,形成富有特色的良好局面。


(三)落实反馈性的实施机制


比赛的设计是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地方还可以再优化改进,如何有效做到教学反思与诊断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反馈点就是教学督导。按照赛事要求,参赛团队需要提交参赛课程的教案,通过教案可以清楚反映课程的授课环节流程、方式方法、知识要点、时间进度。为促进参赛与教学相符相融,深入推动教学设计的落实,校、院两级可以建立听赛评赛、听课评课制度。通过邀请学校教学督导、学院内部教师,对照参赛课程教案,检查反馈参赛课程教学设计是否体现和实施于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如若没有按照参赛设计流程进行,院校则提醒课程组进行必要的反思改进,督促教师转化运用教学能力大赛成果。在实施过程中,院校优先对获得国家、省级、校级奖项的课程进行督导落实,以建立标杆,逐步铺开。


(四)打造学习性的共享机制


为让更多教师了解、参与教学能力比赛,共同提升,院、校两级可以建立学习性的共享机制。一是定期举办教学能力专题教学沙龙活动。在举办常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的基础上,邀请校内外获奖团队进行经验分享,增进相互交流,从备赛过程、比赛流程、心路历程、作品指导打磨、教学能力提升、职业幸福收获等方面,分享心得、拓宽视野。二是搭建三级优秀视频展示平台。教师发展中心或教务处等部门录制校内教学能力比赛视频,赛后及时将视频反馈给参赛课程团队,供教师有针对性地反思、学习。此外,挑选整理国赛、省赛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公开课程视频资料、校级的优秀团队比赛视频,搭建国、省、校三级视频展示链接平台,供校内教师浏览、学习、借鉴。三是建立获奖课程校级公开课机制。将参赛获奖课程与校级公开课有机结合在一起,展现获奖课程教学理念。通过听课、评课,提供更多灵活的参考案例,激发教师创新意识,相互学习打造优质公开课。


(五)构建直接对接的激励奖励体系


在职称评定与申报的流程中,职业院校应为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奖的教师提供一系列的政策优惠,旨在表彰并鼓励他们在提升教学能力方面的卓越贡献。具体措施包括:一方面,针对获奖教师在申报条件上提供特别优惠,如设立水平能力测试的免试奖励机制。具体而言,对于在校级教学能力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及以上的教师,可免于参加职称申报中的水平能力测试环节。另一方面,在满足职称评审基本资格要求的基础上,为获奖教师开辟职称评审的直通通道。例如,对于在省级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及以上的教师,可直接进入中级职称评审流程;对于获得省级一等奖及以上的教师,可直接进入副教授职称评审流程;而对于在全国性教学能力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的教师,则可直接进入正教授职称评审流程。通过构建这一直接对接的激励奖励体系,职业院校旨在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创造力,进一步推动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发布于:2024年11月30日 15:30:5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