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三教”改革的内涵、困境与实施路径探索

19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化的发展,高职“三教”改革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旨在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等核心问题。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高职院校面临着教师数量不足、教材系统性与职业性缺失、教法适应性与创新性不足等现实困境。为了破解这些难题,本文深入探讨了高职“三教”改革的实施路径,包括教师赋能、教材提质和教法创新等方面,以期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高职“三教 ”改革的内涵蕴意

“三教 ”改革贯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 分别对应解决“谁来教 ”“教什么 ” 和“怎么教 ”等核心问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三教 ”改革是涉及 “教 ”与“学 ”各个环节的综合性改革, 是职业教育类型化的要求。新时期, 随着数字 化、智能化、产业化的发展, 赋予高职“三教 ”改革的新时代内涵: 教师是教学实施的 主体, 要突出“双师型 ”教师培养与团队建设相结合;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 要 健全教材管理体制, 保障教材质量; 教法是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支撑, 实施1+X证书制 度试点工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 ”建设等政策。所有这些, 明确了高职 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高职“三教 ”改革的现实困境

 

(一) 教师: 数量、能力与态度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双师型 ”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特别是2019年制定《高职扩招 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以来, 一些院校的生师比例过高, 超过教育部规定的18:1生师比标 准。且师资队伍来源比较单一, 主要集中于高校, 不少教师理论知识丰富, 但社会服务 经验不足, 承担职业技能的实践能力较弱。行业企业导师引进渠道不畅, 缺乏“双师多 能 ”型高层次领军人才。教师的专业、职称、年龄、学历等结构不合理, 缺乏对职业教 育理念、职业类型特征的系统学习。教师评价考核机制未能真正落地, 教师积极性不高。


内容图片


(二) 教材: 系统性与职业性

不少高职院校的教材开发设计缺少系统性, 偏重知识理论, 忽视实践技能, 未能满 足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产品设计等职业技能证书的需求, 未能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 征; 教材内容滞后, 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 不能适应体现新工艺、新业态、新技术发 展要求; 教材形式多为单一的纸质教材, 缺少立体化、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 材; 教材育人功能薄弱, 缺乏课程思政、创业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 教法: 适应性与创新性

一些高职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理解不够, 学情分析不深, 不注重因材施教,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不同需求。教学方法陈旧, 教 学手段落后, 不能充分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教学手段, 去创新案例教学、 情景教学等, 因此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质量不高。

 

三、高职“三教 ”改革的实施路径

“三教 ”改革是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优化的核心要素, 是“双高 ”建设的重要抓手, 高职院校要把握好职业教育跨界性与职业性的特性, 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 开展教师队伍建设、教材资源开发以及教法范式创新紧密互动, 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 技术技能人才。


(一) 教师赋能

1.构建机制, “系统化 ”打造教师考核评价链。

评优评奖选树典型, 以文化强激励: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发挥职教名师、优秀教师 等典型案例, 营造“学习先进典型, 争当先锋模范 ”的文化氛围。突出业绩和贡献导

向, 以分配强激励: 出台高层次人才引入和高技能人才聘用制度, 探索高层次和高技能 人才年薪制、项目工资制, 重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 分配机制向教学、科研、育人等工 作“全辐射 ” ,促进教师尽展其才。引入岗聘和职称评聘竞争机制, 以目标强激励: 科 学设计岗聘和职称评聘业绩指标体系, 运用岗聘“能上能下 ”和职称评聘“业绩定向 ” 的竞争机制, 引导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高校顶层建设目标统一, 发挥竞争机制作用, 激 励教师工作积极性。


内容图片


2.搭建平台, “协同性 ”实施名师名匠培育工程。

放宽教师招聘门槛, 广纳贤才, 引入有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 化解“双师型 ”教师 不足的困境。打造校企行业融合智库团队: 借助行业院校融合发展平台、职教智库论坛、名师名匠工作坊、博士工作站等产学研平台, 引育技术(职教) 服务专家、储备专 家和培养对象。共育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 依托紧密型合作企业和 “双师型 ”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对接模块化课程群和社会服务专长, 组建专兼结合的结 构化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实施访工(访学) 项目和高技能人才聘任制: 选派教师参加高校和企业访工访学, 提升教师改进企业产品工艺和解决生产技术难 题能力。聘请技术技能大师、企业领军人才等, 建立“ 固定岗 +流动岗 ”资源配置新机制, 推动校企人才双向流动, 互聘共用。

3.聚焦四能, “ 品牌化 ”促进教师职业生涯全周期发展。

围绕“双师四能 ” , 即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现代信息技 术应用能力的教师培养目标, 建成适用专题培训、智慧教研、咨询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 智慧教师发展中心。依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教师, 分层分类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打造 “准教师适职辅导班 ”“新进教师训练营 ”“教师胜任力提升工作坊 ”“ 骨干教师加油 站 ”和“名师名家高端论坛 ”五大品牌。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时在线系统——学时银   行, 建立教师发展电子档案, 帮助教师确定“最近发展区 ”和进阶目标, 激励自我发

展、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 教材提质

1.改革教材内容, 开发育训结合新形态教材。

适应产业转级升级, 引入国家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 融入行业发展的新知识、 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职业技能X等级证书及技能竞赛要求, 开发“ 岗课赛证 ”融 合的新形态教材,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灵活 地应用于实际,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建立教学内容 和课程教材动态变更常态机制, 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确保教学内容更新与产业技术升级 同步。

2.改革教材形式, 探索共享优质规划教材。

践行“互联网 +职业教育 ”发展需求,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校企合作开发多种 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教材与融媒体教材, 嵌入视频、音频、思维 导图、作业与解答、试卷、拓展资源等数字化资源, 根据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 及时动态更新教材资源, 便于学习者随时随地扫描碎片化学习, 弥补传统课堂时间、场 所的制约。探索开发融入先进技术、企业文化的技能型、专业化的共享优质规划教材及 双语教材。

3.改革教材编制队伍, 提升教材思政育人功能。

跨界性与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特性, 优质教材需要政校行企协同完成, 多元化 教材团队的成员包括行业大咖、企业名匠与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职教师。产教融合, 保证 编制内容科学合理、规范实用, 符合高职学生认识规律和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并将优秀文化、法治教育、规范意识、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育人元素有机融入教 材。


内容图片


(三) 教法创新

1.聚焦“课堂革命 ” ,建设开放共享课程资源。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理念, 适应学生认识规律及岗位需求, 构建“底层共 享、中层分离、高层互选 ”多层结构化课程体系。对接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紧贴专业 课程教学、执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需求, 建设课程标准、实训项目、多媒体课 件、电子教案、微课教学视频、动画、仿真模型、习题库与试题库、职业资格标准、企 业真实案例等高质量数字化资源, 建成“可组合、可拆分、可嵌入 ”的模块化育训结合 课程包。借助智慧职教、超星泛雅和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在线课程等课堂平

台, 为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搭建个性化、多样化的全时空开放型在线课程, 实现课程资源 群的高度共享。

2.实施“学分银行 ” ,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智库。

在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基础上, 实施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 ” ,建立学历证书和职 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机制, 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通道, 提高人才育训针对性、适应性和灵活性。依据1+X证书标准和国赛标准, 不断引入建设 行业新标准、新要求, 开发多门技能培训课程, 构建“ 内容充实、形式新颖 ”的职业技 能培训库, 提升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 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3.丰富“思政元素 ” ,打造微灌型课程思政样板。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坚持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深挖岗位蕴含的思政育人要素, 梳理与专业技能培养相 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职业道德标准。制作课程思政教育微课资源, 编制课程思政 教学案例, 归纳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以融渗微灌的形式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全课程、全 学程、全方位,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教育, 实现职业 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高度融合, 同频共振。

 

来源: 节选自《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

发布于:2024年11月29日 17:19:4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