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汇:探索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实现路径

26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一、强化教师科教融合认知与能力,构建科教融合型教师团队


第一,要深化教师对科教融合的认知。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教学与科研的双轮驱动。为了培养出符合产业需求的高质量职业人才,高职院校必须紧密对接产业发展,致力于解决产业中的实际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将“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作为衡量教学与科研工作成效的关键指标。我们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以此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教师应秉持“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的核心理念,积极参与有组织的科研活动。通过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教师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不断调整和优化科研方向与内容。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课程基础知识体系,还能进一步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使他们能够接触到前沿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从而全面提升其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提升教师的科教融汇能力。我国实施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科研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从立地式研发助力教学、科研反哺教学、数字技术赋能教学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高职教师的科教融汇能力。首先,提升高职教师的立地式研发能力。立地式研发立足区域实际需求而开展,围绕区域支柱产业、企业难题、新技术需求,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高职教师要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挂职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锻炼,潜心科研攻关,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其次,在科教融汇背景下,将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融入教学环节,以高质量教学保障人才培养成效,对于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大局,加强科教融合,对接产业需求,把产业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推进产教良性互动。最后,高职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字素养水平和数字资源整合能力,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数字化场景。数字技术促进了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师生关系、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变革,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助力。高职教师要推进课程与专业的数字化转型,打造教育教学数字化生态,将数字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合理运用数字资源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组建科教融汇教师团队。科教融汇要求高职院校在整合校内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与科研院所、其他院校、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以产科教平台为载体,组建跨院系、跨专业、跨校企的异质性混编科教创新团队。首先,跨学科、跨专业、跨系部、跨院校、跨行业组建方向明确、运转灵活的科研创新组织,激发“集群效应”破解研发难题,改变当前高职科研“单打独斗、各自为政、集而不群”的状态,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高职院校要“以产业推动科技创新,以专业对接科技创新”为基本发展理念,积极对接区域产业布局,汇聚科技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科研创新团队,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基于协同理念解决企业生产难题。其次,建立完善的人才交流机制。高职院校聘请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高技能人才,通过担任专职或者兼职专业课教师、设立工作室等方式,参与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能传承等工作。


二、完善教材开发模式,确保教材呈现形式适应时代需求


第一,完善教材开发模式。首先,职业教育跨界属性明显,在教材编写理念上,要突破“知识本位”“专业主体”的局限,不能只专注于专业技能的传授,必须体现更多的育人元素,将科学家精神等融入教材编写,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专业课程教材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等为载体,体现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坚持知识、能力培育和价值观培育紧密结合,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其次,确保教材编写主体由校企双主体拓展为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区域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鼓励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带头人或资深专家领衔编写教材,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教材建设。组建学校、教研系统、技术企业与出版社四方协同的数字教材编写队伍。最后,开展“岗课赛证”融通教材建设,结合订单培养、学徒制、1+X证书制度等,将岗位技能要求、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有关内容有机融入教材。


第二,在呈现形式上,推进纸质教材与数字教材的“合二为一”。结合专业教学改革实际,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等联合开发图文并茂、形式多样、表现力丰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在教材形态上,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增强教材形态的灵活性。高职院校要推动教材配套资源和数字教材建设,探索纸质教材的数字化改造,探索数字教材建设标准和知识体系编写规范,形成更多可听、可视、可练、可互动的数字教材。数字教材既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教学活动的媒介,教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在数字教材上进行互动,实现深度学习。高职院校可建设一批编排方式科学、符合学术规范、配套资源丰富、呈现形式灵活、信息技术应用适当的新形态教材,采用最有效的多模态呈现方式,及时动态更新教材内容,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发掘科研平台的教学功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深化科教融汇,要发挥科研平台优势。科研平台在凝聚科研力量、整合科研资源、创新理论成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优化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第一,发掘科研平台的教学功能。科教融汇赋能教学要强化平台思维。高职院校可从建平台、强平台、用平台三个方面,发掘科研平台的教学功能。在建平台上,高职院校要聚焦最有基础、最有优势和最需突破领域,加快布局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基础支持。当前已有产业学院、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多种职业教育办学形态,高职院校要利用好已有的科研平台,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在强平台上,高职院校要细化实施方案,促成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等参与院校的教学工作,共同打造多层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紧密围绕产业需求,遵循“产业企业出题、科研院所答题、学生与市场评分”的发展逻辑,力求达到“企业项目进课程、工匠达人上讲台、师生作品入市场”的深度融合局面,将科技研发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融入教学,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在用平台上,高职院校要聚焦课程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通过科研平台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不断夯实教学改革基础、激发教学改革活力,充分挖掘平台在教学活动中的功效。


第二,加速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进程。高职院校应立足院校、教师、学生三大维度,持续深化科研项目在教学中的应用转化。


在院校层面,应组建校级科研工作指导小组,明确科研工作的应用研究方向和技术服务定位。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需紧密围绕教学实际,以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在教师层面,应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应充分利用实训基地、企业生产车间等资源,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同时,教师应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通过科研项目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衔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学生层面,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与实践活动,实现自我成长。高职院校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分阶段引导其参与科研活动。大一阶段,通过专业教育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与潜能;大二阶段,引导学生加入科研团队,参与课题研究,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大三阶段,通过专业实习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高职院校应积极吸纳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与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活动,以创新实践为载体,将科学研究方法与思想融入学生的学习思维中,激发学生的科研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研究能力。



发布于:2024年11月29日 11:01:4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