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坚持与创新
在当今高等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课程思政”建设逐渐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步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多个着力点,包括院系、课程、思政元素、教师队伍以及学生等核心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如何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发展。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应把握几个着力点,其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心点在院系,院系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实施者和推动者,更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在课程,“课程思政”终归要落实到课程建设和改革;“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点在思政,“课程思政”没有好的思政元素融入,就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点在教师,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主体的地位;“课程思政”建设的检测点在学生,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点都是学生,同样“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效果如何,最终落脚到学生身上。
1.“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院系
各院系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实施者和推动者,更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改革,院系要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要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教学设计,从课程思政的战略高度,落实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效统一。重点体现在教学目标渗透价值引领,教学素材要挖掘与知识点相关的思政素材,教学方法要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双向融入,这些没有院系的组织推动,教师的转变是无法实现的。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要从教育观念上打破传统的教学认知,也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转变和优化。“课程思政”涉及全校除思政课程外的各类各门课程,所以“课程思政”建设要有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和运行保障机制。只有形成从上而下的“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和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地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通过开展“课程思政”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来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有序进行,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因此,“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心点在院系。
2.“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在课程
“课程思政”终归要落实到课程建设和改革。课程建设要实现方向的转变:从知识传播转向知识传播和价值引领;要实现两个结合:把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把知识讲授和思政元素相结合,重点体现知识所蕴含的价值素养。如果不顺应形势改变课程的建设方向,课程思政改革就无法落实。仅仅改变方向而不注重课程思政建设,不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就会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不落实“两个结合”课程思政就不会落细落实。
只有好的课程建设,才有好的“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着力点就在课程本身。课程建设首先要加强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遴选,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其“价值引领”功能;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强化其“价值引领”的功能,最后在课程考核上落实其“价值引领”的功能,要在课程评价标准中体现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的测评。
3.“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点在思政
“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点就是“思政”。“课程思政”没有好的思政元素融入,就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思政”,没有发挥“课程思政”的思政育人功能,没有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也就没有形成“思政课”和专业课的合力,进而很难达成育人合力。只有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充分融入思政育人元素,才能确保“课程思政”建设不偏离方向。
4.“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点在教师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主体的地位,因此“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点在教师。“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有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强、思维新、视野广的教师队伍,才能确保“课程思政”建设人才资源保障。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加强思政课与专业课程教师的交流,加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培养,使真正成为具有较高“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的“课程思政”教师。其次要借助社会教师资源,聘请一些专家学者、道德模范、行业先进人物等担任特聘教师,让其走进学生课堂,走到学生身边。与社会形成合力,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确保“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进行。
5.“课程思政”建设的检测点在学生
“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上。学校的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开展各项工作。学校进行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样“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效果如何,最终落脚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上。因此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有差异的“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学生的获得感是关键。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研究分析,创新教学方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才能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守正与创新
1.在守正中创新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守正与创新,要正确看待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是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同时守正也不意味着止步不前、墨守成规,而是强调在创新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
(1)坚守“课程思政”建设的立场之正。“课程思政”建设要坚守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这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样,“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课程思政”在育人上方向坚定,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课程思政”建设要立足新时代、着眼新要求、贯穿新思想、运用新话语来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守“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之正。守“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之正,就是要尊重课程建设规律,强化课程建设管理。课程建设要从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中考量“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三者之间的比重关系,合力安排和设计,同步提升三者的实现度。根据课程性质挖掘对应的思政元素,使其充分融入课程中,润物无声般进行“课程思政”的思政育人工作。
针对公共基础课程就要挖掘课程的人文素质、科学精神、法制意识及法治素养等,并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对于专业教育课程,一定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针对不同类型的专业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价值、精神素养,如工匠精神、铁路精神、航天精神等,通过相关内容拓展专业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设计多领域视角进行思政育人,增强其专业认同感、职业认同感,帮助学生们增长其专业课程的情感认同。对于实践类课程,强调的是学思结合,要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同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加强实践能力等。要弘扬劳动精神,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奋斗中锤炼品质。

2.在创新中提高
创新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活力源泉,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的探索、优化、创新和提升,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1)创“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内容之新。创“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之新,就是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系统梳理和整理,形成文本。按照课程性质不同,将其思政元素纳入相对应的课程中。形成与课程相关度高、匹配度高的课程思政体系,确保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中。进而规范“课程思政”,并能合理化安排课堂教学,整体规划,进行整体调整和取舍,不断趋于合理和完整。
(2)创“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模式之新。“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模式不只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讲授,还要深入拓展“课程思政”课堂的内涵与外延,打造一系列的线上线下、室内室外课堂,如智慧课堂、共享课堂、互动课堂、线上课堂、线下课堂、实践课堂、校外课堂等,使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处处有课堂、时时有课堂。在教学中多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运用慕课、微电影、微视频、weixin公众号和手机客户端等。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空间维度。努力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增强师生互动性,增强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使课程思政更加鲜活起来。
(3)创“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方法之新。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可采用显性引导法、情境体验式教学、信息化手段技术等,可以结合学生整体和个体差异进行方法多样的教学,这样可以从多个维度上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能。
显性引导法与隐形融入法相对应,就是通过教学平台对学生课程思政的思政育人情况进行可量化评定,将传统的学生需具备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专业核心素养等罗列出来,进行正向的教育和引导并评定。情境体验式教学就是将学生置于相关情境中,让学生实地参观和体验,并在此开展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让学生感同身受、寻求认同、产生共鸣,内化于心并能外化于行。教师还要对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亲和力,用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化手段进行展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通过信息化技术助推课程思政,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育人效果。
(4)创“课程思政”建设的考核方式之新。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对考核方式进行优化,如合理安排课程考核,将平时表现、过程性考核、期末考试等按一定比例设置,采取最优化比重,从而通过考核评价真正能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同时要对课程考核方式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及时调整课程考核方式,使其课程考核不断改进,呈现更加真实和有效的考核结果。最为重要的是要将其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的考核点系统融入考核方式中,把好最后一关,确保课程思政的思政育人元素落地。
来源:节选自《陕西教育(高教)》2024年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