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2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相关政策已明确指引方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旨在构建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相连、符合民众期待、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其特色鲜明、制度完善、标准严格、资源丰富、评价科学。因此,《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设定了至2025年的发展目标,即职业教育特色显著、体系基本成型、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展开,且办学格局优化、条件改善、吸引力与质量显著提升。



内容图片



回顾近十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资源投入增加的推动下,实现了规模与质量的同步增长。但从类型教育的视角来看,高等职业教育仍面临区域发展失衡、专业布局未能充分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费投入不足、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不够深入等的挑战。在经济社会及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需明确以下发展方向:


一、突出类型定位,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整个教育体系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基于这一要求,未来我国高职教育应进一步强化类型定位:一是从整个教育现代化的角度,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载体功能以及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从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本科教育协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差异化发展、同等重要的角度,要不断提高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和经费投入,改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从整体上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各项投入要素的质量;二是从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的目标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结构、专业设置等进行统筹规划,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需求间的供需平衡,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及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服务功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内容图片



二、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多样化、均衡性发展

数据分析显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较强的地区差异性,而且高等职业教育与地区经济、社会、人口及政策发展间呈现复杂的关系。针对此,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实现在不同地区间的多样化、均衡化发展。


一方面,从把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并列的类型教育的角度出发,把强烈的行业企业导向性,以及以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区域导向性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使职业教育成为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也应是多样化的,要为不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制定多样化的质量评价和引导机制,促进不同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相关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引导高等职业院校扎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形成特色办学定位和目标,打造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模式,培养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地区在资源投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存在的差异,我国也应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扶持和引导性政策,建立更有效的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机制,根据不同地区发展定位和特点,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地区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均衡性。


三、深化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发展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立足于全面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高度,聚焦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适应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适应学习者个体对于高品质教育需求,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切性。


一是进一步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深化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特征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对于行业企业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二是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的纵向贯通,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间的横向融通,形成更加灵活开放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机制,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学习水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学习者提供完善、畅通的成才发展通道,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学习者成功成才的重要教育路径选择,同时成为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核心载体。(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36期)


发布于:2024年11月25日 16:38:4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