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构建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的四大基本原则
在1+X证书制度的推动下,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本文深入探讨了在这一制度框架下,如何构建一个科学、规范的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提出了四大基本原则:以职教政策为统领注重融通性、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注重多元性、以系统规范为指引注重立体性、以及以教学成果为目的注重灵活性。这些原则不仅为职业院校提供了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指导,也为实践操作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方向。
一、以职教政策为统领,注重评价标准融通性
现阶段,职教政策能够在课证融通过程中规范各参与主体行为、确定课证融通育人目标,其不仅是深度推进1+X证书制度的重要保障,也是制定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在构建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中,行业企业与发证机构基于国家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是国家职业教育质量的反映,也是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建设首先要正确解读政策与国家标准。细言之,评价体系不能违背国家职教政策文件导向,同时遵循国家职教质量标准、职教专业认证评估标准、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标准。另外,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深入,教育资源、教学模式、高素质人才均会出现跨国流动现象。面对人才跨国流动这一国际趋势,国内职教质量评价势必要与国际标准相对接,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职业教育得以长久发展的必然。因此,建设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要基于国际化视野,将国内外评价标准相融合,如此才能在推动国内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同时,为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提供科学标准。

二、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注重评价主体多元性
全国政协委员胡卫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采访中提及,要让学生更加青睐职业教育,使其有盼头、有奔头。为学生提供就业渠道既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也是类型教育的应有逻辑。职业院校推进1+X证书制度,能够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为其输送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也能帮助学生实现更高水平的就业。事实上,在产教融合、课证融通方面,仅有职业院校作为远远不够。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主体还包括政府、企业、第三方评估组织。基于多元评价主体,职业院校能够准确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而开发相应课程教学,提高课证融通实效。在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要积极围绕多元主体设置相关指标,这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就政府层面而言,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注重政府对技能人才的核心需求、对校企及第三方机构的督导职能、对证书价值的评价职能。就职业院校层面而言,主要关注综合考核职能。职业院校是开展课证融通的主战场,在构建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中,要基于市场需求情况,结合学生就业率,实时调整教学并进行相关考核。同时,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职业院校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专业建设要求,并评估具体教学活动,实现培养针对性的技术技能人才。就企业层面而言,要依托1+X证书制度深入课证融通的实践环节,从社会人才需求维度对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提出要求。就评估组织而言,1+X证书制度下,该组织能够对技能等级评价内容进行专业规范,且承担课证融通质量及效果的评判职能,提高课证融通的专业性。基于此,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不仅要关注院校单一主体定位,还要将政府、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估组织等纳入课证融通主体范畴。将主体多元性贯穿质量评价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引导课证融通真正面向市场,对接经济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三、以系统规范为指引,注重评价指标立体性
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以职业技能等级为标准,以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为宗旨,涉及多个主体、多种要素,致使课证融通质量的影响因素也呈现多元化态势。因此,在构建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时,指标体系设计内容及指标应摒弃“唯通过率”取向,注重将指标选取范围覆盖课证融通全过程,以全面反映被评价对象。要想实现衡量指标的立体性,首先,需尽可能全面地找出能够对课证融通育人方案产生影响的因素;其次,通过筛选得出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对重点项目进行赋权,以保障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具体来说,横向指标要充分展现出职业院校课证融通的完整性与全面性,由不同维度的观测点构成,且指标间要彼此联系。将学生实践技能、职业匹配与社会需求等关键环节相结合,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社会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纵向指标主要体现逻辑性与层次性。一般而言,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主要从学生个人发展角度出发,评估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能力提升水平。从长期角度而言,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要以学生就业竞争力与综合发展目标为切入点,评估学生在课证融通教学模式下的基础技能水平。从短期效果来说,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要以专业领域核心技能掌握深度为标准,评估学生在课证融通教学模式下的核心技能水平。总的来说,纵向指标需要具备清晰的层次与逻辑,如此才能构建宏观与微观、短期与长期的有机统一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四、以教学成果为目的,注重评价方法灵活性
教学成果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反映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并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水平与教育质量,进而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教育教学方案。为准确评估教学成果,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需要选取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避免评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观性。随着1+X证书制度深入推进,近年来职业教育评价方向与内容发生较大改变,导致评价方式也发生变革,由终结性评价模式转为发展性评价模式。就分属差值法而言,主要通过标准化测试与自陈式量表获得学生基础学习数据,再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出初步分析评判,以此直观表现出学生成绩动态变化。借助这一方法,职业院校可以在横向与纵向不同维度充分了解学生成长轨迹,例如学生年级之间差异、学校之间差异以及不同阶段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探究课证融通教学质量。就多层线性分析法而言,该方法能够有效分析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多层级指标的影响作用,进而分析职业院校育人方案的实际效能。就线性回归分析法而言,其能够以变量间的线性统计为核心,通过最小二乘法与梯度下降法全面衡量学生或学校对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的综合影响因素。综合来看,现阶段诸多方法均能够很好地适用于课证融通质量评价。因此,在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遵循灵活性、客观性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助推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2年第14期)
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各位老师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