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原则、内容及指标解析

3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承载着重要的育人使命。为了有效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本文深入探讨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详细解析了劳动教育评价的内容及指标,涵盖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技能、劳动精神以及劳动习惯和品质等方面,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和指导。


内容图片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1.体现新时代劳动价值观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强调劳动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提出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精准把握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时代劳动价值观。

加强新时代劳动观教育,一要使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和财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道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在劳动理论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尊重劳动者和珍惜劳动成果,在劳动活动中学习知识、锻造技能、展现风采、创造幸福。二要使学生践行劳动精神。劳动精神具有丰富的鲜明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体现了劳动者爱岗敬业、甘于奉献、诚实劳动、专注劳动等高尚品质,这几种品质与高职学生发展息息相关,应该成为高职学生职业成长的基础性品质和原发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与生产劳动联系最为密切,更应强化学生的职业劳动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劳动价值观,全面理解劳动的目的和意义,科学认识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


2.指向劳动教育的“双重育人性”

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需要贯彻落实劳动教育的“双重育人性”,以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目的,保证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完成。劳动教育评价若只关照传统的劳动形态、浅表的知识技能和物化的劳动成果,而不关注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劳动品质的培养,则无法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实际。如今一些高校认为劳动教育是“增加更多人为的磨难去增强学生的体魄与意志”,其实这种只有单纯的“劳动”而无“教育”的活动往往忽视了劳动教育的“双重育人性”,甚至容易导致学生群体中出现反劳动教育的现象。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要避免对劳动教育的误读,不仅要关注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重视学生劳动观念和精神的培养。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要指向劳动教育“双重育人性”,促进学生“内源性”成长与“外源性”表现相统一。


3.适应职业教育的学段特点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学段特点。一是专业性和职业性。高职教育是专业教育,学生的学习内容具备较强的技能性。因此,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应该与专业教育和职业经验相结合,发挥评价的导向性,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和敬业精神的培养。二是社会性和服务性。高职院校和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高职学生毕业后将走向真实的工作世界,通过职业性劳动来造福社会。因此,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需要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且应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的培养。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制定需考虑高职这一学段的特点,更加契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发展方向。


内容图片


4.立足高职学生的现实学情

在劳动教育评价的实践层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应当立足学生的现实学情,关注到教育世界的现实呼唤。高职院校应当坚持立德树人的发展方向,依据重要政策文本,构建兼顾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的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力求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优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的内容及指标


1.劳动观念

结合《意见》《纲要》中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要求,可将劳动观念进一步划分为“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态度”三个二级指标。“劳动认知”即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基础上,形成对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劳动关系、劳动价值、劳动作用、劳动者地位的正确看法和认识。学生能够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创造人、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并且珍惜劳动成果,认识到作为劳动要素的劳动者的光荣与伟大,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劳动情感”即人们对劳动这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内心感受和评价体验,包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形成学习、参与、体验劳动的浓厚兴趣和热情,形成劳动的成就感、自豪感与幸福感,这些积极的劳动情感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劳动态度”是指人们基于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树立积极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等的态度,喜欢积极愉快地参与劳动,树立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的劳动价值观。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当前应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认识到人类历史是劳动创造的,无论哪类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份职业都很光荣,进而在劳动中增强满足感、幸福感、获得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劳动知识和技能

在构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时,应将劳动知识和技能作为一级指标。劳动知识和技能包括“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两个二级指标。“劳动知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等劳动科学知识;二是基本的劳动法律与劳动保障知识,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的知识;三是从事与未来职业相关的生产性劳动所需的专业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日常生活所需的生活性技能,如收纳、手工、做饭、维修家电等;二是专业工作所需的职业性技能,如工具设计和使用技能、产品生产技能、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技能等;三是志愿服务所需的服务性技能,如人际交往技能、管理服务技能、应对突发状况的急救技能等。


内容图片


3.劳动精神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精神的相关论述、《纲要》中关于劳动精神的相关描述以及高职学生劳动教育实际,可将劳动精神具体化为“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创新精神”三个二级指标。“工匠精神”,即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劳模精神”,即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不怕困难、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创新精神”,即在劳动过程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敢于批判、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精神。职业学校之父凯兴斯泰纳认为,仅仅培养操作型的工人并不是劳动教育的目标。学校应通过“劳动”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对真正高尚的工作有深刻的理解,并以毅力、耐心和全力投入到一个伟大的工作中。相比于其他劳动,创造性劳动兼具趣味性和挑战性,这使得“创造性劳动过程本身可以让人产生兴奋、愉悦等正向的情感体验”。因此,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应当引导学生在专业劳动中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潮流进行自我创新。


4.劳动习惯和品质

劳动习惯和品质包含“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两个二级指标。“劳动习惯”包括能够做到自觉劳动,主动打扫宿舍、教室等公共场所卫生;做到安全劳动,在劳动时保证自身安全;做到规范劳动,在实训过程中正确规范地使用各种工具,保障自身安全;做到协作劳动,能够通过合作共同完成劳动,协作共赢。《纲要》中对“劳动品质”的描述为,“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依据《纲要》的描述并结合高职学生劳动教育实际,“劳动品质”可具体化为自觉主动、认真负责、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珍惜劳动成果和勤俭节约七大品质。具体而言:“自觉主动”,即养成自觉维护寝室、教室、校园环境的习惯,自觉自愿参与各类劳动,强化服务性劳动;“认真负责”,即在开展的劳动实践中展现出良好的责任与担当,具有较强的公共服务意识和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诚实守信”,即能够自觉遵守劳动规范和纪律,认真负责地完成劳动任务,具有诚实守信的劳动意识;“吃苦耐劳”,即从事任何劳动都能够坚持不懈、扎根基层、艰苦奋斗,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团结合作”,即能够与同伴合作产生劳动成果,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珍惜劳动成果”,即能够珍惜劳动创造者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始终秉持“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勤俭节约”,即具备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取向和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道德品质。(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2年第5期)


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各位老师有帮助。

发布于:2024年11月21日 15:25:0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