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增值评价的逻辑与构建思路
在高职教育领域,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职业能力是一个重要议题。传统评价方式存在诸多局限,而增值评价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深入探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增值评价的逻辑,从其契合职业教育本质及以 “完整的人” 为着力点等方面阐述其意义。同时,详细阐述了该评价体系构建中注重个体能力增值的适切性、过程性和全域性等关键要点,旨在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全面深入的理解,推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迈向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方向。

一、能力增值: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应然逻辑
(一)能力增值:职业教育内生的价值主张
职业教育的跨界性、职业性和教育性特征决定了其是一种与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不同于职业培训,它更加注重人才的“养成”和“发展”,蕴含着丰富的过程性。增值评价是一种关注评价对象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实现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目标达成程度和情况进行评价,还可以激励学习者淡化个体间基础能力水平的差异转而更加关注自身的阶段性进步,最终在职业能力的不断进阶中更好地提升自身整体素质。能力增值评价契合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现实需求,体现了自身内在优势。具体来说:一方面,职业教育旨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养适合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施加有效干预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职业能力提升是持续的过程,需要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演练建构自身的能力体系,这与增值评价的过程性完全契合。另一方面,在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下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按照与自身规律相吻合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开展因材施教,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关注统一排名,而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增值,这与增值评价的发展性完全契合。对高职学生开展职业能力增值评价,能够摒弃传统评价中教育专家“听”“看”“查”“议”等侧重最终表现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方式,通过“能力增值=输入值-输出值”的方式实现对学生某一段时间能力提升程度的评价,实现以发展性眼光看待学生、以过程性眼光看待教学的教育理念。
(二)能力增值评价:以“完整的人”为着力点的评价体系建构行动主张
职业教育评价是一种与职业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的活动,本质是对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和目标达成度的一种检验、判断和测量。传统的职业教育评价方式相对比较粗犷,如开学初的诊断性评价、学期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学期末的总结性评价,很少会有教师针对学生发展开展持续性的数据采集,以关注学生能力的增值。此外,传统评价也抹杀了学生的差异性,简单地将不同发展基础、能力倾向和兴趣特长的学生进行比较,不顾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到:“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完整的人”的最终目标即使个体作为人的感觉、思维和意志等本质全面发挥和实现。职业教育不是在培养工作的机器,而是让擅长形象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的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发展潜能,帮助个体进行自我实现,成为一个不仅能够生存还能感受生活的“完整的人”。即职业教育要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生命自觉,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和动力,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和完整成长。而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增值评价能够以“完整的人”为着力点构建全新的评价体系,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通过考查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每一阶段的增值来实现以发展性、动态性、过程性的眼光看待学生,使得学生摆脱了和同龄人比较的压力,将关注点放在自我的发展和进步上,能够更加清醒地审视自身的能力发展状况和价值追求,有利于职业教育中“完整的人”的养成。

二、理论确证: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增值评价的系统构建
(一)注重个体能力增值的适切性
所谓适切性,即适合、贴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报告书中出现了“Relevance”一词,学者们最初将其译为“针对性”,后来“适切性”这一解释逐渐被普遍接受。此外,《英汉教育词典》中将Relevance解释为“贴切性”和“关联性”。在教育中适切性可以表述为:教育发展与社会及个体发展的协调及契合程度,强调教育作为中介物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协调和连接功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增值评价摒弃了传统评价中统一标准、统一程序、统一工具的弊端,更加关注个体在接受一定教育影响后现有能力与之前能力的增值,是一种更加聚焦个体生命成长的评价方式。从现实来看,高职学生相比普通高校学生弱于理论思辨能力但强于动手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往往通过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来实现提升,“增值”效果相比思维能力的提升更加容易体现出来。而增值评价通过设置更加密集的“观测点”,使得教育者能够准确掌握学生成长状态和成长轨迹,科学计算学生的发展水平。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增值评价能够照顾到不同个体的兴趣特长、能力倾向和学习基础等方面,重点关注某一时间、某一教育影响对学生能力水平产生的“增值”,体现了适合和贴切学生发展需求的功能,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适合其能力水平的评价标准。
(二)注重个体能力增值的过程性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做学合一和理实一体化发展,能力发展表现出明显的过程性。传统高职学生评价中往往采用学期之初的诊断性评价、学期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学期之末的总结性评价三种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体现了职业教育评价的公平性和过程性,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却往往只能做到总结性评价,更加关注评价结果却淡化了学生能力成长的过程性。而职业能力增值评价在吸收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三者长处的基础上实现了全过程性评价,即以学生原有的能力水平为“输入值”,以施加教育影响后的能力水平为“输出值”,在此基础上通过“输出值-输入值”计算出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增值”,不仅将评价过程扩展为“前测”“中测”和“后测”三个阶段,更能从根本上保证评价结果时效性和全面性。从本质上说,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增值评价更加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开展评价,在评价次数上明显多于传统性评价,重在凸显评价的过程性。它摒弃了传统评价中简单强调“经验判断”和“输出”的做法,以能够反映学生发展轨迹的“增值”来评价学生职业能力水平发展情况,是一种基于学生原有发展水平开展的、体现学生发展实际情况的价值判断。职业能力增值评价重视学生的能力水平起点、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过程,并强化学生的能力提升结果,通过事前诊断和事后检验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学生整个职业能力发展过程的评价,能够以过程性评价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而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

(三)注重个体能力增值的全域性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是高职教育治理的重要环节,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指挥棒”。姜大源一改传统思想中将职业能力等同于专业能力的狭隘观念,从职业能力的作用功能不同将其细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认为个体职业能力的高低最终取决于这三种能力的整合状态。专业能力主要指向劳动者在岗位工作中所需要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方法能力主要指向必需的学习方法,即具备继续学习的科学性思维习惯;社会能力主要指向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即能够与人交往并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必将是这三种能力的整合发展,因此,职业能力评价要遵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养成规律,从注重单一要素的目标取向评价转为注重全要素的主体发展取向,在评价要素选取时能够兼顾学生的认知与行动、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等多方面的提升与进步。增值评价一改传统评价中“一刀切”的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通过在纵向上设置全程性的评价点,在横向上关注全域性的能力要素,以时间为节点串联起各教学活动事件,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增值的全方位评价。此外,由于增值评价更加强调采集学生成长的过程性数据,这从根本上要求行业企业深入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因而通过校企紧密合作也能为评价学生职业能力水平提供更加全面的基础数据。总的来说,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增值评价是一种关注学生能力增长“相对值”而非“绝对值”的评价方式,能够通过对学生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等要素进行评价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全面提升。(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24期)
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各位老师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