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是什么?如何防止雷同?

19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近几年,每次谈及教学创新、教学比赛,都会听到一个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到底是什么,它包含哪些要素?又该如何避免在实践中的雷同现象?


教学模式的定义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教学模式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而是一个多维度的教学框架。 “教学模式”这一术语最早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在1972年的著作《教学模式》中提出,它像是一座桥梁,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连接起来,使抽象的教学理念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实现。但请注意,教学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内容图片


目前,学术界对教学模式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但综合各家观点,简而言之,教学模式是在特定教学理念或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系统。它是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学的系统化、稳定的框架,有助于教师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如何避免雷同?


教学模式由教学理念或理论基础、教学目标与内容、操作程序、师生角色、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和支持条件七个要素构成。为了避免雷同,教师在应用这些要素时应注重差异化。


1.教学理念或理论基础:这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它决定了教学模式的方向和深度。官方文件通常会强调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或合作学习。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理念。例如,在艺术课程中,可以采用“创意为先”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模式的核心导向在于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它们共同界定了教学活动旨在实现的具体成果与学习范畴。不同的教学模式往往聚焦于不同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实践操作技能等。精准界定教学目标与内容是实现差异化教学的基础。例如,在商学教育中,教师可将培养学生的商业伦理观念及决策能力作为核心目标并安排相应内容;而在心理学课程中,则可能将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自我调适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并安排相应内容。


内容图片


3.操作程序:教学模式的“行动指南”,它规定了教学活动的具体步骤和流程。例如,翻转课堂模式就颠覆了传统的教学顺序,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自学,课堂上则更多地进行讨论和问题解决。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独特的操作程序。例如,在文学课程中,可以采用“主题阅读-小组讨论-写作分享”的操作程序,让学生在深入阅读、充分讨论后表达自己的见解。


4.师生角色:教学模式中的“演员表”,它定义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探索的引导者和伙伴。例如,在法学课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5.教学策略:实现教学模式的“工具箱”,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例如,在生物课程中,可以采用“实验探究-模型构建-数据分析”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生物学知识。


内容图片


6.教学评价:检验教学模式效果的“试金石”,它提供了评估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标准和方法。不同的教学模式需要不同的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同伴评价等。


7.支持条件:教学模式得以实施的“土壤”,包括教师素质、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没有这些条件的支持,再先进的教学模式也难以落地。应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为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支持。例如,在远程教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平台、虚拟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布于:2024年11月19日 14:18:2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