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学质量的底层逻辑

1 阅读
1 点赞
0 推荐

如何提升教学质量?这是一个普遍存在但常被忽视的话题。不是一篇短文能说得透彻的,但讨论它是非常必要的。标题用了底层逻辑这四个字,而非学理逻辑,是希望通俗一些。这个底层逻辑需要解答三个关键问题。

 

教学质量提升的主体是谁?

 

教学质量的提升依赖于教师、学生和管理者这三个关键要素。管理者和教师的工作都是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因此,最终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是依赖于学生。但是,学生自身无法独立提升学习质量,他们需要依靠教师的教导。 结论是: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主体,但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即使管理再重要,也是为了服务这个主体和目标)。

 

 内容图片


教学质量提升的重点在哪里?

 

教学流程,包括传统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考试和研究。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课堂,而应该说,“课堂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区域”。 结论:要提升教学质量,就必须全面提升教学流程的质量,尤其是课堂质量。这实际上是质量管理的思维。

 

接下来自然引出的问题是——

 

教师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这个问题同样非常复杂,复杂到足以成为一篇博士论文或一本书的主题。这实际上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范畴,这方面的博士论文相当多。 我尝试以更简洁的方式回答: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备课的质量是基础,上课是核心,教研是保障,考试是检验。

 

本质上,这就是管理学中的“戴明环”或PDCA循环。这是一个常识,并不神秘。如果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出现纰漏。理论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

 

内容图片


用更学术的语言来说,就是四句话: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首先需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基础不稳固,课堂的构建就会不稳定;其次,课堂上的教、学、评行为需要专业化,以提高课堂效率;再次,集体备课和听课评课这两种校本教研的水平需要提高,这是课堂质量的保障;最后,测量与评估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检验方式,也是促进手段。

 

这些道理,我们大家都懂,也都在实践。但关键在于:仅仅实践是不够的,还需要专业化。也就是说,要从常规化走向专业化——这是一个挑战,但却是必经之路。

 

仅仅是备课的专业化,我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 许多人对备课的重要性不屑一顾,但也有很多人在努力提升备课和集体备课的质量。有人在课堂上下功夫,有人的教研环节几乎被忽视,还有人只关注课堂和考试…… 只要具备一点系统论的思维,就会明白上述核心原理是难以突破的。只有认真去做,并且做到专业化,教学质量的提升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布于:2024年11月12日 17:42:3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