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大赛优化路径:基于评价工具视角的探索
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领域内的重要评价工具,其影响力日益显著。然而,为确保技能大赛能够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的正向功能,需要从评价工具视角出发,探索技能大赛的优化路径。本文深入剖析了技能大赛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对标世界技能大赛、完善竞赛制度体系以及多元主体参与等策略,以期推动技能大赛的持续优化与发展。
一、对标“世界技能大赛”,形成技能评价标准体系
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举办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的通知》明确提出改革试点赛检验教学成果,体现世界技能大赛理念。对标世界技能大赛能够提升我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技能人才评价方面的权威性以及作为测评工具的科学性。首先,世界技能大赛制定了一套严谨的国际标准,即“世界技能标准规范”,每一种技巧都有明确的框架,形成了标准的国际化。因此,对标世界技能大赛标准能够规范和引领参赛者在技能训练方面保持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由于世界技能大赛题目设计体现出典型工作任务理念、分析性量规、真实性评价策略以及主客观相结合的评分标准,因此,世界技能大赛的技能测评方法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能够以客观的测评技术评估卓越技能展现。评价工具的权威性来自于工具自身设计的科学性以及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因此,世界技能大赛作为一种权威评价工具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其规范性,故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还需要借鉴世界技能大赛的题目设计方法与理念,尤其是形成适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评分标准,从而将技能大赛作为测评工具的权威性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总体而言,以世界技能大赛作为参照基点,对标世界技能大赛的技能标准有助于建立国内技能竞赛测评标准、卓越技能标准以及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等一系列标准体系,形成高水平、高质量大赛格局。

二、完善竞赛制度体系,推进教课赛学互动
评价从其功能上而言兼具问责和改进两个向度,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问责往往占据主导地位,“以评促改”由于缺失了跟踪调查,对质量是否实现改进以及改进程度的关注度不够。正是由于评价所负有的指挥棒引领作用,作为测评工具的“技能竞赛”的价值导向尤为重要。具体而言,技能大赛作为一种测评工具应该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功能,摆脱“精英化”和“重结果化”的倾向,避免功利主义取向,竞赛作为一种常态化机制,应该将竞赛的高要求和高标准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推进“教课赛学”互动,实现竞赛标准在学校课程教学层面的下沉与渗透。技能大赛招致负面评价的原因在于,学校为了竞赛名次,将优势资源向部分参赛的精英学生倾斜,致使设施设备等教学资源难以实现公平分配。从发挥评价趋向于“质量改进”的作用来看,构建并完善包括学校、省级和国家三个层面的技能竞赛制度体系,有助于发挥技能大赛的正面功能,尤其需要重视位于金字塔底层校赛的作用。一方面,校赛要从赛项上实现对接职业学校所在区域的行业,做到赛教融合;另一方面,要在理想状态上尽可能实现专业全覆盖和学生全覆盖。换言之,正是由于校赛让所有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方能弱化技能竞赛的选拔功能,并能保证实训设备最大程度地被利用,避免资源的闲置与不公平分配。

三、多元主体参与,形成持续优化的动态调整机制
随着技术的变革尤其是信息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全方位渗透,评价的方法 论也在不断吸收新的理念以及拓展新的手段。作为测评工具的技能大赛同时需要借鉴新的测评技术、评价理念以适应人才发展和社会变革趋势。例如,高考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和特殊的中学质量评价手段,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演变进程,变革内容涉及题目的形式、考试科目、招生制度等。变革的原因在于评价制度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当高考评价标准和导向偏离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之时,改革便成为一种必然。技能大赛作为一种以竞赛为形式的技能测评工具,应形成持续优化的动态调整机制。一方面,要保证技能大赛在赛项内容、测评标准方面与当前职业与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技术工艺发展的良性互动,以确保技能大赛作为评价工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例如,世界技能大赛项目《技术说明》在每届大赛循环年由专家更新一次,以囊括最新技术。另一方面,技能大赛需要形成包括权威实践专家在内的多元评价主体,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在来自于不同领域专家的合作基础上的评价联盟的形成。不管是竞赛题目、规则以及标准,评价工具的调整与改进需要采纳来自不同领域专家的意见和观点,既要吸收竞赛参与者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性建议,也要渗透研究者对于大赛批评与优化的观点,通过形成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形成基于循证和研究基础上的“技能大赛”动态调整机制,保证题目设计的前沿性、规范性,从而实现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公正性以及技能大赛作为评价工具本身的权威性。需要指出的是,多元主体参与尤其是研究者的参与并非是要科研人员成为大赛设计的“立法者”,而是试图建立一种基于对话关系的技能大赛制度优化体系,尤其是渗透“研究话语”的“理性”声音,保障技能大赛制度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