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产教融合的关键举措。本文深入探讨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具体架构及其实践路径,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引导专业群健康、高效发展,推动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一、专业群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指导性原则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建立科学的专业群建设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引导专业群建设,其评价结果对专业群建设具有激励和指导作用,从而保证专业群建设质量。
(二)诊断性原则
专业群评价是在评价理论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来进行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手段,能检验专业群的发展状况,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目的。
(三)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专业群建设的各个关键环节和要素,明确相关的判断标准,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误差;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指标也尽可能表征化、数量化,将建设任务转换成可观测、可评价的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便于数据的统计、对比和分析;提高评价操作的便捷性,降低评价过程的难度,提高评价工作效率。

(四)管理性原则
专业群建设评价过程既是一个诊断过程,也是一个管理过程,专业群之间的评价结果对比能发现差距,倒逼专业群加大建设力度,优化组织管理模式,推动建设绩效的产出,激发建设内生动力。
(五)发展性原则
专业群建设是职业教育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效衔接,促进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岗位需求精准匹配。同时,专业群建设受产业需求、学校发展基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个长期、系统性的建设工程,其评价指标也应随着产业发展动态调整评价标准。
二、专业群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评价体系是系统运用评价理论,对专业群人才培养活动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实行持续性的监控和监督,开展评价和诊断,促进专业群健康发展的质量管理系统,有别于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指标体系,在评价目的、评价时间、评价功能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从满足学校内部评价专业群建设的目标和职能出发,对组群、建群、绩效三个环节开展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大数据为支撑,构建融合一体的全过程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以本校专业群建设为样本,设置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208个观测点,评价专业群组建的逻辑关联度、产教融合的集成耦合度、建设绩效的社会贡献度。
(一)评价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是否联通,检验专业群组建的逻辑关联度
专业群的组建是专业群发展的逻辑起点,主要是诊断专业群建设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可以从专业群建设定位、专业群建设逻辑、专业群建设基础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专业群建设定位评价主要是诊断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性,一是要判断专业链是否与产业链对接,与产业结构契合,符合湖北省区域产业发展战略,满足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二是判断产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能否满足学校人才培养规模;三是判断专业群建立是否符合学校自身专业发展需要。专业群建设逻辑评价主要是诊断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性,衡量建立专业群能否优化专业布局,形成资源集聚效应,发挥优势和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业群建设基础评价主要是诊断专业基础条件支撑建群的可行性,一是考察群内专业的支持条件是否关联和互补,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用人单位的共享共用情况;二是考察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培训计划是否规范、有可执行性,按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重构课程体系;三是考察是否有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四是考察人才培养规模是否适度。评价体系共设置3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20个观测点,评价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是否联通,检验专业群组建的逻辑关联度。

(二)评价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是否贯通,检验产教融合的集成耦合度
专业群成立后,对专业群的建设与运行过程进行评价,能不断纠偏,确保专业群的建设发展方向。主要从专业群的建设内容入手,对立德树人、师资队伍、资源建设、教学改革、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国际合作、质量保证等八个方面开展评价。一是评价专业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评价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从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数量与结构、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双师素质培养四个角度评价教师培养和考核聘任机制。三是评价教学资源能否保障教育教学顺利实施,主要从课程建设、资源库建设、教材建设、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图书六个角度评价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四是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四个角度评价教学改革的效果。五是评价产教融合机制,主要考察产业群建设过程中的校企合作模式、合作平台建设、合作人才培养情况。六是从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科学研究、技术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等四个方面评价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七是评价专业群国际合作办学的情况。八是从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诊改、第三方外部评价的角度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机制。评价体系共设置8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132个观测点,评价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是否贯通,检验产教融合的集成耦合度。
(三)评价培养质量与人才需求是否畅通,检验建设绩效的社会贡献度
专业群经过3-5年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对建设成果绩效进行总结性评价,以检验专业群建设的成效。专业群建设绩效评价应重点考察专业群的进步和增量,突出增值评价,体现专业群发展的优势和特色,主要从发展绩效和社会绩效两个角度来评价。一是考察专业群自身的提升来评价发展绩效,从专业群建设成果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教学满意度、社会认可度等角度评价建设绩效。二是评价社会绩效,主要是评价专业群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力、同行中示范引领作用与建设成果的宣传报道所形成的影响力。评价体系共设置2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56个观测点,检验建设绩效的社会贡献度)。
因此,构建科学高效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评价体系应从专业群组建、专业群内涵建设、专业群建设绩效三个层面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并需要在专业群建设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节选自《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
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