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申报书,获奖不难
想要拿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撰写一份出色的报告至关重要。许多老师或许已注意到,国家级、省级获奖的教学成果报告中,有些项目与自己所做的相似,但他人却能凭此获奖。原因在于,他们不仅进行了实践,报告也写得十分精彩。今天将结合往届的获奖案例《竞赛助力,强化实践,产教融合,培养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和常见的撰写误区,探讨如何撰写一份优秀的教学成果报告。
成果概要
不少老师写成果概要时,错误地将成果带来的实际影响(如奖项、发表、教师成长等)直接等同于成果本身,没有明确区分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与成果内容本身,或者过度聚焦于问题背景的分析,没有突出展示成果的核心内容和创新点,或者在描述中过于强调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宏观意义,而忽略了成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详细步骤、方法、成效及反思,使得介绍显得空洞,缺乏实际操作的指导意义。
那成果概要应该如何撰写呢?教学成果一定是问题导向,目标要明确,开篇要明确指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和突出性问题,随后提出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革的明确目标,有什么创新性,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列举具体的成果数据,直观展示改革实践取得的显著成效及示范推广的作用,获得的荣誉与认等。语言要精炼,逻辑清晰,要概括改革实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又突出了其重要性和成效,易于专家理解和接受。
如获奖案例:针对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衔接不够,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整体不强,专业技能与企业期望差距较大,应用型人才培养难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等普遍性、突出性问题,项目组从2009年开始,在安徽工程大学自动化专业,探索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强化竞赛与教学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竞赛与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相融合,综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强化培养过程的企业深度参与,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有机衔接,在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上取得显著效应。
项目组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和实践,以学科竞赛为依托,搭建了实践能力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并深度融入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升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以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求为导向,产教融合共建竞赛实验室、师资团队和学生社团,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企业深度参与的产学赛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很多老师在撰写这部分内容时,容易将问题设定得过于宽泛或宏观,与申报成果的实际解决能力不匹配,导致提出的解决方案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有效对应和解决问题,还有老师不能明确区分问题与目标,将成果的预期结果或目标当作主要问题来阐述,忽略了问题本身的具体性和挑战性,使得问题表述模糊不清,或提出的解决方案与所描述的问题之间缺乏直接关联和逻辑一致性,方法未能针对性地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削弱了成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想要写好这部分内容,问题要聚焦,针对性强,例如案例直接聚焦于地方院校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所遇到的四个主要问题,结构要清晰,每个问题点都独立成句,但又相互关联,同时多维度分析,展现对问题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在陈述问题的时,要客观性与批判性并存,并且为解决方案提供依据。
如获奖案例:
1.培养方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目标不相适应,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与企业发展要求存在差距。
2.地方院校实践教学资源难以支撑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3.地方院校科研反哺教学的实施路径不畅,学生自主研学、主动探索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工程创新实践能力意识薄弱。
4.在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途径和载体单一。
成果创新点
关于创新点的撰写,不少老师在撰写时没有精准提炼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点与特色亮点,导致内容冗长、重点不突出,或者在方法描述上过于笼统,而在创新点阐述中又重复了本应在其他部分细述的内容,或者缺乏对理论创新的明确阐述,仅停留在表面意义与效果上,未深入挖掘理论层面的新颖见解。
那如何撰写创新点?撰写创新点时,关键在于突出成果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育技术应用、评价体系、学生能力培养或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实效性。如介绍采用了哪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有什么创新点,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AI、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优化教学过程,如何构建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体系,强调该成果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独特贡献,并用具体数据或案例来展示该教学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效,以及阐述该成果对同行、学校乃至整个教育领域的示范作用和积极影响。
例如获奖案例:
(一)搭建了实践育人、创新创业育人、社会责任感培养“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在制定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时,注重引入行业元素和企业需求,强化实践环节的企业参与度,夯实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基础。
依托学科竞赛,建设面向工程的教学实验平台,实现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创新活动的无缝对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教育闭环体系。打造“企业+学校+学生”零距离平台,为学生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提供产业支撑。
依托社团开展“专业+”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家电维修进万家”等志愿服务品牌,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在社会实践中,点燃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激情,实现专业教育教学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紧密结合。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