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17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内容图片


“三教”改革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教师、教材和教法的综合改革,可以推动高职教育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探索“三教”改革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途径:高质量发展的主体、载体、所用媒介。


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主体:从引入、培育和提升三方面促进教师改革


1.师资引入:来源多样化。通过多种渠道引入职业院校的教师,包括专业群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群拓展课等课程的授课老师。从人才来源看,不仅仅从高等院校吸收,更可以从企业、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协会等多部门或组织中选择懂技术、能应用的专业人员补充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还包括采用企业兼职教师、行业技术能手工作室等多种师资使用形式,提高和增强高职院校教师中来源于企业或机构的相对比例,促进教学过程与实际流程的大体一致。另外,通过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产业学院、职教集团、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多种形式,引导多方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等常态化人才培养全过程。


2.师资培育:多渠道培育。来源多样化的教师团队在组建之后,还需要不断采用多种渠道培育,从而实现技术与教学的同步适应。例如制定各类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师资培育计划、教师下企业锻炼计划、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开展基于产业数字化技术的研讨会和项目合作、行业技术能手工作室培养、名师工作室培训等多种方式,使教师从日常相对繁复的教学工作中抽离出来,真正了解并跟踪产业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有效提升产业数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3.师资提升:多维度提升。以师资质量提升为主线,强化教学团队熟悉和了解数字化转型下所对接产业中主要岗位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要求,通过广泛开展教法改革和教学资源更新,推动各类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促进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教学理念、教学能力至少能与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


二、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载体:从开发、依托和更新三个维度促进教材改革


1.教材开发:多主体协同,多标准融入。首先是引入多方主体共同开发教材内容,包括企业技术能手,教研资深专家、行业咨询专业人士以及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任课老师等,以最大程度保障教材能够基本符合产业真实生产流程,并能按照一般的教学规律使教材内容由易到难,逐层递进,真正成为教学过程指南和未来工作岗位指引。


其次,在教材开发中,还应尽可能融入和参考国家职业标准、行业岗位标准以及各类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建立的职业标准,如1+X证书考核标准等。通过融入经过市场检验的各类建设标准,使教材开发更多依赖产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建立的规范化、科学性的职业规范和技术参考指数。


2.教材依托:多维度呈现,多形态展示。依托各类教育数字化资源和信息化资源,提升教材的建设标准,引导各个级别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按照建设任务和进度,形成教材编写项目小组。各个团队负责一门或其中几门课程的常规纸质教材和新型电子教材的编制,以及配套信息资源和慕课教学平台的组建。逐步形成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网络化教学平台为载体,使教材成为融合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服务的立体化出版物集合的状况。


新型数字化、信息化、立体化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多维呈现”,即综合通过专业虚拟仿真、各种VR/AR先进技术,开发形式多样的模块化教学资源。通过这种新型教材,帮助学生获得沉浸式学习与体验,特别是与岗位相关的各类技术实践应用模式,使学生能够全过程、全方位体验产业数字化变革对未来复合型工作岗位对人才胜任能力的要求。


3.教材更新:适应性调整、增益性更新。由于产业数字化转型,使得发挥教学载体作用的各类教材的更新频率有了大幅度提升。即使是各种新形态教材在建设完成之后,也是一直处于适应性调整的状态中。由于是电子教材,在内容模块增删和调整过程中,其更新频率也将比一般教材要高效得多。在对接行业岗位发展过程中,如若出现与现实产业需求不再适应的内容,将以最快速度进行调整。另外,当某些产业岗位需求新增了部分内容,或者是原有的工作模块进行合并,那在教材的各个项目和任务当中也需要适时增加。在各种数字资源和电子教材形成之后,仍然要及时跟进和确定最新的产业发展趋势,使产业变革动态能以最快的速度、最精准的内容向学生传递,不断进行增益性更新。这也就为发挥教材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媒介作用,奠定了重要的客观实践基础,再次保障了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三、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媒介:构建以学生技能习得为核心的教法改革


1.教学理念:以对接工作岗位需求为切入点。在教法改革过程中,在理论层面首先是更新教学理念:以对接工作岗位需求为切入点,改变以往的“学科思维”,推动学生技能养成。在教学过程中,以产业岗位需求和胜任能力为导向,注重专业(群)的内涵式发展,强化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和类型特性,依据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促进教学内容重构、实现教学理念重塑,推动教学方法重建。在实际操作层面:通过对接数字化生产流程,将工作岗位的具体应用场景重构为相应的教学情境,并将工作流程拆分为具体任务,围绕某一项工作流程形成整体教学项目。结合多方主体共同编撰的项目化教材和信息化资源,将各类工作流程编码输入到电子学习平台当中,完成教学整体设计和前后项目衔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序推进,逐层击破各个任务难点,形成对整体教学任务的认知和掌握。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通过实践项目不断加深技能巩固,提高整体数字化技术技能水平。


2.教学模式:以学生技能习得为中心。在理论层面:在对接岗位工作需求的前提下,逐步形成以学生技能习得为核心、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以匹配实践流程的任务驱动为指引,不断提高和增强学生在数字化背景下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数字网络统筹能力以及各项数字背景下的敏捷反应能力等多维复合能力。


在实际操作层面:通过多种形式推动教学过程与数字化工作流程、教学目标与数字化岗位胜任力的紧密连接。在高素质、跨背景、跨领域教学团队的共同指引下,利用多方跨界资源,包括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智能化产业技术资源及平台,开展深入而持续的产教融合项目合作。首先,学生在高职教师及企业行业技术能手等混合型教师团队指引下,熟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其次,在教师团队指导下,学生参与和对接实际工作项目,了解真实工作任务在数字化背景下的技术难度和实践路径。对比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值得继续提升的技能模块和领域,发挥自我更新的主动性,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体系,形成对接“一人多岗”“一岗多维”的复合型技能。


3.教学形式:以课堂革命为推力。在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首先,应逐步实现以各种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手段为依托,全面开展翻转课堂、信息化教学课堂等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全面认可和接受。其次,在任务演练和实践训练的各个环节当中,以多维主体协同开发的信息化教材为指引,落实不同工作岗位在纵横交错连接过程中的项目任务。如在项目演练中遇到卡脖子的技术难点和瓶颈,就可以依托网络平台链接现实资源,寻求帮助和解决方案。


在实际操作层面,还可以根据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进行分析,并了解其基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为其建立独立的学习档案,并推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的个性化教学资源,为之构建与其能力相匹配的教学情境任务,提升其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逐步提升整个班级同学的学习效果,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态调整与静态规划相匹配的教学形式。(节选自《职教论坛》2022年第7期)


发布于:2024年11月06日 14:52:2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