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赛特等奖说课逐字稿,通用于混合式教学设计!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曾先后获得了省部级的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以及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等荣誉,在2022年全国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中又获得了特等奖,教改成果显著。
下面是课程团队在全国混合式教学大赛决赛现场的说课逐字稿。
尊敬的评委大家好!
下面由我代表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组汇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创新一内核混合式教学设计,汇报分为四部分。
一、课程发展历程
首先是课程发展历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旨在讲授流体力学理论知识及其在船海领中的应用,是支撑船舶与海洋工程A+学科的8门专业核心课程之首,在专业培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由前苏联专家引入,实名为流体力学。2001年引入工程实际问题,更名为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2014年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上线。
本人是2017年加入到教学团队的,2019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正式成立,本人有幸代表课程组也获得了省首届课程思政竞赛的特等奖和高校创新大赛的一等奖。历时70余年薪火相承,课程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两性一度为抓手,学生主体教学相长的课程理念。同时形成了为培养可靠顶用、善于创新的船海领域一流人才,奠定雄厚流体力学基础的课程目标,具体又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育人目标。在此基础上凝练形成了追求流体力学真理、服务船海大国重器、担当国家行业使命的思政目标。思政目标与课程目标同向而行。
二、课程教学痛点分析
在教学痛点分析方面,课程组经过调研发现,学生们统一觉得流体力学太难了。正如网上所示,大家都觉得对流体力学望而生畏,那么如何打消谈流体力学色变的顾虑,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呢?另一方面,在课程组开课之前,我们都会调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有一个问题近年来这个热度比较上升。那就是流体力学在工程实践中怎么用,如何破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困局,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呢?另一个就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如何考核。改革前呢我们还是一次考试定成绩,同学们对此都比较大的意见,觉得自己个人的平时成绩得不到体现。如何改良一次考试定乾坤的弊端,提升学生的收获感及满意度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进行教学创新设计。
三、教学创新设计举措
对上述教学痛点问题,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创新一内核”混合式教学设计。即体系创新、模式创新、考核创新和思政内核。
(一)体系创新
具体而言,在体系创新方面,形成了六化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体系。即课堂前的信息化、智能化,课堂中的模块化、谱系化、个性化和课堂后的终身化。
具体而言,在课堂前,在教师端依托船舶与航空工程国家级虚拟教研室集体备课,并充分利用智慧树与课堂等线上课堂的使用方法,发挥现代信息化技术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在学生端,学生MOOC上提前预习主要的知识点,并根据“老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的情况,实时更新问题热度,以便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关注热点。
课堂中,在教师讲解环节,根据MOOC上反映的情况,教师剖析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并进行模块化的讲解。同时将模块化的知识进行穿线,形成知识的谱系化构建。同时在学生研讨环节,让学生上台讲解,进行个性化培养。具体而言呢我们形成了探索“给/与”的互动研讨式教学方法,即学生给学生讲解、学生与学生研讨、教师给学生点评、师生共同给学生打分,从而破解流体力学太难了学生们的这个顾虑,让学生们主动去探究学习。
具体而言,学生至少有两次的上台机会。首先呢是课堂讲论竞优,我们教师将知识点提前一周发布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就知识点进行讲解,比如我们在讲解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的时候,就有一名同学特别地结合时事,提出将这个方法与核酸检测结合在一起,就是拉格朗日法就好像随着队伍移动的雨伞,欧拉法就好像静止在场地中的小板凳。那么这些观点一抛出啊,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共鸣。学生在总结时。又引用了观水有术的这样的思政元素,也让我们学习了很多,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第二个上台演讲环节是生活流体实践,也是课程设计环节。同学们自己根据生活的小实践进行动手,并分析流体学原理,同时呢锻炼学生们的表达质疑和团队协作能力。有的同学呢这个相关的作品呢,就后来更新并参加了互联网+大赛,获得了铜奖的好成绩。
课堂后,我们再次回到MOOC上,进行相关的答题讲解,并建立个人学习档案,形成学习的终身化。我本人呢。也针对后疫情时代,在哔哩哔哩上开发了自己的第二课堂,发布一些流体学的小知识点。同学们对此反应非常热烈,在b站上跟我反复的交流讨论。
(二)模式创新
在模式创新方面,提出了“兴趣-科研-探索”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兴趣驱动为牵引,以科研应用为抓手,以探索未知为导向,形成了“五道菜”原则。那么根据课程内容呢,主菜和水呢是必须有的,前菜甜点和咖啡可视情况而融入,这样子科研进课堂,能够破解学生不知道有什么用的难题,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具体而言。以水波理论这一节为例。在前菜的时候我们会抛出这样的视频让同学们看,并问学生们,为什么一时会激起千层浪呢?激发学生们求本溯源的思政元素。同时呢在主菜环节,讲解重难点知识,并充分利用雨课堂等现代化信息工具与学生们实时互动,加深理解吸收能力,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在甜点环节,典型科研案例进课堂。我们会讲解波浪滑翔机这个我们国家最新的科研装置,如何利用水波能够自主航行呢,锻炼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在咖啡环节,让学生们脑洞大开地想象我们所学的知识点在未来可能有什么样的应用呢,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最后是水,总结相关的知识点,并升华相关的思政主题。比如我们在讲水波理论的时候,教学生们结合碳源碳汇,结合“中国承诺”谈谈小组认识。
(三)考核创新
开发了“分布式、增值型-321”的考核方式。所谓321 即3项平时成绩,2次阶段测试,2次课堂竞优可替换,同时呢一次期末考试。通过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升学生们的多维度考核,破解一卷定分不合理的弊端。这是我们分布式和增实型考核的基本原则以及评价角度。
最后呢是课程思政内核。结合教学内容,我们显隐双性来挖掘思政元素,形成了六大思政主题,共同支撑本课程的思政目标。
四、教学设计创新成效
最后汇报教学创新成效。通过我们的教学改革,一方面呢学生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开始变优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凸显。以17级试点班为例,92%的学生参加过大学生科创,并申请了多项的发明专利,参加了相关的比赛等等。同时呢学生服务船海领域的人数增加了,这里需要跟评委们分享,实际上我们专业由于条件比较艰苦,很多学生选择了我们专业,最后又转专业了。那么我们很荣幸的是,我们的一级级试点班0人转专业,比普通班的啊提升了10%左右,那么说明我们的教学改革模式在培养学生为船为海为国防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呢是督导和学生的评价好。本人督导评分均在90分以上,学生评教分平均分99.62分。与课程改革前相比,学生满意度提升了6.47%。说明学生们对我们的课改还是很满意的。
三是教学示范辐射广。我们课程组参与和主持了国家级、省级教学项目5项,并获得了省部级的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等。同时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全网观看8万余次,被船海大学联盟所推荐。教材呢也在兄弟院校所应用,反馈很良好。本人也受到“高教方略EDU”等特邀,为全国教师做相关的经验分享,发挥辐射作用。
本人汇报到此结束,感谢各位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