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策略与指南"

1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教学成果奖的申报是一个遵循评审要求,精心撰写成果报告、填写申报表及准备支撑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系统化构建和完善的过程。评审材料作为教学成果的文本展现和核心载体,在申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专家评审和授奖的基础,也直接决定了申报的成功与否。方略,即指申报过程中采取的策略与方法,它涵盖了从实践探索中的策略性规划,到材料组织中的结构性安排,再到成果提炼中的创新性提升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智慧运用。具体而言,教学成果奖的申报方略涉及实践导向的培育策略、条理清晰的材料构建策略,以及追求突破的创新提升策略。


一、教学成果奖孵化流程的实践性策略

“孵化”一词在此处寓意着将尚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的项目,通过精心培育和引导,促使其逐渐成熟并最终成为杰出、值得获奖的优秀项目和成果。正如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所言:“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教育过程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似性,强调了教育的培育性质与工业的制造性质之间的根本区别。对于教学成果奖的孵化而言,它同样需要像对待农作物一样,对每一个环节都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细致的照料,唯有通过创造良好的条件,进行耐心的培育和细致的呵护,方能期待丰收的到来。


1.培育目标的确认


培育首先面临的是培育目标即“培育什么”的问题。培育什么不是由主观决定,而是由客观价值的评判带给我们的一种识别、甄选和确认过程。它是在以实践出彩程度为代表的现实可能性和以通过评审可能性为代表的价值判定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的一种预判、权衡和取舍。一方面,从实践角度看,过去的几年甚至十几年,职教工作者已经做了很多事,但不是所有的事都有价值和创新,大部分属于常规性、反复性实践,无足道哉,所以必须要加以甄选。另一方面,从选择的价值看,选择是确定培育的逻辑起点和主旨的过程。通过选择锁定一个正确的培育方向、主题或目标,整个培育过程就被纳入正确的路径和轨道,就能产出成果、收获回报;选错了,一切都成为错付,只能沦为“重在参与”的陪跑。


2.培育的过程价值


选择培育项目之后,即可进入培育过程。过程是指事物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延伸。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人的任何活动都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教学成果奖培育亦然。教学成果奖培育可分为非自觉培育和自觉培育两种。非自觉培育是指没有明确项目导向的盲目、盲从、盲动状态的培育,或者说是主体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培育行为的一种自然或茫然状态的行为,是到了申报关头才被唤醒和激活的行为,而这种舍弃过程的、“去培育化”的、仅靠短期包装的申报行为是很难成功的。自觉培育是指在规划、设计、布局的前提下去实施的一种主体行为,它是在觉识状态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自觉培育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提前绸缪、前瞻孕育的过程,是一个质量塑造、创新出彩的过程,是一个打造特色、彰显自我的过程,是一个全面盘点、突破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扬长补短、持续改进的过程,是一个理性自觉、精心打造的过程。而教学成果奖申报只有历经这种自觉打造的培育过程,才有可能获奖。


3.培育的实践方略


针对教学成果奖自觉培育,职业院校可编制一个全面实施教学的目录,列出专业、课程、师资、科研、校企合作、双创等方面的具体实施情况,对教学实施、专业培养的实然状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所列大项及相关内容与奖项申报的联系紧密程度,分为很紧密、紧密、不紧密三种类型;再根据目录所列事项的完成或进行程度,分为好、中、差三等。双维度、六要素相组合,可以生成9种相交的逻辑对当关系(见表1)。


内容图片


表1第一行,即与成果培育关系很紧密的项目或事项,不论完成情况如何都构成培育的重点。其中“很紧密—好”虽然已然不错,但仍然可以锦上添花、好上加好,是教学成果有特色、出彩、创新的保障点。“很紧密—中”是还有提升优化余地的部分,也应予以重点关注。“很紧密—差”则是培育的重中之重,它是最能拉低质量水平的要素和标尺,必须下大气力在这个点上进行“补长”性培育,是带有“雪中送炭”性质的最需补强的部分。表1第二行是与教学成果奖申报关系紧密的项目或事项,其重要程度已退居其次,可以视需要或难易程度进行分别培育处置。表1第三行的项目或事项因与教学成果奖评审的关系“不紧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由上可见,教学成果奖培育的实践策略为通过逻辑分类、矩阵聚焦,找到培育的方向、目标、重点,进行或完善优化、或补强提升、或重点突破的有针对性的自觉培育。


二、教学成果奖申报的结构性方略


结构功能理论认为,结构是构成事物各个要素之间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功能是指构成事物的各个要素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影响和效用。结构决定功能价值,功能彰显结构效用。教学成果奖即是一个结构化的功能系统。首先,它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由教学成果奖生成的背景、嵌入的理论、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创新的方法、推广应用的成效以及系列的支撑材料构成的完整体系。其次,它具有特定功能。这个功能不仅表现为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些系统要素的叠加和逻辑组合是构成合规格、合要求的申报材料的规范前提,是材料结构完型乃至成功申报并获奖的功能所在。教学成果奖的结构方略需要根据结构化的条件和要求来谋划和设定,包括结构的要素问题、逻辑问题和嵌理问题。


1.结构的要素问题


结构至少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相互区别的组份、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单个要素不能构成系统,完全相同的要素数量虽多亦不能构成系统。对于教学成果奖而言,要素就是用以申报的核心内容,从质和量两个维度加以审视,这样的核心内容起码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素要整全,即起码有三个以上核心点叠加整合,才能实现结构化的完型。“三”在古代是表示多的一个概数,是表示覆盖周延性的一个最大的概数。如覆盖时间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覆盖空间的“长、宽、高”,覆盖研究领域的“宏观、中观、微观”,覆盖事物发展过程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覆盖思维逻辑推理过程的“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等。“三”又是数量最小的下限覆盖,没有“三”,事物的发展无法实现周期循环、超越升华,思维的进程就会终止于思想的断崖,难以实现逻辑上的彻底和圆满。对于教学成果奖的申报设计而言,“三”是成果内容最小、最少的下限,少于三个,成果内容就单薄不丰厚,成果结构就无法完型,只能被视为一种残缺的系统或结构。二是要素要有获奖的品质和质量。这是对结构要素的素质要求,即被写入结构的三个以上要素必须是能够达及获奖标准的高质量的因素。此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成就,既不能为满足量的要求而降低质的门槛,也不能因质不达标就使量缩水残缺,必须是质和量两个点都完美臻善,才能达及结构优化的高境。


2.结构的逻辑问题


结构是讲究规则的,这个规则就是必须遵从教学成果奖申报的逻辑,包括选题培育的价值逻辑、内在支撑的理论逻辑、内容组合的结构逻辑和成果创新的升华逻辑。结构逻辑就是内容组织的逻辑。如在内容杂多密集、混乱无序的情况下,只有逻辑主导的秩序建构,才能使材料进入取舍有度、结构有术的有序状态。教学成果奖申报的核心内容是问题导向的,必须讲明“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案”,然后再从解决问题方案中抽绎出创新的方法,这是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整体的大逻辑。从局部内容的逻辑结构看,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之间必须有对应逻辑,二者之间存在内在呼应和针对性,不能写成完全割裂的“两张皮”,也不能错位、错配“不对号”,造成“去逻辑化”。从内容的整体结构看,要遵循内在的意义逻辑,如人才培育可以按“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过程逻辑或培养链展开,这样的内容结构就是逻辑贯穿的、脉络清晰的,才是优质材料的表征和存在。


3.结构的嵌理问题


教学成果奖当然是以实践作为和成效为评定首要标的的,但更是需要理论嵌入的。实践是“筋骨肉”,是教学成果奖物质的和核心的存在;理论是“精气神”,是教学成果奖的意涵和上位存在。没有“精气神”贯注、失去理论烛照,教学成果奖就是无精魂、不出彩的东西,就会失去方法层面的升华指导和理论层面的启迪澄明。所以理论的结构化嵌入关乎教学成果奖结构内容的深化与澄明问题,关乎文本结构的理入质优的问题。李政认为,“还应努力提升教学成果奖的理论基础,将教学成果奖的‘工作总结思维’转化为‘综合问题解决思维’,突出对行动模式背后本质问题、理论问题的思考和建构,提升教学成果奖的质感”。理论的嵌入可以使人们获得形而上的高瞻和高度概括凝练所获得的深刻的抽象,它能把人们带入到它所解释的事物本质深处,使人们获得行动的自由与解放。因为理论能将经验做法提升到方法层面,澄明对事物的本质认知,前瞻和引领发展方向,诊断、研判和指导实践,预判和把握未来趋势走向,帮助我们质疑、反思、批判教育现实。而常见的那种在肤浅的经验轨道上滑行、在现象层面上逡巡、在做法层面上纠结的申报材料是不可能获奖的。申报材料必须有理论内核支撑、有逻辑思想统驭、有理性观照提质,凝练方法、提升理念、形成理论,才能提升自身的品质和档次,使形而上的理念与形而下的实践有机融合互洽,使申报材料有“理入”亦有“行出”,“理入”使结构内涵深刻澄明,“行出”又使成果实践落地,实现理论引领超越实践、实践生成赋能理论的目的,将申报材料真正提升到高端的可获奖的境界。


三、教学成果奖升华的创新性方略


升华,原指固态物质直接转换为气态,这里比喻事物的精炼和提高。教学成果奖的申报是一个始于问题、继以问题解决、终于创新的过程。由问题到解决再到解决后的创新澄明,这就是教学成果奖的升华路径。创新是教学成果奖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灵魂,如果申报材料不能从解决问题的方案、对策中凝练出创新之法,那就一定是平庸的成果,不值得申报,也不可能获奖。追问教学成果奖创新方略,必须回应创新从何而来、怎样实现创新和创新的达道之境几个问题。


1.创新所由之出


教学成果奖的创新一定是在成果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经验、做法基础上概括凝练出的一套方法系统。尽管创新成果各异,但创新之根一定是本于经验和实践的,是“源自实践中的具体的因素、并为人们所洞悉的东西的概括”,这样的创新才是本己的、本真的。从成果的文本呈现而言,这样的创新一定存在于前文“发现教学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境规定和陈述之中,是前面内容合乎情理的逻辑延伸、概括提升和创新“收口”。反之,任何创新“包装”只要脱离成果实践和经验以及文本规定,另搞一套,都有悖于成果属己的本真创新,都是言之无据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创新加工方法


从成果的创新实践到文字“创新之处”的定型呈现,是一个视角转换的二次加工和创新澄明的过程。但在实践中,许多申报材料的“创新点”都是做法内容的换位挪移,根本没有写明“创新了什么”的方法概括和理性升华,暴露了对创新概括加工的茫然和理论水平的贫弱。教学成果奖“创新点”的填报是基于经验做法而又高于经验做法的一种再造和升华,表现为由感性到理性的概括、由经验到方法的凝练。其中,经验和方法是相通的,它们是具有对应关系和内在张力的事物的两极。方法源于经验,经验上升为方法,再回归于经验,这就是马克思讲的两条思维加工路径。“思维是内隐的,依托知识而进行,支持能力的生成;能力是外显的,经由思维内化,印证知识的效用。”马克思指出,思维的逻辑运动中存在着两条方向相反的道路,第一条道路是“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第二条道路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教学成果奖创新的概括就是这样一个“‘感性具体—理性抽象—思维具体’的发展历程,即由具体做法的程式,到理性抽象的模式,再到思维具体的范式的过程”。可见由感性具体的经验到思维具体的方法范式,需要具备概括、凝练、理性加工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或能力贫弱,经验和方法之间就隔着理性的鸿沟,经验就难以向着方法转化和升华。所以创新方法澄明,一是要具备理性概括加工的能力和掌握经验向着方法升华的策略,二是不能语焉不详,一定要概括出实现了什么创新,即在“思维具体”阶段实现方法范式澄明,才能返身向下,指导新的育人创新实践,实现对成果的学习借鉴和推广应用。


3.创新:迈向至境之道


创新不仅需注重方法技巧(术),更要探求其背后的统御之道。术是外在的操作手段,道则是内在的根本规律。教学成果奖的创新应当追求道术融合、由术入道的升华。古人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此,我们或可增添“形而中者谓之术”,以更全面地阐述道、术、器之间的关系。道,是无形之理、是根本规律;器,是有形之物、是具体实体;术,则是连接道与器的桥梁,是实践中的方法策略。

职业教育是道器结合、道器匹配的育人过程,而道器之间需要术的巧妙嵌入,以术运道,方能达成教育目标。从道术器的“三位一体”关系来看,道是比具体的创新方法更为上位的方法,具有深刻、彻底、全面、普遍的理性特征。教学成果奖若能彰显此道,便能站位高远、以道为本、以道驭术,将道理转化为实践中的智慧与行动,实现创新的再度升华。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这个“道”便是整合。整合,是事物各部分相互统整、融合、形成具有目的性的价值整体的创新建构过程。整合是职业教育的哲学之基、理论之源、方法之要、特色之魂。职业教育的一切创新,无论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四合”,还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三融”“四链”等概念,其背后的机理都是整合。整合是职业教育创新的根本法则,是职教人观察处理问题、推动创新发展的根本策略。

换言之,教学成果奖及所有形式的创新方法都是整合之道的体现与演化。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成果的培育中自觉运用整合创新法,以此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创新突破“一”的限制,进入“生二”“生三”的量的飞跃阶段,达到居高统驭、以道为本、术明道行、以术驭事的理性自觉。如此,教学成果奖乃至整个职业教育的创新才能迈向更高的境界。

发布于:2024年11月05日 09:07:3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