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视角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涵义

14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内容图片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与西方传统哲学专注于“认识世界”的哲学方式不同,马克思革命性地将实践作为核心,提出了“改变世界”的哲学新方式,并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其实践哲学的最终追求。在马克思的哲学视角下,人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双中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人本身而存在,客观上,人有存在其本身自然无机条件之中。也就是说人本身受制于自然也改变着自然。所以,基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复杂关系,马克思采用了主客体关系论的思维方式,并提出了用劳动概念替换了实践概念,还提出了“人是社会的动物”这一命题,将物质生产活动纳入实践哲学的范畴,并从物质生产活动出发提出了对人的自由的阐述 :人的自由是随着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实现的过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职业教育接的研究和实践道路。关于何为职业教育高质量,从时间者须的视角看,本文认为其内在涵义有三个维度紧密联系,相互支撑。


一、高质量的内部治理


高质量的内部治理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结构质量之维。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视域下,一个组织的内部治理如何直接或从根本上决定着其发展能否实现高效,也制约着其发展能否实现良好的可持续性。我国高职院校大都从中职升格而来,尽管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也取得了不俗的发展成效,但就整体而言,其内部治理依然尚未完全摆脱中职原有的遗传基因,没有突破原有的治理框架而实现脱胎换骨的质变。同时,就高职院校治理的重要使命来看,其核心在于保障院校自治、学术自由和教授治学。但恰恰在这一点上,一些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先天不足,这对于高职院校这样一个利益相关者多元化、权利谱系多元化的组织而言,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为此,高质量的内部治理应成为高职院校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只有将尊重学术、多元治理、发挥和放大多元治理主体的非线性效应促成为高职院校的本真状态,才能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可依赖、可持续的内源力量。


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质量之维。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视域下,教育是引领和生成,是从生命深处唤起人的自我意识,唤醒人的创造力、生命感和价值感。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是所有学校共同追寻的核心目标,是学校办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和发展成效的最显性因素。当前,存在人们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渴望与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足的矛盾。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这种矛盾的症结集中体现于由规模扩张所带来的专业建设贪大求全、教学质量低下,以及由此产生的趋同化和同质化。同时,在现代产业和职业岗位高度细化的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高度分化也促使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的理解简单化,甚至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异化理解为培养纯粹的一线操作工人。这种片面的理解必将引发重专业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成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思想共识,从而最终丧失对学生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人文关怀,也无法有效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高职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人的思想,秉承立德树人的理念,着眼人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上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上要研究关于“人”的问题,为社会尽可能培养全面有用之人。


三、高质量的诉求回应


高质量的诉求回应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结果质量之维。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视域下,经济社会发展只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实现条件的基本手段,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毋庸置疑,产业需求是职业教育的发生逻辑和发展基础,同时也要求职业教育能提高产业关怀精神,对产业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从而彼此构建良性开放的互动关系。因此,在这个大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高职教育越来越被深深卷入产业机器的运转之中。不断关注产业、服务企业顺理成章地成为高职院校的第三职能,即通过为产业界提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质量的人才和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鉴于此,我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仅要立足传统使命,通过内提质量、外铸能力来不断回应产业诉求,强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用,更要立足当下自觉主动地回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新问题和新要求,紧跟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脉搏,以战略眼光和广阔视野明确时代使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2年第1期)



发布于:2024年11月02日 17:27:4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