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视角下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策略

15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内容图片


“十三五”期间,随着产业的转型与经济的重建,职业教育经历了由小及大、由量变至质变的飞跃,特别是在经历了示范院校和优质院校的改造,直到如今在“双高”建设的持续强劲推动下,职业教育在政府策略、教育实践等多个维度逐渐构成协同并进的新形态,展现出“星火燎原,遍地开花”的繁荣景象。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顶梁柱,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为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走入“十四五”阶段,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整体经济社会发展,都逐渐向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支师德卓越、技能超群、专兼融合、生机勃勃的高质量教师团队,将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从扩容到提质,拓宽师资引进渠道


“十三五”期间,高职院校无论是教职工数量还是专任教师数量,都表现出稳步增长的发展格局,且增幅呈逐年增加趋势。从专任教师生师比来看,“双高”院校表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而其他院校的生师比总体为上升趋势,师资数量较为紧张。2019年,国家提出高职院校百万扩招任务后,高职院校的师资数量出现不足。高职院校扩招是保障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既为高职院校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使高职院校面临诸多挑战,师资数量问题也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依托国家对高职院校师资发展的政策支持,高职院校需要创新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思路和举措。根据“职教二十条”的精神,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可以从企业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利用好政策招聘一批、实施跨校合作共享一批、提高和落实待遇兼职一批、校企合作共建一批来充实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充分利用产教融合中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平台,建立深度协同的校企育人关系,实施以技术技能型师资为主体的共建计划,落实校企互聘长效机制,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稳定有保障的高水平师资来源渠道。


二、从新手到专家,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教育心理学范畴的专有词汇,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就是指教师从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从教师个体角度而言,它“强调教师个体知识、技能的获得以及教师生命质量的成长”。高职院校要从学校特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定位出发,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构建一套从职前适应性培训到职中专业化发展的教师成长学习体系,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学习平台。从师资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其他院校的师资队伍中年轻教师比例较高,高级职称比例、双师素质比例则普遍低于“双高”院校,因此,其他院校要抓住年龄优势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和扶持,助力教师个人成长和发展,为学校内涵建设夯实基础。首先,科学设计教师专业发展学习体系。以目标为导向,针对不同岗位、层次和类别的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管理业务能力等方面开发和订制专项培训包和学习内容,以年度为单位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任务,以满足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学习需求。其次,建立校企双向交流学习机制。产教融合是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要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全过程,依托企业真实的工作生产环境,专业教师每三至五年一轮定期深入企业参加轮训,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第三,创新教师培训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要求,通过专题讲座、交流学习、挂职锻炼、沉浸式演练等多种形式组织学习。另外,要注重培养教师信息化素养。信息技术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需要培养具有信息化素养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因此,要提高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同,建设一支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逐渐从会用在线学习资源到会建在线学习资源,把信息化教学模式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将信息化教学作为职业院校跨越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三、从创新到发展,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以主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与社会发展互动演变的结果。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双高计划”建设项目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和文化服务等方面,是衡量高职院校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与学校制度导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双高”院校专任教师在技术服务、企业培训等社会服务能力方面有较突出的表现,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双高”院校为教师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有些院校虽然认识到社会服务的重要性,但教师实际社会服务能力表现不佳,学校管理制度不配套、政策倾斜不够等问题是导致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驱动力,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要从创新工作机制入手。创新学校管理模式和服务平台,将社会服务能力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参与社会服务的教师在津贴奖励、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举办方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在校企共建大师工作室、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共建招生招工服务机构、共建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等方面创新探索。产教融合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路径,提高校企双方关系的密切性,依托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统筹推进社会服务工作,着力形成社会服务上的系统合力,让校企双方建设利益共同体成为现实,这既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36期)

 

发布于:2024年10月31日 14:55:5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