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职业教育评价评价研究路径
随着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评价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面对“双高计划”、“职教高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等新对象和新问题,评价研究该何去何从?本文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旨在为职业教育评价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期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评价的高质量发展。
一、立足类型特色,增强研究内容的时代性
当前,职业教育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双高计划”“职教高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等新对象、新问题相继出现,针对这些问题的评价研究相对短缺。为此,要立足类型特色,适应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破立并举,拓宽研究领域,直面职业教育评价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加快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评价的研究,把握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和本科教育的层次属性,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学位授予等方面进行深入评价。二是加快对“职教高考”制度作用发挥机制的评价,完善“文化素质+职业能力”的人才评价、遴选方式,结合社会学、考试学、制度学等视角进行多层次评价研究。三是加快对“双高计划”绩效评价的研究,以单位自评、省级评价、教育部和财政部两部评价为指引,对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重点、指标数据来源等内容进行研究,以中期绩效评价为基础,推动“双高”院校发展。
二、扎根中国大地,促进研究成果的本土化
我国职业教育评价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化到制度化的过程,但结合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新要求,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从《总体方案》的部署看,国家将进一步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深化普职融通评价、加大行业评价,以推动职业教育评价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要求我国职业教育评价要充分借鉴国际发展经验,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在职业教育评价领域各具特色,对我国职业教育评价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为此,要开阔国际视野,加强比较研究,对不同国家在职业教育评价相同领域的政策、措施、标准等进行横向分析,归纳共性与差别之处;同时,扎根中国大地,从我国职业教育评价发展的现实诉求、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国际比较经验,在研究中去粗存真、为我所用,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评价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的同时,面向国际彰显中国职业教育治理理念,贡献中国职业教育评价方案。
三、强化研究合作,构建研究交流的共同体
从对研究机构、研究作者、研究区域的分布来看,呈现出研究机构与作者以普通高校为主、研究区域以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为主的分布格局。此外,机构、作者、区域之间虽形成了一定的合作网络,但合作程度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不利于职业教育评价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促进不同层面研究主体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成熟、稳定的研究合作共同体。一是鼓励不同机构积极参与,改变以普通高校为研究主体的局面,激发作为被评价对象的职业院校深入参与到评价研究中,引导不同机构从各自视角挖掘、分析职业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二是加强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形成职业教育评价研究团队,提高协作意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以合作研究共同引领职业教育评价改革。三是强化区域合作,通过科研帮扶、科研结对等举措,实现区域职业教育评价研究资源、成果共享,缓解职业教育评价研究的区域不平衡。
四、创新研究范式,推进思辨与实证的结合
在教育研究中存在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基本范式。思辨研究注重概念操作,依靠直觉、逻辑、经验来获取知识,侧重于解决“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如《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建设的逻辑探寻》一文对评价制度的逻辑进行归纳分析;实证研究注重事实操作,依靠定量、定性等方式得出结论,侧重于解决“实际是什么”的问题,如《职业教育课程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基于赋能评价法》一文通过赋能评价法对课程进行质量评价研究。在职业教育评价相关研究中,多集中于通过定性、定量的实证研究方法,制定各种模型、标准对不同对象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然而,如果不理清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对象等要素背后的逻辑与理论基础,可能无法对实证研究的结果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说明。鉴于此,要创新研究方式,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做好各类职业教育评价的结果分析、现象解释;同时,加强思辨研究,以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为基本取向,深入探究职业教育评价背后的科学导向、理论依据、实践逻辑,实现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有效结合。(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2年第21期)
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