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优秀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鲜明特质"

4 阅读
1 点赞
0 推荐

特征是指事物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和外在表现,它能够体现事物的个性与差异。优秀教学成果奖所展现的主要特质包括其体系的完整性、逻辑的严密性、创新的突破性以及实践的可行性。


一、整体性


整体性是教学成果奖的理论核心,其理论根基源自于整体观。整体观强调事物以整体的形式存在,并遵循一定的内在关联和规律。无论是自然界、社会还是人类的思维,都呈现出整体性的特征。一个优秀的教学成果奖,同样是一个融合了理论与实践、具有统一主题和连贯思想的整体。它构成了一个由申报主旨引领的成果集合,一个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逻辑框架,一个基于创新理念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卓越体系,以及一个主体与辅助材料相互支撑、共同构成的完整系统。申报教学成果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构建和创造这样一个整体系统的过程。一个出色的教学成果奖,必须遵循教学的本质规律,具备理论深度、创新精神、逻辑严密性和实用价值,在整体构建、结构优化、特色凸显等方面均达到高水平的材料组织要求,方能取得令人满意的评审成效。


二、条理清晰性


条理清晰性是教学成果奖的关键属性和内在组织原则。条理涵盖多个层面:首先是思维的有序性;其次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再者是指逻辑体系本身。条理清晰性强调思维成果需遵循逻辑的原则,即教学成果奖需展现思维上的连贯、结构上的缜密以及语言表达上的有序。这要求成果奖在思维上保持一致性,结构上做到周密严谨,内容的排列和组合有条不紊。


1.思维的同一


思维必须遵守逻辑规律即逻辑四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思维的同一性即思维要遵循逻辑学的同一律要求“A是A”。体现在教学成果奖的申报中就是,如成果整体是A,那么整个成果材料就必须是围绕A、紧扣A展开的一个系统,这就是同一性。如果标题是A,内容是B、C、D,跟A无关或关系不大,那就是违反同一律、缺乏逻辑的表现。如果材料写产教融合,后面的或下位的展开都要扣住这个点,如可以写专业产教融合、课程产教融合、教法产教融合、评价产教融合、创新产教融合等,这是在同一个逻辑基点上的、符合同一律逻辑要求的表现。如果材料定调为产教融合,后面的内容跟产教融合无关或关系不大,就是A实则非A,是没有或背离逻辑性的表现。


2.结构的严谨


结构的严谨性体现为内在理路的贯通和结构的严谨缜密。一是内在理路贯通。内在理路是只由一个中心贯穿和统领的行文路径。叶圣陶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抓住并遵循这个“路”,申报材料就有了整体逻辑并能形成逻辑整体。如重庆航天职业学院以整合理论为依据,凝练创生了校企军共生融合、产学研赋能融合、岗课证一体融合、教学做实施融合“四合融通”的校企军协同育人创新模式,体现了“四合融通”贯穿的整体思路和同一性逻辑,获得了2022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二是结构严谨。申报材料文本是由部分、段落、层次构成的,这些可视为材料的逻辑单元和组份,各个部分衔接转换处要有提示、交待,形成文意的链接和单元的缝合,构成一个严谨自洽的整体。同时,材料还要有结构上的呼应,比如前面讲教学存在的问题,后面成果的主要内容就一定要围绕问题讲解决的对策,形成有针对性的连贯和呼应,这才是结构周延的表现。


3.排列的有序


序是事物内在结构呈现的次序、顺序,对教学成果奖而言,这个“序”就是文本结构布局的内在逻辑。排列的有序性是一种有逻辑的表现,混乱和失序是没有逻辑的表现。这个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显性的序是能够直接读出的、可识别的,隐性的序是内在流转贯通的,它不一定有显性标识,但一定是可感悟和把握的,否则就近于虚妄了。结构的序可以事物的重要程度为依据排列,以事物的宏观、中观、微观为依据排列,以事物发展的经过、步骤、流程为依据排列,也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为依据排列。有了这样排列的序,事物结构的“骨韵”和逻辑的“脉络”才能得以显现,逻辑性才能获得彰显和澄明。


三、创新性


创新性是教学成果奖的本质特征。“创新是对事物的属性、关系、规律的新发现新运用”,它是教学成果奖的价值标高和价值灵魂,也是教学成果获奖最本质的考量、第一位的指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评审标准就明确要求“有创新和发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赋分分值为理论创新10分,实践创新10分。因为创新表征成果的内涵品质,彰显成果的质量水平。


教学成果奖的创新可分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二者区别如下:理论创新是组织概念和判断,“属于想”,是形而上的指导,发挥着观念引领、理论指导、行为准则的作用;实践创新是组织实体与活动,“朝向做”,是形而下的践行,是一个把思想、理论结构转换为行动模式的过程。教学成果奖理论创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为着某项成果而即时创生的一种理论。真正的单独实现的理论创新是非常难的,概率极低,即使实现了也难以被快速接受和认同。我们认为,教学成果奖的理论创新实际上是选准了成果背后指导和支撑的理论,这种理论从一开始就为成果的培育、建构和呈现提供了实践的路标,创生了基本的理路,开具了治理的“处方”,梳理了实施的路径,赋予了呈现的依据,成果的培育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自觉培育。所以教学成果奖的理论创新其实就是理论匹配的精准、适切和成果呈现时解释的圆融。它是理论应用的创新,而不是独创理论的创新。换言之,当我们把一种理论与教学成果结合到非常精准、适切、圆融的程度,这就是一种难能而可贵的高品质创新。实践创新是指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整合思维能力解决复杂的教学问题、为学生赋能的过程,通常指办学实践过程的环节、要素、方法、模式等方面的具体创新,是教学成果奖申报的“根”和“源”。


四、实效性


实践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和基础,而实效性则是教学成果奖的实用化标志,也是其得以实现的坚实基础。因此,教学成果奖的培育过程实质上是教学实践主体力量的运用与展现,是主体实践能力具体化、外在化和实际化的体现。教学成果奖的实践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源于实践。所有教学成果奖都是教学实践的直接反映和成果。无论逻辑结构多么严谨精妙,创新点多么显著,都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脱离了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教学成果奖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实践是成果的根基、源泉和立足点,只有实践取得成功,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教学成果。二是实践效果。教学成果奖具有树立典范、引领方向的作用,这种作用源于其实践的成功和有效性,它“拓展实践范围、增强实践功能、创新实践方法、体现实践水平、提升实践效率、解决实践问题”。如果教学成果奖缺乏实用性或未能取得实际效果,那么它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只有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才具有示范意义、标杆作用和可推广性。


发布于:2024年10月25日 09:06:5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