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实践:职业院校“365”教学模式在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中的构建与反思之旅
一、精心选题与高效团队构建
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的“校级—省级—国家级”逐级竞技体系中,每一环节都如同精细的雕琢,旨在筛选出最耀眼的教学成果。整个备赛过程可以细化为三大关键阶段:首先是教学蓝图的精心绘制,即教学方案的设计;随后是教学艺术的实践演绎,涵盖样片的创意策划、密集训练及实施报告的完善;最终则是教学风采的真实记录,通过教学实录及全面材料的提交,展现团队的教学魅力。在这一系列精心筹备中,教学方案的设计不仅是基石,更是决定最终作品高度的核心所在。其中,精准选题如同点亮灯塔,为整个项目指引方向;而高效团队的组建,则是汇聚智慧与力量的源泉,团队成员间的默契配合与专业素养,共同塑造出作品的灵魂与深度。因此,选题与团队组建不仅是备赛的起跑线,更是通往胜利的关键一步。
1.选题策划的深度考量
在构思一篇文章或一项参赛作品的选题时,我们面临着塑造内容灵魂与价值核心的重大任务。选题的过程需经过深思熟虑,力求达到“四要素与三特性”的完美结合。四要素包括:价值性,即选题需紧贴岗位实际需求与行业未来趋势,并具备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价值;内涵深度,要求选题能够触及国家发展的宏大议题,如国家大计、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生命健康等,展现出深远的意义;挑战性,正视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实操困境、评价难题及资源限制,如设备成本高昂等;以及基础性,确保所选课程已具备一定的建设底蕴,如在线学习平台、智慧教学空间、先进实训室等硬件设施,以及课程改革与教学经验的丰富积累。而三特性则强调选题的专业导向、实用价值以及创新引领。专业性自不待言,是选题立足之本;实用性则要求选题能够切实解决教学或行业中的实际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选题需融入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的前沿元素,体现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与积极响应。具体到本案例,选题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关于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战略部署,不仅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更是主动参与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通过这一选题,我们旨在探索婴幼儿照护教育的创新路径,为构建更加完善、专业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贡献力量。
2.团队组建
比赛方案规定,由实际承担参赛课程或相关课程教学任务的3~4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重点考察团队针对某门课程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评价与反思的能力。可以说,人是比赛最根本的因素,每一位教师的表现都会影响团队的发挥,因此团队的组建至关重要。优质的教学团队应是爱岗敬业、综合能力强、结构合理的校企联合教学团队。由于参赛是一个漫长的、需要持续投入体力、精力与脑力的活动,因此团队成员必须富有教学热情,要有强大的内驱力和顽强的意志。另外,在能力结构方面,既要有在专业领域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又要有实践经验丰富、能解决生产实践难题的行业企业能手;既要有具有创新意识或擅长某个领域的青年教师,又要有已取得高级职称的资深教师,形成梯队优势互补。本案例中,教学团队由3名女性和1名男性组成,教龄分别为25年、15年、8年、3年。其中一人为专业带头人,有副高级职称,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第九届理事会0~3岁儿童托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一人为中国人口与研究中心托育政策实验基地核心成员,一人为省婴幼儿照护与早期发展行业协会讲师,一人为持有护士执业证的保健技能人才。团队中“双师”比例达100%,结构优、能力强,体现老中青“传帮带”精神。
二、“33653”作品设计
某职业学院早期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婴幼儿生长发育”共32学时,在一年级上学期开设,生物学、护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课程。该课程通过讲解婴幼儿成长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与保健措施,能够科学规范地开展婴幼儿日常生活照护、保健照护和安全照护等,掌握早教托育教师岗位的必备技能。按照比赛要求,团队选取模块二“照护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中的项目二“1~3岁幼儿生长发育照护”(共16学时)为作品进行参赛。“33653”作品设计是指“3”个重构、“365”教学模式、“3”个评价。
1.3个重构
(1)基于学情精准研判,重构三维目标
精准的学情研判是有效教学的基础。通过作品分析、问卷调查、访谈、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专业特性等进行记录分析,形成学生整体与个体情况数据,反映学习者特征。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早教托育机构指导教师、课程顾问等,这类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之一是科学保教能力,要具备丰富的婴幼儿教育知识和熟练的照护技能。此外,加强师德修养是社会对早教托育教师职业素养的必然要求。基于学情,结合岗位需求,教学团队为本模块教学设置了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制定具体化、可评可测的教学目标。其中,“形成高尚的教育情怀和职业道德素养”列于首位。
(2)以“知—行—信”为主线,重构教学内容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要求,重构参赛教学内容。
本参赛作品以“知”晓岗位责任—践“行”岗位任务—养成职业“信”念为主线,融入“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培训,育训结合、课证融通,重构教学内容,分为饮水、餐前、就餐、刷牙、如厕、午睡、穿衣照护、安全救护等8个工作任务,并对每一个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包括知识学习要求、工作训练要求、师德素养要求,形成岗课赛证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图1)。
图1 教学内容重构
(3)以“责、德、乐”为主线,重构思政教学体系
幼儿照护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责任、担当与事业。通过课前学情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存在专业意识模糊、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本案例教学内容对接托育教师一日生活照护岗位技能,以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来培养学生;与“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相接轨,在实现课证融通的同时,将课程思政贯穿始终。具体表现为:以“育幼为责、护幼为德、爱幼为乐”为主线,将“教育责任、劳动精神、合作精神、奉献精神、服务意识、教育情怀”等思政元素通过课前任务推送、榜样力量带动、热点新闻思考、教师言传身教、学生讨论分享、练习实操、课后任务延伸、开展社会服务等方式融入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中,让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图2)。
图2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课前:感受职业责任。教师在蓝墨云平台上发布学习任务,如学习古今中外师德典范先进事迹,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形成职业责任感,渗透正确的教育理念。
课中:养成职业行为。育人爱为先,每节课伊始都要开展“爱的教育”,每个学生表达自己在教育理念与师爱方面的学习感受;再到要点分析,在实操指导过程中融入“浸润师德主题”“师德凝练”等活动,强化“五心”(关心、耐心、细心、热心、责任心),引导学生体会教师对幼儿的爱(亲密、平等、发现、期待、宽容、深沉)。
课后:树立职业信念。要求学生录制岗位工作操作视频,优化“仪态、语言表达、自信心、亲和力”等教师职业素养,将学习成果制作成可视化作品,进行分享交流,强化服务意识。
综上,从课前、课中到课后,始终围绕师德主题,引发学生思考每一项操作流程中的师德内涵,寓“儿童为本”、尊重关爱幼儿的教育情怀和价值观于其中,感受岗位责任,学做相辅、知情相融,达成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2.创新“365”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理念,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按照可操作程序形成的教学活动范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重复性和可操作性。本教学以行动导向为教学理念,以早教托育机构的岗位工作为出发点,通过岗位工作任务,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强调学生的“行动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协同培塑。以三维目标引导学生遵循幼儿的年龄与发展特点,在保育的同时将教育元素融入生活的各环节中,树立“育幼为责、护幼为德、爱幼为乐”的职业情怀。在目标引领下,依据“教学内容岗位化、核心素养人文化、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过程情境化、考核评价多元化”等教学改革思路,采用“行、感、思、探、做、知”六步教学流程。三维目标是方向,六步教学是路径,五化是保障,三维、六步、五化简称“365”教学模式(图3),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图3“365”教学模式
“365”模式中的六步教学流程如下:
(1)行:课前,教师在云平台发布1~3岁幼儿生长发育指导相关学习资源,包括幼儿照护学习资源和师德典范学习资料。同时,发布学习任务:分组讨论师德精神;预习课时内容,完成课前知识测验,提出问题。学生在这一流程中发现问题,教师则通过学生提交的学习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教学难点,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2)感:每个任务学习伊始,开展“爱的教育”。学生课前通过自学了解的师德事迹,就其中体现的教育理念与师德,发表自己的感受和启迪。
(3)思:从“感”环节中提及的教育理念出发,以案例情境导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其学习探究的兴趣并展开思考与讨论。随后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新知讲解。
(4)探:教师示范操作、联结理实。对教学重点进行解析,引导学生深度探究。并针对知识点进行线上理论答题,学习新知识点后进行当堂测验。
(5)做:在教师的带领下突破难点,学以致用。创设工作岗位情境,让学生分组模拟实操,总结分享体会。
(6)知:利用云平台开展自评与组内互评、企业导师/幼儿家长评价,最后由教师点评和总结,发布延伸任务。课后,学生通过实训巩固和拓展知识,将自己的实操视频上传UMU互动学习平台,进行AI分析评价;此外,教师将家长手册、操作指南等学生学习作品上传到课程公众号、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践行家园共育,服务社会。
通过“行、感、思、探、做、知”六步教学,有效衔接教学和实际工作任务,强化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使学生先成为一个有爱的照护者,再成为一名有专业能力的教育者,进而获得对幼儿教育工作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3.3个评价
围绕着“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以个人、小组、任课教师、企业导师、幼儿家长等为主体,通过评价量表和学习平台,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数据采集和生成,并实时向师生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的行为方法。
(1)全方位评价
教学评价设计充分体现多元化特点:考评主体多元化,既有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又有幼儿家长评价;评价方式多元化,有纸质的任务工单、信息化平台测验、现场模拟考核,也有录制视频再进行AI分析;评价内容多元化: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操能力的提高、师德素养与自学能力的提升进行对标评价。
(2)全过程评价
教学评价由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其中,加大过程性评价得分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收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表现全过程资料。课前,通过在云平台上发布相关课程材料让学生预习,并进行课前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自学能力。课中,对标“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要求的岗位能力,围绕操作规范和师德素养两大方面开展理论答题和实操评价,既有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校内外双导师点评,也有来自幼儿家长的感受评价。课后,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可视化作品展现,如制作家长指引、家园共育手册、多媒体作品,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情况;同时,通过信息平台,如UMU互动学习平台,借助AI手段分析学生的职业素养。综合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收集的评价数据,通过平台整合,形成学生个人的学习评价档案。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目标、优化进度与改善教学行为等。
(3)探索增值性评价
职业教育生源多元化。教学过程中,学习对象的理论实践基础不一,学情有很大差异,因此应探索增值性评价的实现路径,尊重学生不同的胜任需求。聚焦教育情怀培育的教学,关注每个工作任务学习前后学生的成长,不仅强化学生课堂表现、小组合作表现、作业情况等过程考核,还健全综合性评价,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以增值性评价、综合性评价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与进步,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三、赛后反思
1.教学成效
在“365”教学模式下,学生习得了幼儿照护岗位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形成了高尚的教育情怀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1)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目标达成
本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在教学内容岗位化、核心素养人文化、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过程情境化、考核评价多元化的“五化”保障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实现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表现如下:
第一,真学真做,岗位知识内化。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并做知识测试,课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薄弱点进行重点解析,结合实际操作巩固内化。知识抢答、课后理论测评等结果显示,学生知识学习进步大、成效佳。
第二,交流共享,提升岗位能力。仿真情境有岗位操作、组间互评分享智慧、小组合作项目化作业等多种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的实操技能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与提升。
第三,将思政素养有机融入教学,实现知情相融、重德重能。学生从害怕带孩子到喜欢孩子,从面对孩子哭闹感到不知所措到能够耐心陪同引导,形成了“早教教师以德为先”的观念,铸就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关爱儿童、热爱保教工作、具有保育实践能力的早教教师队伍,符合社会的期望,达到一线单位的用人标准。
(2)任务驱动有效激励,确立专业思想
本案例包含8个任务,每个任务都包含两个要点,即会做、能教。指的是作为未来的早教托育教师,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幼儿照护技能,更要担负起对幼儿的教育指导职责,引导幼儿从生活中习得经验、增进能力,这是教师专业性的重要体现。学生以科学育儿、护航成长为己任,在“如何教”任务的引领下,将学习所得转化为具体的方法指引,通过行业协会、小红书、公众号等平台向社会传播,得到幼儿家长、行业专家等多方好评,关注率、点赞率高。这些以专业技能服务社会的举措,彰显出早教托育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学生的情绪从畏难、退缩转变为充满自信与成就感,感受到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又有助于提升其职业认同感,坚定专业思想。
2.不足与改进方向
本案例的不足:第一,融入智慧托育模式的虚拟仿真教学交互系统有待开发。现阶段教学同时使用多系统、多平台,根据内容,分别选择相应的系统,不便于教学过程中资料的收集分析。第二,增值性评价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落实。本案例关注学生工作任务学习前后在职业能力、综合素养方面的成长,探索增值性评价,但未成体系,其信度、效度有待进一步检验。
改进的方向:第一,后续将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开发融入智慧托育模式的专属平台,该平台既能与本专业的教学需求相匹配,同时也能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发展智慧托育新业态的要求,创新“互联网+托育”服务。第二,建构增值性评价模式。形成包含测评指标、科学多元的评价工具与实施模式的测评方案,贯彻落实尊重差异、强调发展,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培养目标。
3.主要建议
教学能力比赛旨在“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改”。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通过比赛推动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实现教材与教法的改革。教师、教材、教法分别对应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三个核心问题,最终落实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上。
(1)构建多元化教学创新团队,全面升华教师综合素养
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征途中,教师不仅是变革的先锋,更是其核心驱动力。依托教学比赛的舞台,我们精心汇聚了一支跨越年龄、专业、职业成长阶段的多元化教学团队,他们虽背景各异却志同道合,形成了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老中青”传承体系。这一团队通过深度参与比赛的每一个环节——从研究、准备到实战,经历了教学理念的不断碰撞、教学设计的反复推敲、教学实施的细致打磨以及教学评价的精准优化,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与相互促进。这一过程,不仅是教学技艺的精进之旅,更是教师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的宝贵契机,为教学创新团队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学比赛的另一重深远意义在于它推动了实践教学体系的革新。我们强调实训教学内容与真实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确保学生能够在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中掌握关键技能。为此,参赛教师们深入企业一线,开展广泛调研,紧密跟踪行业动态与技术进步,不断修订和完善课程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专业实践水平,还促进了他们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提升,使教师能够更加灵活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此外,教学比赛还激发了教师自我反思与专业成长的动力。在备赛与参赛的过程中,教师们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效果,积极寻求改进与创新,从而有效提升了自身的信息素养与教科研能力。他们的教学评价屡获佳绩,教科研项目也频频获得立项认可,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整个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鼓舞与鞭策。综上所述,教学比赛不仅是一场技能与智慧的较量,更是一次教师综合素养与教学创新能力的全面升华。通过这一平台,我们成功构建了一支多元化、高水平的教学创新团队,为实现教育事业的持续繁荣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2)重构教学内容生态,创新教材形态与教学资源
教材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基石,其改革与课程建设相辅相成,共同解答“教什么”的时代命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职教20条”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鼓励探索新型教材模式,如活页式、工作手册式,并配套构建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库,确保教材内容紧跟时代步伐,每三年进行一次全面审视,针对专业领域的信息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进行即时动态调整。在此背景下,我们致力于将岗位需求、产业升级、行业趋势深度融合于教材内容之中,通过融通岗、课、赛、证四大要素,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性重构与优化。教材内容的选取紧密围绕行业转型升级与信息技术前沿,确保其实时性与前瞻性;在体例设计上,我们强调职业工作特色的凸显,灵活适应任务驱动、项目案例、情境引领等多种教学模式,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任务工单等为教学单元的构建基石,形成层次分明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地,我们突破传统纸质教材的局限,创新性地开发了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教材。这些教材不仅保留了文字、图像、图表等传统元素,更在此基础上丰富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如操作微课、动画视频、虚拟仿真实训案例、互动试题库及多维度评价指标等,形成了线上线下、动静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材料体系。借助教学能力比赛的契机,我带领团队成功编撰了针对托育照护工作岗位的活页式教材,实现了教材内容的动态化与灵活性,使其能够随教学需求灵活增减内容。同时,我们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小红书App)、公众号、UMU等互动学习工具,广泛发布这些数字化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促进泛在学习模式的普及,确保学习过程的连贯性与高效性。这一举措不仅有力推动了“工学交替、理实一体”教学理念的落地实施,更为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贡献了新的实践样本。
(3)重塑教学范式,引领课堂数字化转型
在“职教20条”的引领下,我们积极响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时代召唤,致力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度革新教学方式方法,推动虚拟工厂等前沿学习空间的构建与普及,这一理念与教学能力比赛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在此过程中,我们聚焦于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课堂革命的推进,具体策略如下:首先,我们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新理念,以及“即时反馈、课堂达标”的教学目标导向。通过引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色扮演、模拟操作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我们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共同构建“活力四射”的高效课堂,以此推动教学方法的根本性变革。其次,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难以触及、视觉受限、难以重现”的难题,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强大力量,特别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前沿技术,开发了一系列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这些系统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还通过智能化的课堂体验,有效解决了标准化演示、职场情景模拟等难题,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最后,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学评价在教学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因此,我们致力于深化评价体系的改革,充分发挥其在诊断问题、引导方向、激励进步与持续改进方面的独特作用。我们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从课前准备到课中互动再到课后反思,力求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同时,我们还积极探索增值性评价方法,以更加科学、公正的方式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