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之获奖教学模式解析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影响国民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关键。随着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已经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本文给大家分享两个高效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
一、诱导式教学模式
诱导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是引导学生进行“感受—感知—感悟”。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直接给学生输出知识,诱导式教学与之不同,它不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构建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反应。
诱导式模式的教学步骤包括:设置情境、操作体验、感知问题、以及情感交流。教师运用多种手段,逐步引导学生体验问题情境,获得深刻的感悟,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一)设置情境
情境的设置必须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契合,让学生容易接受,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可以采用视频、图片、师生生生对话、实际案例等多种方式来创设情境。
情境的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行为反应极为关键,它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情绪,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和参与质量。
(二)操作体验
如果情境不足以引发情感体验,就需要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来弥补,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小品表演、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心理训练等课堂活动,在互动中体验情感。要注意的是,活动设计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避免出现有学生被边缘化的问题,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安全和心理承受能力,避免过度刺激。
(三)感知问题
亲身体验是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在学生体验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问题,比如“如果你是情境中的人物,你会怎么做?”“这个情境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发表意见、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的内涵。教师倾听学生的观点,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观念和行动倾向,纠正片面和极端的看法。
(四)情感交流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分享、全班讨论、情感日记、角色扮演反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倾听他人的观点,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通过情感交流环节,让领悟到更深层次的道理,构建起自己的意义体系。
二、分享-体验-内化教学模式
分享—体验—内化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的教学方法。该模式通过创设情境,以教师为引导者、学生为主体,以内隐知识为基础,通过分享交流促进学生的知识重构和能力内化。
以下是该教学模式的详细步骤:
1. 教师利用多媒体、实物、故事、案例等多种手段,设计一个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并确保情境具有真实性、相关性和挑战性。
2.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角色扮演、情感日记等方式,让学生在情感上投入,体验情境中的情感变化,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适时给予支持和引导。
3. 组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演讲、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想法和经验,促进知识的交流和碰撞,营造一个开放和包容的交流氛围。
4.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比如写反思日记、进行自我评价、讨论感悟等,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分享和交流,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价值观。
5. 教师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汇报,对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行总结。再引入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案例等拓展性材料,拓展学生的视野,将学到的知识与更广泛的背景联系起来。
6.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可以制作思维导图、进行案例分析、编写学习报告等,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体验整合,形成系统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表层。
7. 设计实践活动,比如项目研究、社区服务、模拟实验等,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并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相匹配,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体验到知识的实际价值。
8.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可以反思实践过程、总结学习成果、制定后续学习计划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全部内容了,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帮助,获取更多比赛备赛方法,请查阅众师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