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的项目解读
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之“行走的思政课”,其核心是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当方式,为学生搭建起了从理论到实践、从认知到行动的桥梁,让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时,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在实践中锤炼思想、坚定信念、提升素养。
“行走的思政课”这一实践教学模式有三个核心特征:
1.活动要有体验性。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在直观感受与实际操作中激发深度思考。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更真切地理解社会现象,获得比书本知识更为鲜活、深刻的感悟。它不仅促可以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内化,还能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内容要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结合。实践活动不能孤立存在,而是要紧密围绕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与核心内容展开。实践活动无论是作为理论知识的验证平台,还是作为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都旨在加深学生对思政课价值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学生通过实践中的观察、讨论与反思,能够将课本上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认知,进而形成对思政课所倡导价值标准的深刻认同与坚定信念。
3.评价体系科学且全面。“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参与过程的动态性,决定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考试成绩为主的的单一评价方式难以胜任。因此,需要构建一套既能反映实践活动丰富性,又能准确衡量学生参与度与成果多样性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要涵盖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还需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比如观察记录、自我反思、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及社会反馈等,以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和有效性。
“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设计,通常有以下特点:
1.课程结构:课堂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在“行走的思政课”中,课程结构的设计要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与互动性。课堂教学不应局限于传统教室之内,而是要引入“大思政课”的概念,将国家发展、社会变迁、时代精神等宏大叙事融入日常教学之中,让课堂成为连接理论与现实的桥梁。同时,挖掘学生身边的鲜活故事,以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让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大课堂中深化理解
社会实践是“行走的思政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特点,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实地考察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亲身体验国情民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3.课程内容:强化实践导向的教学设计
课程内容方面,“行走的思政课”重视教与学的实践性向度。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形成良性循环。
4.课程评价: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要既注重学科知识掌握,又关注情感、态度、能力及相关言行表现。围绕课程议题展开,评估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学习效果,还要特别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现出的综合素质。同时,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实现评价的多元化,从多方面汇总信息,最终获得更客观更有价值的评价结果。
以上是全部内容了,欲获取更多比赛信息,请查阅众师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