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革命在高职:实践主体与策略路径”

24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一、课堂改革的引领者与核心力量:


1.教师角色解析


教师的中枢地位:在高职教育的课堂变革浪潮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这场革命的引领者与核心实践者。其教育理念、教学水平及教学热情,如同灯塔一般,指引着课堂改革的方向,并深刻影响着教学成效与学生学习体验。

理念引领:从传统到创新的跨越:当前,部分高职教师面临的首要挑战在于教学理念的滞后。要推动课堂革命,教师需率先更新观念,摆脱传统束缚,深刻理解并拥抱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即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能力升级:技能与方法的双重革新:为应对课堂革命的需求,教师还需不断提升自我,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前沿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实践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习边界,提升教学质量。

态度重塑:热情与信心的双重激发:面对课堂革命中的种种挑战与不确定性,教师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心,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积极参与课堂革命的实践与评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推动课堂改革向纵深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在高职院校课堂革命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理念更新、能力提升和态度重塑,教师将成为推动课堂变革、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关键力量。


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发展,为推进课堂革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一是强化思想理念引导,以培训、研讨、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认知,提高学生对课堂改革的认识,引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的课堂教学观;二是加强能力培养,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指导、辅导、示范等服务,提高教师对课堂革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培养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手段拓展课堂教学资源的能力,培养教师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实践式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三是进行态度调整,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激励、奖励、评价等机制,激发教师对课堂革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克服课堂革命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积极参与课堂革命的实践和评价,主动寻求课堂革命的改进和创新。


2.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革命的直接受益者,也是课堂革命的主要推动者。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水平、学习态度等,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直接决定着课堂革命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强调高职学生在课堂革命中的主体地位,分析其存在的差异和需求,提出促进学生个性化和自主化学习的建议,是推进高职院校课堂革命的重要内容。当前,高职学生在课堂革命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差异和需求:一是知识基础差异,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能够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既能满足高水平学生的深入探究和拓展创新,又能帮助低水平学生补缺强基和提升进步;二是学习兴趣差异,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各不相同,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能够激发不同兴趣的学生,既能保持高兴趣学生的持续关注和积极参与,又能增强低兴趣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有效吸收;三是学习方式差异,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各有特点,有的喜欢通过听讲、阅读、笔记等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有的喜欢通过实践、讨论、合作等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能够适应不同方式的学生,既能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又能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和评价。


针对这些差异和需求,高职院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学生个性化和自主化学习,为推进课堂革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一是尊重个性差异,开展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不同方式的学生个性化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二是培养自主意识,开展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培养不同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知识和技能,主动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质量。三是提供自主支持,开展以教师为主导、以同学为协作、以社会为资源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为不同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支持和服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得到与同学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得到社会的参与和反馈。


3.管理层


管理层是课堂教学的保障,是课堂革命的重要责任者,也是课堂革命的有效推动者。管理层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管理服务等对课堂教学的状况与环境有很大影响,对课堂变革进程与品质也有直接作用。所以,要理解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课堂变革中的重大职责,分析其承担的角色和任务,提出优化管理机制和服务保障的建议,是推进高职院校课堂革命的重要内容。当前,高职管理者在课堂革命中承担着以下主要角色和任务:一是规划者,负责制定高职院校的教学发展规划和目标,明确课堂革命的方向和重点,协调课堂革命的资源和力量,为课堂革命提供顶层设计和战略指导;二是组织者,负责建立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和机构,为课堂革命提供组织保障和协作平台;三是监督者,负责制定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标准和体系,明确课堂革命的效果和质量,协调课堂革命的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为课堂革命提供监督保障和反馈机制;四是服务者,负责提供高职院校的教学支持服务和激励政策,明确课堂革命的需求和困难,协调课堂革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为课堂革命提供服务保障和激励措施。


针对这些角色和任务,高职院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管理机制和服务保障,为推进课堂革命提供有力的管理支撑。一是完善规划制度,通过开展广泛的调研、征集、论证等活动,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发展规划和目标,明确课堂革命的总体框架和具体步骤,为课堂革命提供清晰的指引和依据。二是优化组织结构,通过建立灵活高效、协调统一、权责明确的教学管理组织和机构,明确课堂革命的各级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为课堂革命提供顺畅的沟通渠道和协作模式。三是创新评价方式,通过制定多元化、动态化、开放化的教学评价标准和体系,明确课堂革命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为课堂革命提供客观公正、及时有效的评价信息和反馈意见。四是强化服务功能,通过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教学支持服务和优惠政策,明确课堂革命的需求和难点,为课堂革命提供优质高效、贴心周到的服务内容和措施。


二、课堂革命的实践策略


1.创新课堂教学思路


在推进高职院校课堂革命的过程中,创新课堂教学思路是前提和基础,也是关键和核心。传统的课堂教学思路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主导,以知识为导向,以讲授为基础,这种思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也不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思维定势,树立新时代的课堂教学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思路。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思路。要求把学生的需求、兴趣、能力等作为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优势,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二,以教师为主导的思路。要求把教师的作用、水平、态度等作为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核心和关键,发挥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关注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激励策略,提升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水平。


2.积极拓展革命范围


在推进高职院校课堂革命的过程中,积极拓展革命范围是途径和手段,也是效果和质量。传统的课堂教学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缺乏资源和渠道,在课程设置上,很难使课程内容与形式得到充实,也很难使课程的广度与深度得到提高。所以,高职教育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模式,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深化产教融合等方法,拓展课堂教学的范围和空间,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第一,利用信息技术,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课堂教学的异地同步、异步互动,为课堂教学提供多元化的资源和形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慧课堂、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异步、个性群体等多维度的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方式下参与课堂教学,获取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运用智能分析、个性推荐、自适应调整等技术手段,提供智能辅导、个性化服务、自主评价等教学服务,实现针对性、有效性、反馈性等多层次的教学支持,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水平、进度等因素进行个性化和自主化学习。


第二,深化产教融合,即深化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的合作关系,打破课堂教学的校内外隔离,实现课堂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服务社会,为课堂教学提供真实化的内容和场景,为学生提供应用化的技能和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稳定持久、互利共赢、多方参与的产教合作机制,构建校内外一体化、专业领域多样化、层次结构合理化的产教合作平台,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课程内容与企业标准、教师队伍与企业人才等多方面的对接和融合。同时,要开展项目驱动、案例引导、竞赛激励等方式的产教融合活动,提供真实问题与解决方案、真实环境与操作设备、真实任务与评价标准等产教融合资源,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接触到真实的行业情境和企业需求,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积极回应科技发展与产业升级,维持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的先进性,并构建一个动态的调节机制,这样才能确保教育改革的质量。可以利用构建专业群发展状态调整平台、构建动态职业技能点和综合素质点集合、创建动态调整的教学模块等方式,对专业、课程、教学单元等方面展开动态调整。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不断推动课堂革命的发展。


首要任务是构建一套全面的学科专业群发展监测机制。从宏观视角出发,通过定期实施的产业调研,精准捕捉行业发展的最新脉搏,深入分析其演进趋势,进而将人才需求的微妙变化精准映射到专业群结构、培养规模、质量把控及教学内容等关键领域。该机制将深度融合专业群的构成架构、招生规模调控、就业质量评估、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资源共享效率等多个维度,实现对专业群与产业发展契合度的即时监控与动态调整,确保专业群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实现其全生命周期的持续优化与发展。


其次,需构建一个灵活多变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集成体系。在中观层面,基于详尽的产业调研数据,明确各岗位的具体职责与人才能力需求标准,进而从知识框架、能力体系及道德品质等多维度进行综合梳理,形成一套可灵活调整的职业能力要点与综合素质要素库。该体系以岗位任务或实际操作为核心,巧妙融合所需技能点与综合素质点,构建成若干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职业能力与素质模块。基于这些模块,设计并开发模块化课程资源、专业技能实训及综合素养提升课程,配套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内容的动态调整与持续优化。同时,在教学活动层面,围绕职业能力点与综合素质点,构建并持续优化教学模块,确保其内容的先进性与适用性,为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奠定坚实基础。


发布于:2024年10月15日 10:24:1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