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课程建设,这样做共容易立项!
专创融合是以专业为基础,从人才培养目标、理念、路径、方法、手段、内容等多个方面,将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相融合,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它必须具备原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真正的创新应该是能够针对现实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且具备实施的可行性。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际上是在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践问题。
专创融合教学的核心特点包括:
1. 跨学科整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融合,形成有机的学习体系。
2. 实践导向:强调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创新意识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4. 专创融合教学强调的不仅是学科知识的获取,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核心目的是培养具有全面发展能力的现代人才。
一般来说,“专创融合”课程建设过程中,以下方面的内容不可或缺。
一、课程定位
介绍本课程在改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比如XX课程是XX专业的一门还在那也核心课程,在专业设置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围绕XX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创新素养,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综合性人才。
二、教学目标
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该重点突出专创融合的思维方式,明确专业目标之外的创新创业教学目标,使双创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可以先设定课程的总体目标(也就是课程标准上的目标),之后再对各知识模块又单独设置细化目标,每个细化的模块教学目标里都要包括融入创新创业元素的知识目标、态度目标、能力目标。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重构也要体现“专创融合”特点,将创新创业理念、知识与专业课内容有机融合。
一是要对接产业发展,既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内容支持,又为技能培养和考核提供实训平台。
二是要对接创业比赛项目,让学生体会经营决策、市场定位、商业模式、财务决策等创新创业关键环节的系统性,知道“怎么创”。
三是要对接真实创业项目,让学生开展真实项目运营,进行商品推广与销售,鼓励学生“敢于创、乐于创”,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增强自信心。
在在厘清课程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专业技能和挖掘双创教育资源的双重基础上,明确二者有机融合的关键领域与契合点,也就是明确“专创融合”点。
例如,在讲授“市场营销策略”知识时,可以将“创新型企业家”作为分析的焦点,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类企业家的市场洞察力、创新营销策略和推广活动,增强学生对市场创新实践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创业兴趣和动力。这能为学生毕业后加入创新型企业从事市场营销工作或独立开展创业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四、课程思政
可以采取“知识要点+实践案例+思政元素”的模式,将专业关键知识点与创新创业实践案例结合,隐性融入思政元素,潜移默化进行时代使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实现实践与思政的双向联动育人。
五、教学设计与方法
“专创融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其创新点通常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优质微课、慕课、在线开放课等线上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混合项目式教学,结合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是组建跨学科的教师团队,实行跨学科教学。“专创融合”课程建设需要有一支具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师队伍,来实现跨学科教学,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带领学生对复杂问题进行全方位、深入的解读、分析和解决。同时,跨学科教师团队还能帮助学生跳出自身所学学科的框架,形成跨学科思维,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同时聘请聘请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也是师资建设的重点。
三是基于市场需求,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程中。授课教师要将创新创业与专业、行业与产业进行有效衔接,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知行合一,让学生在课程实践中不断练就自己创新创业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构建“专创融合”多元评价体系。采用过程化、多元化评价指标。例如,将课程成绩划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学生自主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优质线上教学平台学习,占总成绩的20%。二是学生的平时表现成绩,占总成绩的50%。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量化打分的方式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学习态度、学习状况以及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过程性的跟踪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实践与创新精神。三是学生的项目实践成果和项目结题报告,占总成绩的30%。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能够保证考核的全面性、过程性与合理性。
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可以参考这几个方面:
1. 创新能力:评估学生在项目实践时所展现的创新思维和创意产出能力,包括对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的提出和应用等。
2. 跨学科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对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解程度,以及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进行有效整合和应用的能力。
3. 沟通协作能力:评估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与其他同学和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合作的能力,包括表达、倾听、团队合作等。
4. 解决问题能力:评估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施方案和评估效果等。
5. 实践应用能力:评估学生将创新方法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包括创新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的开发等。
6. 持续学习能力:评估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包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适应等。
六、实施成果
建设成果可以体现在课程建设的每一个方面。这里主要列举几点,一是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这一点证明了学生的思维具有了灵活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二是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融合的特点增强了,这一点体现在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并且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三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增强,这一点体现在学生的创新发明和创业成果上。四是丰富了教学成果和教学资源,这一点体现在课程和教学团队评优上面。要注意的是,每一点的成果都需要用详细的数据来作证,以增强说服力。
以上是全部内容了,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