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教学比赛获奖团队学备赛,包有用的!

34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每一届教学能力大赛都是高手云集的竞技场,要想在这场角逐中脱颖而出,高效的备赛计划至关重要。荣誉往往是教学团队紧密合作、教学素材丰富多彩、课程内容新颖独到,以及教学方法现代化创新共同促成的结果。

从组建一支具有多样性的教学团队,到设计出一系列优质的数字教学资源,从整合课程内容到创新教学方法,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心雕琢,才能确保参赛项目具有突出的竞争力。

一、影响比赛作品质量的“硬性”条件

1.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的和专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参与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是一项长期、密集和劳动强度大的挑战,这要求参赛教师不仅要有热情,还要懂得团队协作、深入思考和产生影响力。一个参赛团队应由2至4名在过去三年内承担过相关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组成,其中至少有一名教师需持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团队的构建应注重两个关键点:一是构建一个结构化的教学团队,涵盖不同年龄、性别和能力层次,实现老中青结合、性别多样性以及专业带头人与行业企业能手的优势互补;二是构建一个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应具备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能力,同时拥有掌握最新技术、工艺和规范的专业知识,比如一个团队里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这种能力结构的团队可以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突破专业边界,将教学项目与创新教育紧密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岗位素养。

2.参赛课程和内容

参赛的课程和内容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它们不仅要展现出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即“两性一度”,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强烈的吸引力,同时易于展示且展示效果佳。

由于每所学校在省级和国家级比赛中的推荐名额有限,因此选择参赛课程时需要慎重考虑其优先级。一般优先推荐专业课程而非公共基础课程,因为公平基础课的推荐名额通常只有2到3个,竞争激烈且难以创新和突出特色。如果可能,能用专业核心课程参赛的尽量不用专业基础课参赛,能用理实一体化课程参赛的尽量不用纯理论的课程参赛。

除此之外,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也要注意。必须要选好连续的12或16学时的比赛内容,切忌机械地切取12或16学时比赛,破坏比赛内容的连贯性、逻辑性和相对独立性。如果呈现出零碎的教学内容,会导致教师不好教,教学效果也自然不会理想。

3.数字化教学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比赛的重要支柱,想要获奖,课程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包括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案例库、线上虚拟仿真资源等。

同时教材和实训设备也是不可或缺的资源,教材资源应包括国家和省级规划的教材、校本教材和灵活的手册等,在介绍时要指明是否由教学团队成员主编,且是否为国家级或省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以及是否符合《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实践教学资源则包括优质的实验室、智慧教室、虚拟实验室、专用实训室和其他特色录播教室等。

4.信息化教学设计

加强信息化教学是扩大增值空间。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情况分析、教学设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即时教学评价与反馈,以及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场景模拟,这些都是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方面,也是参赛团队提升比赛成绩的潜在增长点。信息化教学手段用改好了,是亮点,更是加分点。

二、提高参赛作品竞争力的5个策略

一是理论研究很重要,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设计的质量和深度,团队中需要有成员深入研究各类文件、教育教学理论相关文献、往年获奖案例等,梳理清楚获奖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的思路,为教学设计和答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资料准备的精细度同样关键,材料文档资料要规范、美观、精炼,具有吸引力和阅读性;参赛视频要基于真实教学场景,但需超越现实,展现出吸引力和展示效果,课堂实录要将最优秀的老师、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展示得淋漓尽致。

三是教学设计要精心策划,需要深刻理解比赛规则,确保文本资料的结构和内容符合要求。教学实施报告和教案应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相衔接,同时对教学录像和现场展示进行一体化设计,以满足比赛文件的评分要求。

教学设计要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融入课程内容,同时引入企业实际生产案例,构建以真实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情境,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学过程要特别关注教学组织、教学环境、课程思政、综合评价这四个因素。

学情分析要点面结合,既要有基于学情分析工具(比如在线教学平台)得到的统计数据和比较分析,便于为优化整体教学计划提供决策,又要有包括学习诉求、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在内的学生个性化学习情况展示。

教学目标要从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达成度出发,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教学实施提供方向。教学目标的描述要准确,用具体的动词来描述,比如“熟悉”“掌握”“正确使用”“准确运用”等,让目标的评价标准具体化,更有助于进行教学评价,分析教学成果。

四是无生课堂要强调代入感,无生授课需要展示参赛内容最精彩部分,其要求跟参赛视频类似,源于真实教学但又高于真实教学,要进行预先设计、反复演练、场景迭代适应。

五是答辩环节的准备要注重系统性,答辩准备应具有系统性,包括问题的准备、支撑材料的整理,以及赛前的全面演练。团队成员应提前准备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并准备好相应的支撑材料,确保答辩时能够流畅、有逻辑地回答评委的提问。现场答辩除了考察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之外,还很注重教师的心理素质,一定要通过系统的赛前演练,让团队成员熟悉答辩流程,增强答辩时的自信心和应变能力,展现自信大方的教师职业形象。

以上是全部内容了,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帮助。

发布于:2024年09月26日 16:04:5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