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作品分析,来看获奖选手是怎么解决教学问题的

13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潮中,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技能已成为一种必然。教学能力比赛,考验的不仅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科学性,还包括他们如何巧妙地利用信息化工具来突破教学中的难题,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如何执行合理的考核与评价,包括探索评价的增值效应。这一赛事越来越重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和创新应用。显而易见,精通并有效利用信息化工具,不仅能够成为比赛中的突出特色,更是提升成绩的关键因素。

在比赛中,虚拟仿真技术、3D技术以及VR技术等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已经越来越普遍,很多团队都通过这些技术营造逼真的教学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利用网络远程连线现场师傅、虚拟工厂软件的引用等,突破地域、时间以及硬件条件的限制,有效融合了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成功敲开了获奖的大门。

纵观多个获奖作品,有以下特点值得借鉴。

一、选题方面

(一)选题的内容便于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分析历年获奖作品,可以发现,其选题不仅要适合教学比赛,还要适合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比如将信息技术用于理论讲解、实践操作、重难点解决等重要环节和步骤,让复杂问题简单化,让抽象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二)选题要新颖

比赛的选题要紧跟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特色和现实意义。例如围绕“人工智能”“碳中和”“一带一路”等时事热点,将这些主题与传统知识体系相结合,拓展新的知识内容,让教学与时俱进。

比如2022年的组一等奖作品《奋进新征程 共筑强国梦》《航天文创插画设计与制作》就体现了红色党建和航空航天的时代热点。

(三)选题利于融入行业标准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其课堂教学应以工作任务为基础,而工作任务的选择应有利于行业标准的融入,从而实现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打造“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

二、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

(一)解决设备不足问题

有很多专业的教学需要使用到成本高昂、难以普及的器材或设备,但是一些学校在这方面有所限制,这就给教学的开展带来了困扰。通过电脑仿真软件、VR技术、虚拟实验室等先进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教学器材和设备不足的问题。

例如2021年全国教学能力比赛中的一等奖作品《中国古船三维模型复原实践》,该项目通过VR技术给学生营造了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了解和研究古代船只的构造,表明了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互动性。

(二)提高操作的安全性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创建一个安全的虚拟操作环境,有效规避实训中的安全风险,为解决成本高、危险性高、难度高、污染性高等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冶金、化工、地矿、航空等专业,其操作的危险性和高昂成本,让实操训练的开展变得困难。针对这类情况,相关课程可以通过使用虚拟仿真软件来进行教学。

例如,在2021年一等奖获奖作品《发酵罐典型结构焊接生产》就展示了如何利用虚拟焊接机来进行模拟教学,锻炼学生的焊接能力,为进行真实的焊接工作做好准备。该项目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风险的实践环境,让他们能够在不增加实际危险的情况下,学习和掌握发酵罐焊接的技能,极大地提升了教学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这也是选题有难度的体现之一,把有难度的选题讲出彩,很难不获奖的。

(三)让抽象概念变具象内容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比如动画仿真技术,可以将那些难以直接观察的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利用简明的动画、微课程、3D漫游等多样化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让学生仿佛能够“看到”和“触摸”到这些知识,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例如,在2021年一等奖获奖作品《呼吸系统影像诊断技术》项目就采用了“三维解剖软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软件操作中直观了解并掌握立体的胸部结构,从而做出正确的影像诊断。这种方法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互动性和趣味性,让教学更加生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四)模拟小概率事件

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比如动画展示和虚拟仿真,可以有效地解决那些不常发生但一旦发生则影响重大的事件的展示问题。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铁道、航海和航空等专业领域,能够模拟出机车故障、航海运输挑战、飞机故障等复杂情况。这些模拟不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还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些专业领域中的实际操作。

例如,在2019年一等奖获奖作品《航空大气数据系统维护》就巧妙地利用了动画演示技术来重现场景,辅助教学。该作品通过动画生动地展示了气压高度表在不同飞行阶段的工作原理和特性。这种直观的展示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了气压高度表的复杂功能,还提升了他们的学习体验和理解深度,让学生能够在没有实际风险的情况下,掌握关键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总的来说,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虚拟现实(VR)技术,可以帮助教师突破传统教学中的“三不”限制:无法触摸(如锅炉内部、航空飞行体验)、无法直接观察(如气体流动、管道中的液体、物体内部结构)、难以直观想象(如原子和分子的运动、复杂的动态过程、偶然事件)。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让教学不再局限于理论讲解,而是变得更加生动和实际。通过VR技术,学生可以“进入”机器内部观察其工作原理,或者“体验”航空飞行的过程,这些体验是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提供的。动画和模拟软件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看到气体和液体在管道中的流动,甚至观察到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这些直观的展示方式,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过程,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

当然,并不是所有课程的教学都适合加入信息手段,信息化教学也不是万能的,如果出现技术故障或者教师操作错误,会让课堂局面难以控制。与此同时,如果在一节课中过多使用信息技术,则会给人“花里胡哨”“喧宾夺主”的感觉,因此,为了体现信息化而堆砌信息技术,并不可取,而是需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恰当、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

以上是全部内容了,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帮助。

发布于:2024年09月23日 16:49:1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