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说,这才是申报教学成果奖最重要的步骤!
在申报教学成果奖时,除了确定选题之外,最最重要的一步其实是通读官方发布的文件。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解读一下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工作安排文件,希望能给各位老师带来帮助与启发!
从文件中可以看出,主要的重点还是在奖励范围和成果要求上,后面的申报程序、成果推荐、成果评审就已经是完成教学成果的培育后才需要做的事情。所以下面我们就结合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二等奖教学成果奖案例《服务区域食品产业升级发展成果转化引领的食品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着重讲解一下奖励范围和成果要求方面的内容。
一、奖励范围
奖励范围下共有三点要求,概括一下就是:授予突出贡献者;省部级一等以上;成果形式多样。下面我们逐个进行讲解:
1.授予突出贡献者
从文件上看,授予突出贡献者就是授予在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取得显著成果的集体和个人,重点在于对教学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上。也就是说,教学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一定要全程参与到成果培育的全过程,包括成果的方案设计、论证、研究和实施等,在其中起着主要贡献的作用。比如发表了与成果相关的论文、参与了与成果相关的竞赛、做出了与成果相关的建设等。

在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二等奖教学成果奖案例《服务区域食品产业升级发展成果转化引领的食品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申报书中,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就参与了成果转化引领的食品技术应用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设计和论证,创造性地提出了成果转化引领的食品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理念,实现从产业生产发展需要到产业升级发展需要的转变。并且负责参与了开放式区域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的建设,有效推动了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和中原食品实验室的建立以及“产学研转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成果推广应用辐射效果明显,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
2.省部级一等以上
省部级一等以上是较为概括的说法,实际内容其实是要符合《教学成果奖励条例》的条件,应当获得省级或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及以上奖励。如果是往届的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在没有特别创新和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不能申报。这个《教学成果奖励条例》的年份较早,是1994年发布的文件。但其中的许多内容对现在的教学成果奖评审来说仍然有效。比如第二条: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和第五条:(一)国内首创的;(二)经过2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的;(三)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

从申报书中可以看出,该教学成果是符合这些条件的。它创造性地提出了成果转化引领的食品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产学研转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此外,该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也足以说明它的实用性。此外,该成果的实践检验起始时间是从2016年9月开始,已经过了2年以上的教育教学实践检验,也获得了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省级奖励,在河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影响。
3.成果形式多样
教学成果的形式主要包括研究报告、实施方案、著作、论文、课程资源等。成果中可包括教材(含数字教材),但不能以教材为主要成果进行申报。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已经单独设立了国家教材奖,为了避免奖项重复,所以不再将教材作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的主要对象。如果各位老师在教材上做得比较出色,也可以考虑申请一下国家教材奖。它和教学成果奖一样都是四年一届,不管是奖励力度还是奖金都差不多。

从申报书中可以看到,该教学成果形成了对食品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的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报告,也详细描述了成果转化引领的食品技术应用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方案。还在成果中构建了“研发创新-成果转化-检验检测-孵化生产-进入市场”的成果转化项目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操作和成果转化的平台环境。
二、成果要求
成果要求下则有五点要求,概括一下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特等奖成果要求;一等奖成果要求;二等奖成果要求;实践检验时间要求。下面我们逐个进行讲解:
1.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就是要让教学成果落实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对接前沿技术和产业变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聚焦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此处提到的这些重点领域,其实也恰恰说明了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如果能从这些领域出发,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那么申报成功乃至获奖的几率还是很高的。此外,文件中提到的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也是教学成果提炼的重点。

从教学成果总结报告中可以看出,该成果通过与企业、研究院所等多方合作,将最新的食品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对接前沿技术和产业动态,并牵头成立了漯河食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9所高校科研院所、13家食品研发机构共建国家食品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实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并通过多方共筑的开放式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和“五共”人才培养机制,有效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2.特等奖成果要求
特等奖的教学成果要求是在教学理论上有重大创新,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重大突破,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有突出贡献,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并经过不少于4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检验。也就是说,一个教学成果要在理论与实践并重取得创新与突破的前提下,在国内外都处于领先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的影响才能入围特等奖的范畴。
比如2022年的特等奖项目《模式创立、标准研制、资源开发、师资培养——鲁班工坊的创新实践》就是以EPIP(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为核心,形成了“五业联动”的办学机制,并开发了国际化的专业教学标准,通过竞赛装备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有效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促进了中外教育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3.一等奖成果要求
一等奖的教学成果要求是在教学理论上有创新,对教学改革实践有重大示范作用,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重大成效,在全国或者省(区、市)内产生较大影响,一般经过不少于4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检验。一等奖相比于特等奖来说难度要稍微下降了一些,但也是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的创新与示范作用,虽然仅要求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但难度依然不低。团队成员中最好要有相关人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的理论成果,列举出该成果是如何产生重大成效和影响的,在哪些院校中得到推广,培养了什么样的有效人才等。
4.二等奖成果要求
二等奖的教学成果要求是在教学理论或者实践的某一方面有重大突破,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并经过不少于2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检验。比起一等奖来说难度再次下降了,仅要求在教学理论或者实践的某一方面有重大突破即可,并且教育教学实践检验时间也比特等奖和一等奖少了2年。

从总结报告中可以看出,《服务区域食品产业升级发展成果转化引领的食品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在教学理论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创造性地提出了成果转化引领的食品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理念,突破了传统的产教“对接”模式,实现了从产业生产需要到产业升级需要的转变。并且经过了不少于2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检验,符合二等奖的教学成果要求。
5.实践检验时间要求
实践检验的起始时间要从正式实施(包括正式试行)教育教学方案的时间开始计算(不含研讨、论证及制定方案的时间)。如果教学成果为出版物,就从正式出版的时间开始计算。
从申报书中可以看出,该成果的完成时间是2016年9月,也就是从2016年9月才开始正式实施这一方案。

以上就是关于结合职业教育国家级二等奖教学成果奖案例对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工作安排文件进行解读的全部内容了,如果想获取文中的《服务区域食品产业升级发展成果转化引领的食品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案例的具体内容,欢迎进入众师云案例智库并切换到高职页面,搜索“服务区域食品”查看哟! 服务区域食品产业升级发展成果转化引领的食品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