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计划
特岗计划”政策实施以来,建立并完善了我国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推动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对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乡村振兴,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以及增进民族融合稳定等均成效显著,彰显了政策的多元价值和溢出效应。
(一)缓解了乡村教师的短缺问题
“十三五”以来,“特岗计划”招聘规模逐年递增,从2016年计划招聘特岗教师7万人增长到2019年招聘10万人,招聘规模以1万人/年的速度逐年递增。2020年招聘计划创历史最高,达10.5万人。随着连续多年大力度的特岗教师补充,叠加人口城镇化的合理流动等多种内外因素,各地对特岗教师需求开始有所回落。教育部官网数据显示,各地特岗教师的平均招聘完成率、三年服务期满后留任率均超85%。“特岗计划”政策作为国家对欠发达农村地区教师短缺的创新补充机制,实施范围逐年扩大,数量规模也根据各地当年对教师的实际需求持续有效供给,着力为乡村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新一代青年教师队伍。特岗教师已经成为我国县市乡村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缓解了乡村教师的短缺问题,为乡村教育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的势能,完成了政策所追求的效果。
(二)优化了乡村教师的队伍结构
“特岗计划”政策的持续实施,对乡村教师队伍的学历、专业、年龄结构以及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等均产生了显著的优化与提升作用。从学历结构来看,部分地方的乡村学校限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教师招聘存在降低学历要求的情况,但随着我国师范院校的扩招和师范类毕业生的增加,2016年以来,“特岗计划”明确将“本科或高等师范专科毕业”和“教师资格证”作为准入门槛,特岗教师的学历和专业性大幅提升;从年龄结构来看,特岗教师均是应届毕业大学生,平均年龄应在24岁左右,较大程度上改善了乡村教师尤其是边远村小和教学点的教师老龄化问题;从专业结构来看,“特岗计划”不断扩充和强化对道德与法治、音体美、外语、信息科技、心理健康、艺术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补充,有效缓解了这些课程无法开齐、开足的难题;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上来看,新时代大学生普遍具有思维活跃、资源获取的渠道多元、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等特点,有助于改善乡村教育教学手段,破解乡村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等难题。
(三)改善了乡村学校的教育面貌
特岗教师坚守在国家边远、艰苦的地区,服务的是义务教育水平相对薄弱的乡村学校,不仅为乡村孩童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机会,满足了他们天资和能力充分发展的需求,而且主动承担起阻断乡村贫困代际传递的责任,为乡村孩童创造了人生出彩的机会和条件。作为乡村教育“筑梦人”的特岗教师,丰富了中西部地区的乡村校园生活,提升了边远乡村的教育教学质量,使一些地方逐渐出现学生回流的现象,对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巩固拓展教育扶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起到了关键性的助推作用,整体性、深层次地改变了乡村学校传统落后的教育面貌,助力中国教育现代化稳步发展。
(四)实现了国家政策的诸多目标
“特岗计划”政策紧密契合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就业空间与实践平台。部分省份通过实施“特岗计划”政策,有效化解了编外聘用教师的问题。在民族地区推行“特岗计划”政策不仅对于增进民族团结、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及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为稳定边疆、振兴边疆、富民固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力量。尤其是2019年、2020年着力加强了对新疆(含兵团)特岗教师的补充力度,特岗教师招聘连续两年保持在2万人规模,重点支持了薄弱学科教师补充,一大批特岗教师扎根边疆地区,已成长为服务边疆基层、维护民族团结的中流砥柱。同时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全面提质阶段,中央政府通过“特岗计划”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专项政策弥补了地方财力不足,加强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区域、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