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本土经验

103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是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重要举措,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当前,从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面,已探索形成有效培养路径,帮助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激发志趣和夯实基础,但仍面临公平取向与卓越取向、目标多元与实现机制单一等现实矛盾。需加强政策法规保障、优化培养支持体系,搭建分类课程体系、做好学段教学衔接,建立从业晋升体系、提升教师队伍适切性,探索早期识别办法、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助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为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播下创新的“种子”。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人才作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与高等教育阶段直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同,基础教育阶段更多地承担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和筑基任务,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40多年来,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从无到有,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主体从重点学校到特色中学再到省域和国家层面,呈现不断扩大和增强的趋势。无论哪个层面的培养模式,均依赖高校力量的加入,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进行志趣引导和基础夯实,已形成系统的选拔培养体系。

(一)国家层面:“中学生英才计划”全链条推进“识才、育才、鉴才”

国家层面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主要依托于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简称“中学生英才计划”)。2013年,为了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联合开展“中学生英才计划”,省级科协和教育部门具体负责实施,通过“识才、育才、鉴才”全链条推进,打通中学与高校学段壁垒,发现和培养具有科学潜质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到2024年,已有22个省市、58所高校、283所中学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600余名优秀科学家(包括院士、长江学者、“杰青”获得者)担任导师,累计培养近万名学员。

第一,通过学生前置培养和“三次选拔”开展早期识别。一是开展学生前置培养。每年9月到11月,通过校内宣讲、专家讲座、实验室参观、科研体验等形式,让高一和高二学生参与科研基础、实验技能和综合发展能力培训,展示科学兴趣和找寻研究方向。二是“三次选拔”确定学员。聚焦数学、物理等五大基础学科,中学利用笔试和面试差额选出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学生;管理办公室按3∶1比例开展学科潜质测试,包括基础知识、科研能力和创新潜质等;导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经历、沟通技巧等方面进行面试,最终由管理办公室确定名单。第二,基于“兴趣、项目”双导向开展过程培养。在一年的培养周期内,培养次数不少于10次,导师通过书目推荐、学术研讨、科研体验,帮助“兴趣导向型”的学生加强学科兴趣;通过文献阅读、选题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方式,指导“项目导向型”学生独立开展课题研究。强调个性化培养,不提倡集体研究,要求恪守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以冬/夏令营、野外考察、大师报告会、国际交流等活动拓展科学视野。第三,通过“三次评价”确定优秀学员。在每年3月,导师对学员的开题报告和培养进展等内容,开展初期评价。在6~7月,通过学员汇报学习成果和计划,通过问卷调查参与度、满意度及效果,开展中期评议,对3次不参加培养或未完成学习任务的学员进行清退。在11~12月,学科工作委员会根据导师评价和培养报告等内容形成网络初评结果,推荐10%~15%优秀学生参加现场评议,进行PPT汇报和现场答辩,最终形成年度评价结果。目前,已有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对培养结果给予认定,在英才计划选拔时给予学员绿色通道和优惠政策。

(二)地方层面:政府主导推进早期识别和过程培养

自2008年,各省市先后启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涌现出北京“翱翔计划”、重庆“雏鹰计划”、陕西“春笋计划”等,通过10余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推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北京模式、重庆模式、陕西模式等省域做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第一,北京模式和重庆模式获得的支持力度较大。北京市和重庆市教委都印发了相关政策文件,成立专门机构,并拨付专项经费支持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2008年,北京市成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陆续出台《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2011年,重庆市成立青少年创新学院,陆续印发《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项目管理方法》《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创新教育的通知》等文件,并将高中课题立项为市级项目。第二,北京模式和重庆模式涵盖小初高三个不同学段,陕西模式只针对高中学生。北京模式包含面向高中学生的“翱翔学员培养”,面向中小学生的“雏鹰建言行动”和中小学校根据自身特色进行的“学校自主探索”,其中雏鹰建言行动以“雏鹰爱心行动”“小创客”培育、“科学探秘”奥林匹克、青少年“模拟政协”等路径为支撑。而重庆则是以“雏鹰计划”为依托,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分别开展青少年创新能力涵养工程、建设工程和提升工程,在初中阶段主要与科研院所、科普基地合作,比如充分整合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和重庆科技馆的科普资源。三种模式的高中学员培养体系比较类似,都是依托高校及其重点实验室的优质资源,让高中生提前到大学参与研究性学习和专项课题研究,逐步完成找准需求、定义问题、设计构思、动手实验、展示交流等流程,实现问题解决、科研体验和创意生成。第三,三类模式在评价机制上具有相似性和不同性。三类模式都强调去功利性,通过中期展示和终期答辩检验学习成果,但都面临升学出路不畅通的问题。在遴选机制方面,经历学生申请、学校推荐、区级审核后,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通过“科学探秘”奥林匹克项目评价学生、学生担任“小创客”创意市集评委参与评价两种方式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潜质、合作意识;陕西模式成立“春笋计划”创新实验班,一般会在中考前后进行单独的选拔考试,考试科目包括语数英物四门学科;重庆模式则根据学员遴选标准,通过“自主申报、学校推荐、区县初选、市级遴选”等程序选出具有创造性潜质且学有余力的学员进入项目学习。

(三)学校层面:三类培养模式各有侧重

根据培养主体的不同,学校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探索主要有三种模式:以“上海中学与复旦大学导师制计划”(简称为“复上模式”)为代表的中学与大学合作培养,以北京四中“杰出创新人才培养道元班”(简称为“道元模式”)为代表的中学自主培养,以“青岛一中海尔创新班、交运创新班”(简称为“青岛模式”)为代表的中学与企业合作培养。三类模式在导师构成、特色课程和升学渠道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第一,在导师构成方面,三类模式都依赖大学师资,但依赖方式又有所不同。“复上模式”完全依赖复旦大学派出专业教授团队到中学授课并担任导师;“道元模式”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聘请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高校和企业等领域的专家,以及在校内遴选学术功底扎实、教学水平高超的教师共同组成“导师组”;而“青岛模式”则由企业出资为学校配备知名高校导师团队。第二,在特色课程方面,三类模式侧重点不同。“复上模式”重视学术兴趣和学术素养,在浓缩大学专业课程基础上,开设“office hour”研讨(30学时)、学科讲座(48学时)、学科微课程(72学时)、暑期课程(40~60小时)、在线指导与慕课学习等五类课程。“道元模式”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设必修、选修、特修三类课程,必修强调学科基础知识,选修聚焦科技与人文艺术融合,特修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个性化定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青岛模式”围绕高考需求,分类打造“强基计划”和“奥赛培训”课程体系。第三,在升学渠道方面,享受的政策不一样。“复上模式”的学员在课程学习后并通过考核获得的学分,在升入复旦大学后,可置换相关课程学分。“道元模式”中选定的学生必须参加中考,学校能通过自主招生形式录取,学员享受初升高的特殊通道。而在“青岛模式”中,学校依据学生中考成绩“裸分”从高到低进行录取,对于没有录取上的学生,仍可参与青岛一中普通班的录取。




发布于:2024年09月14日 14:24:1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