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师凭什么能在课程思政比赛获得特等奖?
课程思政一直是很多老师非常关心的问题,而关于课程思政的比赛也是数不胜数,今天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黑龙江省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的特等奖案例,来自黑龙江科技大学李微老师的《传播学概论》。该案例包含说课和20分钟讲课两个部分,具体的说课稿和讲课逐字稿都放在下面了,由于篇幅的限制,仅对说课稿内容进行赏析,后面的讲课逐字稿等内容大家可以结合视频慢慢观看

以下是说课稿部分:
导言: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我是黑龙江科技大学的李微,今天我向各位专家领导汇报的课程是传播学概论。下面我从以下6个方面简要介绍这门课程: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和传播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传播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丰富的理论体系,更在于它在实际生活当中的应用。传播学概论作为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课程,(说明课程地位,明确传播学概论的课程性质和重要性)在为学生提供复杂的传播理论解析之后,同学们就可以提高了这样的一个信息解析的一个能力。那么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为若干专业实现融合教学,推进传播学家课程思政建设也做了一定的铺垫。
我们这门课程拥有一支政治素质过硬、育人水平高超、业务能力精湛的高素质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成员均为我校骨干教师,近五年教学效果均为优秀,与子同泽、与子协作、与子同长、与子偕行。基于我校矿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科技大学办学定位,紧紧围绕以思想道德素质高、动手实践能力强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着重从价值观方面、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三个方面设定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先明道路方向,后明道路曲直,再明如何作为。
第二个方面教学设计,结合该课程注重理论性实践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基于OBE教育理念,我们建设了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针对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课程组创造性地把课堂搬到了校园里和图书馆里,通过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和翻转课堂,培养学生动手加动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班授课时,我们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设定详细的授课计划,参照工程任重标准设定知识矩阵,明确每个单元、每个章节的课程思政元素及融入策略。以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一章为例,这一章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观,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课堂上,通过导入型案例讲解型案例等,引导学生与老师直接对话,从而有效达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大班教学和小班教学存在差异性,大班授课更注重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和知识矩阵的构建,小班授课则更注重个性化教学和学习小组的建设。)
小班授课时,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研究方向,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那么,通过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有针对性的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重要指示,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在这里,我们借用红楼梦当中的一句话:“处处留心皆思政,人情练达即成才”。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之前传播学概论课程选用的教材均为国家级重点教材,今后我们将选用马工程教材进行统一教学,目前授课教师已完成马工程重点教材授课培训,传播学概论的学生群体可分为两类学生群体。一类群体为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另一类群体就是具有一定的传播学理论基础,且十分喜爱传播学的这样的一部分学生。那么,基于教材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一章节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我们都是在掌握了丰富的教学材料以及多学科前沿知识之后,为学生设定的。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前沿性、时代性,对学生来讲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们这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从我校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和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任务出发,以专业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为载体,以不同专业职业价值观为依托,帮助学生设立立意高远的人生格局和清晰明确的职业规划。(从教材、授课对象、教学重难点以及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出发,不仅具有深度和广度,同时也紧跟时代发展,反映了学科前沿。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规划,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四部分教法学法,教学相长,在教和学的过程当中,我们和学生一起通过讲、查、做、演、论,引导学生与老师共同探索学科前沿,尝试解决各种新问题,培养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质疑精神,包括团队协作能力。探索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坚定不移地走内涵提升的科技大学办学发展之路,未来我和学生们在一起。(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讲、查、做等多种方法,体现了教学的双向性和动态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五部分学习成效,以结果评价反馈教学实施,以结果评价反馈顶层设计,通过持续改进不断优化教学成效、评价体系,传播学概论采用多元评价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机制,在课堂上通过阅读经典文献、绘制思维导图、拍摄短视频、课前演讲等多元考评办法,以过程考核为中心,引导学生将精力分布于课前课中、课后等各个阶段,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以学生所获得的奖励为例,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传播学概论这样一个课程平台,同学们敢于并乐于参与各项传播活动了。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以后会成为我们黑龙江科技大学一个传播红色精神文化的队伍。
自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成果改革以来,传播学概论所取得的课程思政成果还是较为明显的。我们可以看到,抗疫期间,学生们积极投身一线,参与抗疫宣传和志愿活动。既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又锻炼了意志品质。重温红色路线,传播红色精神,扎根基层,磨练初心。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向了这片广袤的土地,学生们通过学习传播学概论,提高了驾驭大众传播的能力,解决了规避沟通障碍的问题,所以每一年都有近1/3的学生选择以传播学理论作为基础撰写毕业论文。(通过展示学生参与的传播活动和获得的奖励来证实该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同时也展示出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获得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自信心。)
那么我们从历年的评教数据也可以看到,这门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我校教学督导组、教学评估中心包括省内的多名专家,都对这门课程予以高度的评价。那么目前,我们这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成果,也在省内的多所高校予以应用。未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更加宽广的平台,让我们这样一门小课,走向更多的学生身边。
最后一部分课程的建设规划,寒冷的冬天需要一个有温度的课堂,所以我希望每名学生都能带着微笑走出教室,带着自信走向成功,课程思政建设一直在路上。未来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首先,我们要继续完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库,为每一名教师设定一个课程思政教学档案袋,把这门课程的课程思政的所有材料都纳入到教学档案袋中,然后我们留存归档,结合我校矿业特色鲜明的这样的一个办学精神,今后我们还要建立跨学院、跨专业的课程思政工作室。那么一方面,推进传播学+课程的一个建设和推广,另外一方面,我们要展开跨学科的传播学研究。那么未来,我们还将以传播学概论这门课程为基础,推出3-5门课程思政公选课,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队伍里。(持续关注课程思政建设、系统化课程思政教学库、尝试进行跨学科合作等方面的做法都展示出团队对未来教学发展的深刻思考和明确规划,体现出对提升教学质量和实现教育目标的坚定决心。)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部分,下面我们开始讲课:传播学概论。(以下是讲课逐字稿部分)
今天我们给大家讲述的内容是效果理论当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这样一个看似深奥的理论,其实在这个传媒时代当中,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那么在这一节课当中,我们的教学重点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它的三个主要命题是什么。我们的教学的难点是我们要了解这个理论它在舆论中的形成机制,包括对于舆论产生的重要影响。那我们这一门课的教学课程的思政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舆论观。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布置了一些作业,让同学们通过中国大学慕课,包括中国知网等等这样的一些平台,去自学沉默的螺旋理论,包括其它的一些课前作业,我们接下来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怎么样。看起来还不错,也就是说,最起码同学们在上这节课之前,已经大致知道了什么叫沉默的螺旋,那在座的各位知道吗?所以我先来给大家简单地讲一下,什么叫沉默的螺旋。它说话了吗?这就是一个什么沉默的螺旋。好了,我们接下来开始正式讲课。
沉默的螺旋是由德国的传播学者诺依曼提出来的,这位漂亮的女士就是诺依曼。诺依曼最早注意到社会生活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是在1965年,大家要注要记住这个时间。诺伊曼最早注意到这个社会生活现象,是因为1965年,联邦德国进行了一次议会选举,主要的竞选对手一方是社会民主党,另外一方就是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在整个竞选的过程当中,刚一开始双方的支持率一直不相上下,呈焦灼状态。但是在投票的关键时刻,我们却可以看到,后者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了前者。诺依曼对此百思不得其解,warm,德语,为什么?
一直到几年之后,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启发了诺依曼。这一天她的一名学生戴着一个政党的徽章出门,但是等到中午,诺依曼再次遇到这名学生的时候,她却摘下了徽章。因为周围人无形的压力,使她不敢再表明自己是这个政党的支持者,而且她也觉得,只有我一个人戴着这个徽章真的很奇怪。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今天我也戴了一个徽章,这不是党徽,这是我们黑龙江科技大学的校徽。我想今天在这个舞台上,我也是唯一一个戴这个徽章的人。可是我不觉得奇怪,我还很自豪。
好了我们接着回下来讲,诺依曼这个时候就意识到说哎,正是周围人无形的压力和意见气候,迫使社会民主党的支持者他们错误地认为,错误地认为他们不被支持,所以他们不敢去进行大胆的意见表达。而另外一方,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他们却心态特别好,他们认为说,我们肯定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所以,他们就积极大胆的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沉默的扩散和优势意见的大胆表达,就是公众对意见气候产生的一个错误的感知。大家记住,是错误的感知。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公共场域之内,优势意见的声音越来越大,但是劣势的声音,或者说沉默的声音越来越小,后来还怎么样?消失了。那么双方的力量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呈螺旋状,那么这个形状,这个过程,诺依曼就把它表示出来,就把它叫做沉默的螺旋。那么在这之后,诺依曼又对意见气候和多数意见对于个人的压力进行了多次实证研究,发现沉默的螺旋现象确实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所以就把它形成了一个理论。1980年的时候,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一书正式出版,全面地概括了这部理论。
其实这个著作我们之前给大家进行导读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学习过,所以今天我们这节课之后,同学们要做的就是要继续阅读这本著作,而且我在这本书上已经把重要的内容都做了标识,希望会对同学们有所帮助。沉默的螺旋理论包含的内容非常多,那么今天时间有限,所以我只给大家讲它的三个主要命题。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个人意见的表明、社会传播的扩散包括意见环境的影响,它们既是一个平行关系,同时又是一个递进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观点,个人意见的表明。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那么诺伊曼认为,人都是社会动物,我们都特别害怕孤独。所以我们在这个社会生活当中,人都是要抱团的,有社会性。那么人在发表意见的时候呢,也通常都要干嘛呀?先看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先看看别人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所以这个时候,当人们发现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或者是优势意见的时候,人们就敢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但是如果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的时候,人们就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趋于无形的压力,转向了沉默或者是附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上老师对答案的时候,好多同学往往都是摸鱼的,听说选b的多,然后你就也选b。然后,本来自己选的可能不是这个答案,但是觉得说哎呀大家都说对,那我们就选这个吧,对吧。所以你看中学小学上课的时候,为什么课堂那么活跃呀?其实主要还是摸鱼的比较多是吧,大家就是附和。
那么我们来看现在的大学生,现在的大学生呢,我们都把她称之为叫做z世代啊,他们主要通过wei信QQ微博和b站这样的一些社交媒体进行意见的表达,包括融入社会。那么他们怎么确定优势意见呢?他们通过观看点击量和浏览量来确定。那么当发现自己的意见属于优势意见的时候,他们就积极大胆地表明,那么当发现自己的意见属于劣势意见的时候,他们就默不作声了。或者我们已经发完的,我再撤回来,那么这就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表现。所以呢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的任务就特别重要了。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包括提高他们甄别信息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命题社会传播。我们看这个螺旋,这个螺旋,首先我们先从它弱势的一方开始看,那么当一方的势力呈现弱势状态的时候,它的对面,这个优势意见就显得特别强大,然后当这个优势意见显得特别强大的时候,慢慢这个弱势意见又会怎么样?有越来越多的人转向优势意见,所以如此循环,沉默的螺旋就构成了。那么诺依曼认为在社会生活当中舆论的形成就存在着这样的一个运行机制,那么我们社会生活当中常说的舆论一边倒,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讲,随大流、跟风其实都是什么?沉默的螺旋理论在进行运转。那么之前其实我们已经讲到过,有关于舆论的一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在智慧树的留言板里面把自己的舆论的观点都写得很清晰很明确,而且敢于大胆地去思考和提问。那么有一个学生向我提问,她说舆论的运行机制是怎样的呢?也就是说,我们只知道了这种跟风随大流还不行,我们得知道它为什么跟风,为什么随大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那么通过一个案例,给大家进行一下解析。抗击疫情人人有责,面对新冠肺炎的冲击,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政治影响已经超过了2001年的 911事件。它的经济影响,也已经超过了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那么面对这样一个需要全球协力对抗的公共危机事件,美国的一些政客却在搞破坏。2020年 3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称新冠病毒为中国病毒。他的此举引起了中国人的强烈愤慨,国际舆论也一片哗然,那么面对中国的严正警告及坚决反对,特朗普不但没有悬崖勒马,反倒更加肆无忌惮。所以,我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和华春莹就代表中国发声,他们是这么说的:面对这场疫情,中国和其它国家一样,我们都受到了病毒的攻击。我们是受害者,不是加害者,更不是病毒的同盟。所以我方希望美方的这些人,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尊重国际公论,停止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停止无端指责攻击。
那么其实这个事情,我们用沉默的螺旋去解释的话,我们发现,它需要两个沉默的螺旋套在一起才可以。首先,特朗普诟病中国是想营造第一个螺旋,他想在这个螺旋当中把中国放在这场疫情的首要责任的这样的一个位置上。但是我们的立场是什么?新冠疫情是一场不可抗拒的天灾,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需要为这场疫情负责。所以我们构建了第二个螺旋,也就是一个反向的螺旋,压倒了特朗普的破坏论声音,赢得了世界人民的一个支持。那么特朗普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很快他就从舆论的强势一方转向了弱势一方。那么中国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场新冠疫情的舆论战当中面对的国际舆论环境错综复杂,美国及西方的一些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上设置中国议题,制造负面标签,营造二元对立的一个新闻报道的框架结构,对中国的抗疫行动以及国家的政治体制进行标签化、污名化和政治意识形态化。那么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对于中国舆论战的一个延续和升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场合当中还提到他说我们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要在变局中开新局。那么从 2016 年以来,中国面对的这个政治经济包括外交领域的一系列事件,那么包括新冠疫情的这样的一个流行都成为国际舆论的一个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在这个重要的转折点上,中国人民要坚持文化自信,做好准备,我们才能够应对未来的一个舆论挑战。说得有点激动,缓缓啊缓缓。我们在这个小课当中,高芳教授曾经给大家开过有关于这个文化自信的内容。比如说提到了这个在中国抗击疫情的时候,我们中医药起到了很大的一个作用,这就是什么?文化自信。我们希望同学们也能够把文化自信的这样的一个理念,真正扎到根里面,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去认识。
好了,接下来我们看第三个主要命题,诺伊曼认为影响意见环境的信息源主要有三个:分别是直接经验、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那么诺依曼呢,也通过沉默的螺旋营造了一个强有力的一个舆论观。那么她认为,意见环境影响的环境认知会导致人们对社会生活当中的多数人或者是多数的事形成舆论,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形成和影响、制约了舆论。那么上一节课呢,结合建党百年这样的一个盛世,我们给同学们推荐了一部电影,然后同学们在观影之后纷纷留言,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留言大体可以分成两类。那么一类呢,就是对于这个影片较为正面的评价,另外一面呢就对这个电影还提出了一些比较宝贵的一些建议。因为我们都知道电影也是一个有遗憾的艺术,1921这部电影也不例外。那么从观点上看,大家说的都对,大家说的都对。但是明显我们可以看到,左侧是意见强势的一方,那么右侧呢?意见就微弱了一点,如此循环,就构成了一个沉默的螺旋,就构成了一个沉默的螺旋。
所以我们接下来往后看,那么诺依曼女士她的这个沉默的螺旋理论,不仅在世界传播史上非常重要,对我们国家呢,也是非常重要。所以为什么在那么多的传播学理论当中,我们会重点去推出这个理论,因为这个理论它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舆论导向。那么我们刚才给大家讲的那个电影,其实我们也是通过影评来干嘛?影响和制约舆论,形成一个舆论导向。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从不讳言自己的舆论导向,那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也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个内在的要求。而且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场合当中也都提到了党的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那么就要做好新闻舆论工作。
所以这一节课当中,我们不仅仅给大家讲了这样三个命题,更关键的是,我们要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舆论观,也告诉同学们什么东西是对的,什么东西是不对的,我们怎么样去形成这个舆论才可以。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对于这三个命题的理解上,我们想,这个课可能还没有讲到位。好,接下来呢,我们再给大家补充一个内容。这个螺旋好奇怪,它和诺依曼画的这个螺旋,有一个反向的。所以我们在这再给它画一下,诺伊曼女士呢,她生活的年代呢是印刷时代,在 2010 年的时候她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所以在网络时代当中呢,有舆论学家就根据她沉默的螺旋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叫做反沉默的螺旋。那么反沉默的螺旋呢,它是和沉默的螺旋背反的这样的一种模型。那么在网络传播当中,这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因为在网络社会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经常有人支持少数或者是劣势意见,但是慢慢地有越来越多的网民去支持这个少数和劣势意见的时候,它就会形成一个优势和多数意见。但是但是在网络时代当中,网民的素质参差不齐,所以虽然会有一些人去秉持正确的观点,客观公正清明地去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还是会有一些人会通过一些不好的途径,那么去发表一些异于常人,包括违反伦理道德的这样的一些观点。所以在网络社会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暴力现象有的时候还较为突出和明显,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反沉默的螺旋它在起作用了。
好了时间快接近结束了,我们来进行一下课程小结。那么我们来了解沉默的螺旋理论,不要忽略了它的,把诺依曼给忘了。虽然她离开我们了,但是我们也要记得她,不要忽略了她的提出的时间,还有她提出的这样的一个人名,她的学者的名字。然后我们通过不同的逻辑层次,不同的切入角度,给大家讲了沉默的螺旋它的三个命题。而且我们通过案例解析了同学的疑问,给同学们讲了那么沉默的螺旋在舆论当中它的运行机制是怎样的。最后呢,我们还通过一部电影告诉大家,我们如何影响和制约舆论,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那么给大家留一个小的作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同学还小,在上小学,可能那个时候大家只知道北京欢迎你,会唱这个歌。然后知道贝贝、妮妮、欢欢、英英妮妮,对吧?知道这五个吉祥物。但是现在我们已经长大了,上大学了,所以在即将迎来的2022 年的冬奥会,我们是不是得学点什么了?虽然我们是文科的学生,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所以给大家留了一个任务,就是我们要去了解一下碳中和,而且要运用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去形成一个主流的舆论。最起码在同学当中,我们要掀起一股学习的一个小潮流。好,那今天的课程就是这些,谢谢大家的聆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