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特等奖的实力!混合式教学设计这样创新怎么可能不获奖!
最近,第六届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要想在高手如云的比赛中拔得头筹,观看往届获奖作品,学习她人的精华内容是很有必要的。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带大家赏析第五届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的特等奖作品《光电成像原理与技术》中的教学设计内容,带大家看看该作品的教学设计究竟是如何进行创新的!
该课程历经数次教学改革后成为北京理工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面向大三年级的学生。课程在改革的过程中产生了多部教材,并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部级优质本科课程等奖项。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课程教学目标;学生学情分析;具体解决策略;教学实施过程。下面我们逐个进行分析:
一、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知识目标:
知悉理解光电成像、器件、系统及人眼目标探测识别的相关理论
能力目标:
掌握复杂工程问题中的光电成像系统构型、分析方法
具备提出解决方案和分析影响因素的能力
素养价值:
形成多约束条件下解决光电成像实际问题的工科思维
立志解决卡脖子难题,树立科技报国理想和“大国防”意识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表述简洁而凝练,知识目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光电成像的基本原理到器件、系统及人眼目标探测识别,逐步为学生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力目标则通过强调在复杂工程问题中掌握光电成像系统的构型和分析方法,直指学生实践技能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非常符合现代工程教育注重实践和应用的特点;素养价值目标则主要围绕学生工科思维和科技报国、国防意识的培养,前者是工程师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后者则是将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与远见,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和时代意义。
二、学生学情分析
在进行改革前,该课程的学情分析从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价值取向出发,得出了以下的学情分析和教学痛点:

即由于课程的交叉性,不同基础课理论课之间的知识架构割裂而独立,没有形成联系,所以导致知识体系庞大而杂乱,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往往是呈点状讲述,无法连起来讲,从而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学生已经习惯被动式地学习,更关注细枝末节的内容,难以形成审辩式思维与系统观,只按标准答案来回答问题,对创新能力和工科思维的培养造成了影响;此外,尽管学生更关注自我,也具有鲜明的个性,但在学习中却缺乏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与使命感,容易产生事不关己的心理,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进度参差不齐。

三、具体教学策略
为了解决上述教学痛点,实现教学目标,课程团队就提出了三个解决策略:重构课程内容;采用渐进式的教学法;开放研讨,差异化教学。具体落实策略如下所示:
(一)内容重构
团队围绕光电成像的过程,将研讨调研任务、前沿报道、成果应用案例穿插到分散的知识点中,重构知识体系,从“小器件”到“大系统”,再到一系列复杂的应用,由点到面,由易到难,把知识编成网。

(二)设计思路

线上发布任务,让学生自学自测,线下进行师生互动,巩固所学知识,并开展课堂研讨与专题汇报,课题任务难度具有层次性,学生可以结合兴趣自主选择课题。并把整个学期分为适应、发展、进阶、提高4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混合式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养。
(三)教学资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学和调研,课程团队重新出版教材,并录制慕课,开展SPOC教学,建设了调研研讨案例库、前沿报道案例库等一系列教学资源库,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拓展资源。
四、教学实施过程
该课程将教学实施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并设置了全过程的评价。
以第三章第二次课:像管结构、参数、光电阴极为例,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课前
教师发布线上自学任务与调研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SPOC的资源,了解实用阴极。并针对“历代像管的技术革命与工程代价”课题进行调研,进行线上报名,准备在课中进行课堂专题研讨的发言。
(二)课中
课中环节分为4个部分“启承导合”,从教师引领过渡到学生主体,从而实现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所示:
1.启
教师使用小程序测验学生的线上学习效果,并让学生传看光电成像管实物,播放相关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注意力,学生从而开始讨论视频中的内容以及实物内容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视频中使用的夜视仪采用了哪种像管等,形成对课程内容的初步理解。
2.承
当学生在进行热烈讨论时,教师就会给出像管内部结构的图,学生再将图与手中的实物进行对照,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像管的工作原理结构和工程过程。教师在此时提出进阶问题:“像管在各代进步的过程中有哪些革命性的东西?又有哪些遗憾?它对夜视系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用系统思维看待像管的局部与整体,从小器件出发,逐步构建出对大系统的认识。
3.导
此时在课前参与了报名的同学就可以在这个环节进行轮流发言和补充,从而回答教师发布的问题。学生在讨论时如果出现了循环或者其它问题,教师就会进行旁敲侧击,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变换角度。当问题集中到关于品质因数方面时,教师就会给出思政案例,融入思政教育。讲述西方国家对我国品质因素高的像管实行了禁运政策,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引导至国防军工事关国家安全,作为当代的光电人,要关注卡脖子难题,承担起复兴中华的历史任务。
4.合
在课程结束的前五分钟,教师会再次使用线上测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给出两个我国大科学项目的案例展示,再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前沿科技项目。
(三)课后
学生在上一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不作解答,而是留给学生自行去思考和学习。并结合下一次课的内容,继续布置自学任务,让学生自行学习,探索问题的答案。
以上就是关于第五届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案例《光电成像原理与技术》汇报赏析的全部内容了,想了解更多有关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的内容,欢迎在众师云社区页面搜索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