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31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系统的名师(名匠)培养体系,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

 

一、政策引领与实践落地:构建名师培养牵引力


第一,国家层面要统筹政策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谁来培养人”的时代命题,强调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为此,国家层面要持续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法规、方案普及的深度和广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继续出台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的政策文件,完善名师(名匠)培养体系,使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二,学校层面要促进政策落地生效。高职院校既要从宏观层面解读政策话语,规范名师(名匠)培养管理工作;又要从微观层面抓好上级政策落实落细,结合本校发展特点制定相关名师(名匠)培养规定,积极构建国家、省、市、校一体化协同培养体系,做好与各级培养体系衔接。高职院校要以国家教师培养政策为导向,以“双高计划”为引领,以素质提升为逻辑起点,深度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制定特色化、个性化、可操作性的校本位名师(名匠)培养方案和细则,及时准确反映国家、社会、企业、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细化要求。高职院校名师(名匠)规定要避免抽象化、理论化、形式化,而要关切名师(名匠)培养具体现实需要,解决名师(名匠)在培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内容图片

 

二、制度保障与精神塑造:增强名师培养保障力


第一,健全培养培训制度,发挥刚性的制度保障作用。健全的制度是培养名师(名匠)的刚性约束和有力抓手。一是要加强培养培训制度建设,用制度保障名师(名匠)培养的动力。合理的制度安排既是持续有效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也是激活高职院校教师潜在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构建岗前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听课制度、公开课制度、讲课大赛制度、高层次教师系统培养制度、继续教育和进修制度、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等具体培养培训制度,提升名师(名匠)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水平。二是要做好配套制度改革,为名师(名匠)培养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高职院校名师(名匠)仅靠单方面的培养培训制度保障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院校同时还要深化岗位竞聘机制、教师标准认定制度、教学评价制度、人事改革制度、职称评审制度、薪酬保障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各项体制机制改革,协调各项制度为名师(名匠)培养提供全方位支持。

 

第二,塑造教师职业精神,彰显柔性的精神引领价值。塑造内外兼修的职业精神是名师(名匠)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职业精神包括内在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以及外在的职业行为和职业形象。一是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衡量能力素质的第一标准,注重名师(名匠)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行为的形塑。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培训专题讲座,实施师德师风教育专题方案和集中学习教育方案,辅助教师涵养高尚师德师风,成为高职学生的“好老师”和“引路人”。将师德师风考核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坚持评奖评优正向激励与师德失范反向警示相结合,有效引导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行为。二是要弘扬教育家精神。高职院校教师要深刻领悟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努力成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大先生”、名师(名匠)。高职院校名师(名匠)要躬耕教坛,以教育家为榜样,源源不断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要求真向善,孜孜不倦追求科学和真理,承担起开拓进取、创立新知的时代重任;要自我审思,时刻鞭策自己慎思慎言慎行,自发自觉做到德技并修、知行合一。


内容图片

 

三、纵向贯通与横向融通:激发名师培养源动力

 

第一,“纵向贯通”实现名师(名匠)梯队培养。一是要建立成长记录档案。高职院校要促进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养各阶段连贯起来,以教师所在教研室为单位设置教师全过程成长档案系统,记录教师各阶段的成长片段,为研究制定具体的名师(名匠)培养方案提供价值参考。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需求,搭建教师成长的“最近发展区”,为教师开启下一段成长期提供支架式培养,最终实现青年职业教师由合格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到名师(名匠)的梯次进步,推进名师(名匠)全过程成长历程的纵向贯通。二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高职院校名师(名匠)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和提高专业技能,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追求更高层次、更高品质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愿景,积极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氛围,集教师个体的职业成长缩影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全局可持续发展。

 

第二,“横向融通”提升名师(名匠)综合素养。一是要实现素养多元化。综合素养是高职院校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名匠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教师要立足职业发展,突出职教特点,不断丰富完善专业素养结构。高职院校教师除了需要具备育人能力、教学能力、实践技能、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基本能力素养之外,还需要具备数字素养,包括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维度,促使名师(名匠)素养多元化发展。二是要强化团队建设。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立名师(名匠)工作室是教师个体快速成长的外源动力。首先,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团队建设中探索伴随式指导,破解教师因个体差异导致的发展困惑。教师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高职院校要充分兼顾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优化团队成员结构,进行合理分工协作,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体效能,使个人发展与团队发展同向而行。其次,成立名师(名匠)工作室。积极搭建名师工作室、名匠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名师(名匠)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优势,开展以“大国工匠之师”为主题的创新实践活动和教学研修活动,引导教师从浅层松散的学习转化到深度关联的探究。


内容图片

 

四、内外结合的培养模式:提供名师培养支撑力

 

第一,唤醒内在驱动激发自主研习。高职院校教师个体成长是在外部世界和内在世界之间的互动联系中产生新的意义,进而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一是要提升自我学习力。高职院校教师要在从教生涯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以“三教”改革为驱动,深刻认识“教、学、练、战”一体化的内涵,在学习中实现自我成长、自我成就,自我成“名”,成为拥有绝招绝技的技能大师。二是要开展行动研究。高职院校教师要转变培养观念,通过研究自己,实现自我培养,提升磨炼专业实践能力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要规避形式主义的泛滥和惰性思维的滋生,要鼓励教师开展“真学习”“真研究”“真实践”。

 

第二,借助外在资源提升培养质量。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师资培训基地与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效能,促进名师(名匠)的高质量培养。一是要构建校企协同培养机制。首先,优化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布局。高职院校要与优秀企业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开展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加快形成产教深度融合、校企互惠双赢的发展格局,为名师(名匠)培养提供平台支撑。其次,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内涵建设。针对高职院校名师(名匠)培养,通过开发高水平项目和课程、打造特色品牌、开展科学研究、实现资源共享、改善实训条件等具体措施促进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内涵建设。二是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首先,引进企业和行业的高端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高职院校要根据教学需要从企业和行业中聘请相关领域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优化高职院校教师人员结构,从而打造出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实践突出、勇于创新的专兼职“双师双能型”名师(名匠)队伍。其次,支持教师走出校门、走进企业、走向国际。高职院校要选派优秀教师到高水平大学进修和深造,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和专业教学能力;继续巩固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确保教师每年完成至少1个月的企业实践;坚持“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助力教师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提升“双师”素质;主动接轨世界高水平职业教育强国,培养一批适应国际化教学需要的名师(名匠),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


以上就是本文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发布于:2024年07月31日 14:40:5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