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能否真正实现校企共赢?

48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产教融合,这一看似简单的概念,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那么,产教融合能否真正实现校企共赢,促进教育与产业的双向发展呢?本文将深入探讨产教融合的内在逻辑、特征以及实施途径,试图解答这一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产教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然而,产教融合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教育界与产业界的共同努力和深度合作。


一、产教融合的内在逻辑

 

1.产教融合的内涵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实现产教融合从“共识”走向“共治”,需要弄清其逻辑起点,以促进产教融合更加深入地发展。

 

不同类型的教育就有不同的产教融合体。目前有两种产教融合体,即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高等教育与产业融合。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在欧美国家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福斯特在《发展规划中的职业学校谬误》(The Vocational School Fallacy in Development Planning)中最早提出了“产教融合”概念。在研究中发现,国外理论界将“合作教育”替代“产教融合”,强调的是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的合作协商机制,高等学校与行业产业都是办学的重要参与主体。

 

目前学界对产教融合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探讨它的内涵,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产教”的概念界定。“产”就是指产业,包括行业与产业,企业是“产”的场所,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物质财富的使命;“教”就是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高校是“教”的载体,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使命。产教还可以指“生产与教学”。二是“融合”的概念界定。根据《辞海》的解释,融合是指几种不同事物融为一体,其结果是产生了新的融合体。因此“产教融合”通常被解释为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相互融合而形成一个整体。

 

当前我国学者对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深度合作观。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产教融合是一种深层合作的伙伴关系,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相对独立,各自都是社会子系统。产教融合是基于高等院校与行业产业各自发展需求而达成的深度合作。产教融合是优化配置资源、学校教育与行业产业各自贡献自己的优势资源、相互合作、相互补充而达成的深度合作。另一种观点是新融合体观。产教融合是学校教育与行业产业融为一体,整合成一个新的“组织形式”。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产教融合强调的是融合,是指学校教育与行业产业这两个不同的事物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融合体。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最终形成一种全新的组织,学校教育活动与行业企业的生产活动可以同时组织开展。

 

综上,产教融合就是教育界与产业界依据相关协议,以学生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资源整合为基本目标,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合作共赢为动力,以项目合作为载体,双方相互配合、互通互融、深度合作的一种经济教育活动方式。


内容图片


2.产教融合的特征

 

产教融合是校企实质的、深入的、紧密的融合,是实现产教一体、校企互动的新型模式。产教融合的基本特征为:

 

一是系统性。产教融合是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的有机统一,是两大主体高校和产业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各要素的统一整体。产教融合的整体实施需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

 

二是多元性。在产教融合中,高校与产业都是产教深度融合实施的重要主体,基于人才培养和产业效益而共同参与,达成彼此合作。这种合作是深度的、有目的、有方向性的。产教融合是多元参与的,政府发挥着主导和统筹作用,优化和整合各方资源;行业发挥倡导作用,针对行业发展趋势与需求提出相关对策建议;高校和企业是产教融合的统筹载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互惠互利。这种多元化的参与需要政府统筹规划,搭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协同创新、共谋发展的产教融合平台。

 

三是动态性。产教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人才培养上,高校教育要紧跟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两者要随着时间推移加强合作互动。一方面,高校教育要适应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企业产业要不断对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产业标准提出新的要求,促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决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因此,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动态演进是一个常态的过程,是从适应到不适应再到适应的一个螺旋循环上升的过程。

 

四是联动性。产教融合是以“产”和“教”为主体的有机统一,是教学与生产、教育与产业、高校与企业的统一体。高校教育与行业产业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联动发展的关系。产业转型升级、技术革新、业态布局更新对高校人才培养都会提出新的要求,而高等教育也在进行知识技术的创新,会反作用于产业经济的发展,会影响行业产业变革的进程和效率。因此作为人才需求端的行业企业与作为人才供给端的高等教育必须是联动发展的关系,产业的发展推动着高等教育的改革,高等教育发挥技术研发优势,解决行业企业技术难题,指导并促进生产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联动发展。


内容图片

 

二、产教融合的实施途径

 

产教融合是学校育人与产业用人相互交织的系统性工程。教育与产业应互通互融、利益互补,需要从推进校企理念共识、制度共建、资源共享、文化共生、人才共融、利益共赢等方面开展。只有坚持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才能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能动合作发展。

 

1.建立理念共识,明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

 

产教融合就是教育界与产业界围绕学生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深度合作的一种经济教育活动方式。学校育人与产业用人必须认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这是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理念共识。双方均需要强化这方面的理念,加强宣导,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传导给每一个管理者与员工,形成这一理念和导向的共识。只要用“水”浇透了,通过各项措施所播撒的“种子”才能萌生成一片绿荫。高校应结合自身情况,明确应用型的类型定位,选择合适的合作和融合方式,为产教融合提供有力的保证,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办特色专业,适应市场需求,拓展教育渠道,实现产教融合升华。企业具有逐利的性质和特点,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与科研技术等为其创造高利润与收益。那么企业需要找到与高等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的结合点和着力点,需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投入人力物力,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实习实训指导,参与技术服务研发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有利可图,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因此产教融合也是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理念共识非常重要,有了校企双方的产教融合的理念共识,才能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目标。

 

2.推进制度共建,健全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产教融合是校企双方基于不同的组织性质和利益诉求的融合。为了实现深度的产教融合,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校企要将双方的制度融合交汇,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针对市场需要培养人才。因此,校企必须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运行机制。在合作沟通层面,校企双方要建立协调沟通机制、信息反馈机制、技术研讨机制等,使校企合作更加信息畅通、民主开放、运行有效。在实践操作层面,校企双方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保障机制融合,促进产教融合。校企、产教双方要推动制度改革,使产教融合制度更具自主性与灵活性,切实做好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教学制度、科研制度、绩效评价制度、服务社会制度等的变革,实行校企双方人员互聘互派、互认挂牌,双向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合作育人,共同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命。

 

3.推进资源共享,夯实产教融合物质基础

 

依据资源依赖理论,任何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借助与整合外部资源,都需要与自身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才能实现目标。高校与企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它们彼此通过产教融合联结起来,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高校要瞄准产业发展的需要,突出学科特色,打造一流专业,加强内涵建设,吸引企业行业的优质资源及经费投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积极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吸纳行业企业高端人才与一线技术人才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到高校就职或挂职,同时鼓励高校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相互合作,优势互补,产教融合;使“教”出来的人才更加优秀,从而能更好地为“产”服务。在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校企要共建共享资源,对接对方的发展方向,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所建的基地与投资应有利于行业企业的发展和学校教育服务水平的提高,实现校企资源融合。通过整合校企互补的各类资源,打造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资源链和“环境场”,形成校企资源共享、人才共用、过程共管、利益共惠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内容图片

 

4.推进文化共生,为优秀人才培养奠基

 

文化共生是两种以上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结、紧密相依、共栖共存的文化状态,它提供了多元文化生存与发展空间。乃是文化发展内在驱动力与外在压力的合力生成。当前推行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要将校企两种文化融合,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层面的集体文化。这是产教融合深化发展的新战略,是文化共生的根本价值向度。学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是学校的内核与灵魂。学校文化来源于历史的传承、经验的积累、实践的提炼,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中所形成的并为学校师生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行为观念和生活观念的总和。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生产经营中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念、企业道德观念等,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18]22。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相互吸纳对方的文化理念,在文化统领下共生教育,共生发展,为立德树人导航。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实训时,既受到学校校园文化的熏陶,又受到企业文化的浸染,使学生既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又具有企业精神与责任意识,能够很快地熟悉职场的情景,为就业做准备。通过融合校企双方文化理念,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奠基。

 

5.推进人才共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产教融合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没有人才的融合,产教融合就会流于形式。当前应用型高校多为传统高校转型过来的,办学时间较短,教师的应用技术与创新研究能力还不强;而在企业中拥有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技术能力强的工程师、行业专家,他们具备了更多的默会知识,对新技术、新业态有强烈的敏感度。高校要培养现代化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将产教融合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应根据自身专业的设置情况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那么“从校门到师门”的教师就需要进入到企业挂职锻炼,以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学校还可开办“企业家课堂”,实施产业导师计划,专兼结合,吸纳行业专家入校,引进企业行家里手进入课堂,为“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学生实习实训与就业创业、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服务。这样一来,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互促共进,不断提高师生和员工职业素养。

 

6.推进利益共赢,强化产教融合动力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以利益共赢为特征、以满足利益诉求为宗旨,利益是产教融合的纽带。只有相互满足对方的需要,校企合作才能持久深入。利益共赢为的是激励校企双方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深层次的融合与合作,以获得更大的成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如果在合作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无利可图,校企双方就会消极应对,避而远之,拒绝合作。因此利益共赢是产教融合的根本所在。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学校追求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的专业设置对接行业企业需求,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而企业追求的是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需要合格的人才作保障。这就需要企业从学校选择创新人才加入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等,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为此,要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职责共担,权益共享,才能真正深化产教融合。


以上就是本文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发布于:2024年07月30日 16:52:3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