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如何展开?

51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学习的好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唯有积极参与课堂、主动思考、自己努力才能学有所成。而对于教育本身而言,只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的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特点,才能够吸引学生,使其真正地参与课堂,与教师之间形成互动。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可以体现在每一步的教学设计中,本文从学情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三个方面介绍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一、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学习内容理解不到位以及缺乏知识应用能力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学设计过程中没有进行全面、详细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不到位会导致对学生特点把握不准确,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情分析主要包括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学习风格、信息素养等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分析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以《经济学原理》课程为例,授课对象是大一学生,他们在高中阶段接触经济学的知识和理论较少,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有限。此外,部分学生对数学和统计学的应用能力不强,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经济学模型和数据分析的理解。因此,在课程设计时,将复杂的经济模型和理论分析内容简化,重点介绍经济学的基本理念和实际应用。考虑到学生对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的兴趣较高,增加与现实经济问题相关的案例讨论和小组合作项目,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同时,为了适应学生喜欢使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特点,可以在课程中引入经济数据可视化工具和在线经济模拟游戏,通过这些互动性强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经济现象和原理。此外,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内容图片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的分析关键在于厘清教学内容涵盖的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结构关系,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在明确重难点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教学内容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矛盾产生的难点,二是教学内容深化与学生思维定式矛盾产生的难点。


以《经济学原理》课程为例,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和重组,以构建更加合理的教学结构。课程的核心在于阐释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但是,每章节的重点各有侧重,难点也因内容而异。例如,在微观经济学部分,难点在于理解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以及如何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消费决策;而在宏观经济学部分,难点则在于掌握国民收入核算和经济增长模型,以及这些模型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应用。


为了解决这些难点,可以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数据,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经济概念。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引入经济模拟软件和图表工具,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设定需要对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的可见行为进行具体明确的表述,也就是教学目标的描述要精确可测,教学目标设定的主语须为学生。此外,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尽可能少用“理解”“知道”“掌握”等词语,而是应该采用更具体、行动导向更加明确的词汇,比如“解释”“举例”“判断”“评价”“设计”等。


以《经济学原理》课程为例,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定:


1. 学生能够解释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的基本原理,并举例说明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判断不同经济政策对市场均衡的影响,并评价这些政策的潜在效果。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经济模型来预测市场变化,并使用定量方法分析其结果。

4. 学生能够评价消费者行为理论,并应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解释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5. 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评价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并提出改进建议。


以上是全部内容了,了解更多资讯,请查阅众师云社区。

发布于:2024年07月17日 16:06:4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