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挑战与机遇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但课程思政的建设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源自课程体系本身的复杂性,也涉及教育理念、教师素养及协同机制等多个层面。本文将对这些难点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建议,希望对推进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实现育人目标有所帮助。
一、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深层次挑战
课程思政的难点首先在于如何将“课程”和“思政”有机融合。专业知识的教学侧重于知识的“求真”,而思想政治教育则要求“真善美”的统一。如何将专业知识的“真”与思想政治的“善与美”相结合是当前的课程思政的重难点。这一结合不单单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需要更深层次的融合与创新。
要解决这一难点,需要每一位教师能够梳理全面的育人观认识到专业知识不仅是技能传授的载体,更是价值塑造和文化传承的媒介。教师要深入挖掘专业课中所蕴含的价值追求,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知识的温度和价值的力量。
二、教师作为融合纽带的角色重塑
课程思政最终要通过教师这一关键主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育人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人才培养辩证法”中,蕴含的一个重要层面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德”与“知”之间的辩证关系,“知”要有助于“德”的认识,“知”要服务于“德”的养成,因为“德”才是真知。然而,当前部分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着“知”与“德”分离的现象,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价值的引领。
因此,教师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一方面,要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让教师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自觉将其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采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模式,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同时,建立健全教师评价机制,将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课程思政要实现的目标是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然而,在现实的工作中,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协同育人机制尚不完善,在形成过程中存在这理念淡化、机制建设粗糙等一系列问题。
要构建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首先就要强化协同育人理念,改变协同育人的工作理念的“淡”。全校师生都应该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摒弃偏见,打破壁垒,树立“大思政”观念,共同服务于课程思政的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其次,要完善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安排。在课程思政工作推进过程中,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建立健全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始终牢记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具体实践。最后,想要推动课程思政的发展,就要加强监督评价与反馈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定期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健康发展。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众师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