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成效的多维评价

17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一流学科的选拔和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催生了对学科建设成效的评估需求。根据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发布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这种评估并不仅仅依赖于条件、数量或排名的变化。评估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大学整体建设的评估,这包括对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科研活动、社会服务、文化创新以及国际合作六个方面的独立考察,并综合这些方面来展示评价结果;二是对学科建设本身的评估,这主要检查在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和师资队伍建设这四个方面的综合表现。


政府通常利用这种学科评估作为评价绩效的一种方式,以此来选择优秀的大学和学科,并据此决定财政资金的分配。因此,各高校都在努力按照“双一流”的标准来建设,集中资源发展自己的优势或特色学科,以此来增强学科的实力,提升学科在学术界和社会中的地位和声誉。自从“双一流”计划推出以来,地方高校在建设一流学科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无论是资金、人力还是物质资源,都倾向于集中投入到关键学科的建设中,以实现学科建设和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这些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 学科结构不断合理优化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基于各种政策导向,我国高校逐渐将“内涵式发展”融入学校办学以及学科建设的理念中。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中开始关注学科结构生态,不少高校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针对建设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低、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学位授权点进行调整、撤销,新增与学校优势学科相关、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学位授权点,开始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逐渐转向重视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比如,2020年广西高校新增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专业授权点。另外,在2019年动态调整学位授权点中,广西有4所高校撤销8个学位授权点,包括广西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师范大学,涉及专业包括工程管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层次上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规模逐步扩大,尤其是专业硕士培养逐渐受到重视,不断满足区域高水平人才需求。


内容图片

 

(二) 人才引育机制不断完善

 

一流学科建设离不开一流的人才,师资队伍是高校建设一流学科的关键要素。各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从外部引进和自身培育两个方面共同发力,在引进上采取更加灵活的引才模式,自身培育则重视本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优化职称、年龄、学历等结构,加强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中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育。在人才引进方面,地方高校重视引进和培育学科领军人才和海外优秀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给予相应的行政权力、物质激励和生活保障;在人才引进的同时,地方高校开始重视现有师资的培育,为本校教师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提供平台,积极推动高层次人才的“内生”发展,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优秀教师提供不同的培育方案,鼓励教师“走出去”,走向实践,走向国际,聚焦学术前沿和现实需求,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

 

(三) 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双一流”建设提出要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地方高校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它的使命。在此过程中,地方高校积极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提升承接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在科研平台建设、科研项目承担、论文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了进步。除了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科研成果转化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这些年地方高校科研开始从高深学问研究转向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更加关注区域发展难题、关键技术突破的研究,在重视理论研究的同时强调大学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如在国家全面脱贫攻坚工作中,众多地方高校依托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做出突出贡献。

 

(四) 学科国际化水平持续推进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一流大学建设,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主动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共同福祉。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是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外部动力,在势不可当的国际化趋势下,地方高校抓住一流学科建设契机,发挥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对内提升课程国际化水平,营造开放多元的校园环境,增设全英文授课课程,在教学中介绍国外主流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研究方法,聘请国外学者到校开办讲座、授课;对外积极开展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交流,积极与国外高校进行联合培养、合作办学,提供多种形式的留学深造项目,设立留学基金和奖励计划,鼓励教师进行国际访学,扩大在校生出国交流的规模,并积极承办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在留学生教育规模上也持续扩大。


以上就是本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发布于:2024年07月09日 09:29:5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