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成长记:打造个性化增值评价,让学生成为教育的C位

45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评价体系的创新与完善是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高职教育这一特殊领域,其教育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对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职业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评价过程规范,优化数据处理与分享的高职教育增值评价体系。通过对现有评价体系的深入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建议,以期实现评价主体的联合构建,强化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型,促进学生学业的增值发展。

 

一、坚持评价引导的强化: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在增值评价新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将其放置于学生学业评价发展的动态管理工作中。

 

学生学业增值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业的全面发展。对评价主体而言,在对学生全面发展学业评价前,首先应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观,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包括促进学生“知”的发展,也包括促进学生“行”的发展,即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其次,重视学生学业的增值变化。学业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重视对知识掌握情况、知识应用情况和知识迁移情况等进行评价,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关注个体变化发展。学生是教学评价系统中增值评价的独立个体,学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每位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当然,学生作为被评价方,也应具有与教师、管理人员一样参与、交流的平等地位。因此“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要在公正对待学生个体的自主平等性前提下,使其成为学业增值评价的关键参与身份,在不同评价主体之间,发挥积极协调作用。


内容图片 

二、注重评价过程的规范:实现评价主体的联合构建

 

当前,高职学生学业增值评价的多元主体机制在组建、实际运作中并未真正形成,而职业教育兼具了职业性、技术性、教育性和社会性属性特征,这就要求政府、企业和学校等多方参与主体要在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值评价过程中担负相应的责任。因此,高职院校需更为主动,积极推动增值评价联合考核机制的有效构建。

 

首先,完善增值评价的顶层设计,规范评价流程。职业教育利好政策是推进增值评价的“助推器”、规范实施和经费支出具体实践的有力保障。一是根据高职院校品牌和专业特色,灵活推进相关政策出台,明确高职院校学生学业增值评价实施流程。在职业教育中运用增价评价,为高职院校下一步持续开展学生学业评价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囿于政策出台的时限尚短,实践中的成果并不充足,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二是建议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增加资金投入。增值评价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和规范,就必须要为其提供一定财力作为支撑。比如,在示范指标的编制、价值考核评估论证等方面,引入业内专家、职业教育学者进行多轮讨论,建立相关评估制度,充裕的经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工作深入开展,确保增值评价的专业性、科学性。同时,可以对积极开展教育质量增值评价的职业院校和企业给予财政支持,调动其参与性。

 

其次,鼓励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协调主体利益诉求。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教育,高职教育教学使学生实现了职前职后身份角色的有效过渡和转换。因此,它要求不同参与主体合作参与办学和人才培养。学校内部,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作为评价维度的对内层面;学校外部,以政府、企业、第三方评估机构及教育主管部门作为评价维度的对外层面,共同形成相互补充的评价体系。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可信性与有效性,就必须持续推进学生自我评价与他评、校内与校外评价的有机结合,并建立起交流平台。

 

最后,维护学生的主体价值,强化学生中心地位。在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评价中,对评价指标有要求,要关注是否严格执行学生主体地位的评价。这是学生主体性价值回归的基础。首先,必须明确学业增值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扩增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而不是独立的附加价值;其次,要注重强化学生优先的考核发展过程,关键在于评价考核的导向,高职院校应加强在工作实践岗位上评价考核的有效增值,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的思维和职业能力维度发展。为了促进学生多维度、全面性成长,适时引入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将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获取及时融入教学,形成有效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性的特色育人机制。此外,还需注重学生自我评价的适度调节,通过学业增值评价的有效激活,提高自我学习的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成长为“自我觉醒”的实践者。

 

三、关注评价分析模型的选择:优化学生数据的处理与分享

 

当前,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关联的教育类型,高职学生学业增值评价不仅要面向生源类别、院校及专业的差异,还面临着考核评价指标设置的科学性。依托信息化技术,建立所有高职学生学业发展状况档案,增加评价过程中的变化对照,减少评价数据误差。


内容图片

 

其一,构建合理划分的增值模型。高职教育的育人作用决定了它的大众化特点不完全适应评价模式。所以,高职院校要立足自身特色专业和专业群,结合地区实际和发展的市场岗位需求,坚持把五育融入职业综合素养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原始价值,基于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评价水平,构建分类增值模型,运用差异回归统计方法,选择每个学生的差异基线和协变量,对非传统学生进行评价。同时,高职院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技能考核时间范围内制定适当的评价标准,将1+X证书规模数量和质量效益等要素融入评价体系中。指标体系中反映学生的个人成长、职业成长定位、专业组模块特征。一级指标以基础知识、职业能力、综合素质为基准,结合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和岗位细则,利用方法统计工具分解二级指标。

 

其二,构建具有个性化学生特征的校企动态数据库。跨越时空界限,高职院校依托校企合作发展和专业集群优势,多所高职院校尝试建立统一规范要求的高职学生学业质量数据系统,各校对数据开放中实现自由共享,在具体评价方式的实现运用过程中,实时监控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数字化实践中存在数据增长的结构性缺陷、数据权限的集中化、数据应用的分布性、数据质量的有效性等四大困境,阻碍了对数据的深入探索。因此,在增值评价过程中,应实行人文合理性和技术合理性的统一,推进刚性指标和柔性指标的结合,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交织。


以上就是本文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发布于:2024年07月01日 17:22:3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