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教学做创合一”的高职教育新模式

29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在产教融合、教学实践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新时代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部分高职院校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做创合一”。这一模式旨在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教学、实践、创新与创业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本文将深入探讨“教学做创合一”模式的内涵、实施策略以及预期效果,分析其在解决传统高职教育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教学做创合一”模式的内涵及其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教学做创合一”模式的内涵

 

“教学做创合一”模式是指以教学组织为主导,将专业学习、双创教育融于实践活动,同步进行教、学、做、创,从而实现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创的教学模式。“教学做创合一”模式基于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同时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启发。根据党中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结合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又加上“做上创”,提出“教学做创合一”模式。“教学做创合一”模式中的四个要素不是并列关系,其中,“做”是核心、“教”是主导、“学”是主体、“创”是提升,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内容图片

 

“做”是以“教师指导学生共同开展生产实践”为主要特征的专业技能实训(实习),“教”是教师(包含专任教师、校外导师)主导之下的教学组织以及知识、技能的传授,“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理论、工作方法、思政内容的学习,“创”是基于实践活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做创合一”模式的本质是在“做”中“学、创”,教师通过“做”来教学生,学生通过“做”来学习理论与方法,提高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教学做创合一”模式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教学做创合一”教学模式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传统高职教育中存在的学、做、创等环节分离问题,尝试通过系统性改革,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实战型、双创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1)“学做”分离。传统高职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理论+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割裂的,界限明显,协同性不强。从时间上看,一般是先安排理论课,然后安排实践课,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先后进行;从空间上看,理论教学通常在教室里进行,实践教学则转换到实训室、实验室或者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学做”分离必然导致实践教学与行业实战要求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显著提高。

 

(2)“专创”分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的课程是作为公共素质课程开设的,内容是创新创业一般理论与方法,既与学生所学专业无关,也与专业实践脱节。脱离专业教育的双创教育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背离了双创教育自身规律,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帮助甚微,严重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由于教、学、做、创分离,传统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不高、学生职业能力层次偏低,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由于实践教学与企业工作要求吻合度不高,学生实战能力不强;二是由于实践教学偏重基层岗位技能的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工程技术水平较低;三是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油水分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能切实提升。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这些教学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根本原因在于产教融合度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产教融合机制不完善。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通常呈现“校热企冷”。由于校企利益诉求不一致,加之双方缺乏深入沟通,对“合作共赢点”未能取得充分共识,仅处于合作开展顶岗实习、校外兼职教师聘用等简单合作状态,未能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校企合作机制,如动力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等。二是专任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不足。大部分专任教师毕业后就进入高校工作,从未直接从事与专业对应的行业工作,缺乏从业经验与实践能力。部分教师虽然考取某种职业资格证书,或曾短暂地进入企业挂职,但既未能深入参与企业工作,也未能实现教学与行业实践同步,导致教师职业能力偏低、实践指导能力不足,尤其是创新和创业能力不高,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对学生的指导与企业工作实际要求不符,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还想来了解更多,请参考众师云社区

发布于:2024年07月01日 16:42:0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